科舉與詩歌是影響唐代社會的重要因素,幾乎將這個時代所有文人牽涉其中,甚至還波及社會其他階層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科舉詩就是其孕育的產兒。它不僅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研究唐代的社會、文化狀況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本書在前人唐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科舉詩的概念,首次對《全唐詩》中昕收錄的科舉詩進行了考辨和梳理,並在此基礎上理清了唐代科舉詩的發展脈絡,對科舉詩的思想內容、藝術表現方式及其在中國詩歌發展歷程中的開拓意義進行了初步探討。同時,對於科舉詩創作中出現的重要作家及其創作進行了分析,系統地展現出唐代科舉詩豐富多樣的藝術世界。是一部對唐代科舉詩進行全面探討的著作。
目錄
緒論
上編 源流篇
第一章 唐代科舉詩的流變
第一節 初盛唐時期(高祖武德四年至玄宗天寶十五載)的科舉詩
第二節 中唐時期(肅宗至德二載至武宗會昌六年)的科舉詩
第三節 晚唐時期(宣宗大中元年至昭宗天祜四年)的科舉詩
第二章 省試詩
第一節 前人關於省試詩的討論
第二節 關於省試詩的再討論
中編 本體篇
第一章 唐代科舉詩的主題——唐代舉子的生存狀態
第一節 唐代舉子的物質生存狀態
第二節 唐代舉子的精神生存狀態
第二章 唐代科舉詩的藝術表現
第一節 創作意識
第二節 獨特意象
第三節 體式語言
第三章 唐代科舉詩的美學成就
第一節 唐代科舉詩的獨特風貌
第二節 唐代科舉詩在詩歌傳統中的示范意義
下編 人物篇
第一章 盛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第二章 中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第三章 晚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主要征引文獻及參考書目
附錄 《全唐詩》科舉詩索引
上編 源流篇
第一章 唐代科舉詩的流變
第一節 初盛唐時期(高祖武德四年至玄宗天寶十五載)的科舉詩
第二節 中唐時期(肅宗至德二載至武宗會昌六年)的科舉詩
第三節 晚唐時期(宣宗大中元年至昭宗天祜四年)的科舉詩
第二章 省試詩
第一節 前人關於省試詩的討論
第二節 關於省試詩的再討論
中編 本體篇
第一章 唐代科舉詩的主題——唐代舉子的生存狀態
第一節 唐代舉子的物質生存狀態
第二節 唐代舉子的精神生存狀態
第二章 唐代科舉詩的藝術表現
第一節 創作意識
第二節 獨特意象
第三節 體式語言
第三章 唐代科舉詩的美學成就
第一節 唐代科舉詩的獨特風貌
第二節 唐代科舉詩在詩歌傳統中的示范意義
下編 人物篇
第一章 盛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第二章 中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第三章 晚唐時期重要科舉詩家舉隅
主要征引文獻及參考書目
附錄 《全唐詩》科舉詩索引
序
自唐宋以來,科舉應試成了莘莘學子生活的中J心,為金榜題名,孜孜不倦,無怨無悔,辛苦奔忙。從「槐花黃,舉子忙」的里謠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御訓,從登科記所錄「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到筆記所載新進士喜躍龍門、題名慈恩寺塔,從李娃助滎陽公子浪子回頭到王魁對焦桂英背情棄義、悲歡歷歷,無不形象地展現了被科舉名利桎梏的眾生相。而有關科舉的眾多詩篇,則是當日士子心態情狀最直接、最真實的流露,這在以詩取士的唐朝,尤為顯著。僅清編《全唐詩》中收錄的科舉詩就近2
500首,將近作品總數的5%,有姓名可考的詩人達600多人,約占詩人總數的38%,幾乎涉及這個時代所有著名詩人。從中可見考前窮愁潦倒的羈旅:「半雨半風終日恨,無名無跡幾時回?」忐忑不安的試探:「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及第后妻妾的驚喜:「手把紅箋書一紙,上頭名字有郎君。」落第者寓於諧謔的悲憤不平:「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求仕的執著,干謁的羞辱,春風得意的歡欣,齎志而沒的怨恨,凡此種種,無不形諸吟詠,流於筆端,個中滋味,耐人咀嚼。
長期以來,唐代文學研究基本沿着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專注於作品本體的藝術研究,一是文學的歷史文化研究。后者自陳寅恪先生首肇其端,至80年代后風行一時。雖然已經出現了如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陳飛《唐詩與科舉》等重要成果,但從整體上看,科舉詩仍是不被重視的角落。而事實上,科舉詩卻是唐詩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門類,對研究唐代的社會、文化狀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鄭曉霞在對唐代文學研究現狀的審視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現象並將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不僅為自己的研究確立了較佳的角度,對整個唐詩研究領域也具開拓之功。
依我看,《唐代科舉詩研究》一文的價值,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正式確立了唐代科舉詩的類型意義。雖然學術界一直沒有出現關於唐代科舉詩的明確定義,但習慣上都將其與唐代進士參加禮部考試所作的詩歌——省試詩划了等號。這種認識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省試詩肯定是科舉詩,但它也造成了科舉詩研究的狹隘,使得眾多科舉詩長期被排斥於唐詩研究之外。因為在轟轟烈烈的科舉活動中,唐人不僅創作了為數眾多的省試詩,還創作了大量與這一活動有關的詩歌。即使是應試詩,從更廣的意義而言,也不僅僅指進士禮部試中的創作,還應包括州府試及吏部博學宏詞試中產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體式、命題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因此,絕不能將科舉詩簡單地等同於省試詩。《唐代科舉詩研究》一文,將唐代科舉詩的內涵定為「包括省試詩在內的反映唐人科舉活動及其在此活動中心理的詩歌」。這種說法是否確切,尚可商榷,但由此將科舉詩研究從過去專論省試詩的情形中解放出來,則可大大拓寬研究的領域。
第二,對唐代科舉詩的首次考辨和整理。省試詩由於受內容和格律的限制,且非創作主體在情思勃發狀態下的創作,大多是堆砌着典故、套話的四平八穩的組合,即使一些著名詩人的作品也難免拙劣。將科舉詩等同於省試詩的傳統認識,導致了學界對科舉詩的輕視,更不用說收集、整理了。對此,鄭曉霞花費了很大心血和功夫,在清編《全唐詩》的基礎上,參閱《文苑英華》、《唐詩紀事》、《太平廣記》、《登·科記考》、部分詩人作品集,以及后人對唐代具體詩人、詩作的研究考辨成果,對現存唐代科舉詩進行梳理,完成了《全唐詩科舉詩索引》。這是迄今為止對唐代科舉詩的第一次系統整理,為這一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論文立足於作品,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在整個時代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對唐代科舉詩的發展線索進行清理,對科舉詩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如唐代舉子的生存狀態,詩中所表現的強烈的讀者意識和意象使用,及其在詩歌史上的意義進行了討論,並對重要科舉詩作家的創作進行了分析,系統地展現出唐代科舉詩豐富多樣的藝術世界。
應當說,有關唐代科舉詩的資料是繁雜的,而可資借鑒的成果卻不多,研究難度不小。鄭曉霞在三年博士生學習期間,勤奮努力,以嚴謹的學風,寫了這篇論文,不僅描繪出唐代科舉詩的基本風貌,還敢於對傳統觀念提出挑戰,糾正了一些過去研究中存在的失誤。當然,其中的一些問題,如有關省試詩討論的得失,科舉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中的意義,以及對部分詩家創作的認識等,還可進一步討論,以推進科舉詩研究的深人發展。
長期以來,唐代文學研究基本沿着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專注於作品本體的藝術研究,一是文學的歷史文化研究。后者自陳寅恪先生首肇其端,至80年代后風行一時。雖然已經出現了如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陳飛《唐詩與科舉》等重要成果,但從整體上看,科舉詩仍是不被重視的角落。而事實上,科舉詩卻是唐詩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門類,對研究唐代的社會、文化狀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鄭曉霞在對唐代文學研究現狀的審視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現象並將其作為博士論文選題,不僅為自己的研究確立了較佳的角度,對整個唐詩研究領域也具開拓之功。
依我看,《唐代科舉詩研究》一文的價值,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正式確立了唐代科舉詩的類型意義。雖然學術界一直沒有出現關於唐代科舉詩的明確定義,但習慣上都將其與唐代進士參加禮部考試所作的詩歌——省試詩划了等號。這種認識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省試詩肯定是科舉詩,但它也造成了科舉詩研究的狹隘,使得眾多科舉詩長期被排斥於唐詩研究之外。因為在轟轟烈烈的科舉活動中,唐人不僅創作了為數眾多的省試詩,還創作了大量與這一活動有關的詩歌。即使是應試詩,從更廣的意義而言,也不僅僅指進士禮部試中的創作,還應包括州府試及吏部博學宏詞試中產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體式、命題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因此,絕不能將科舉詩簡單地等同於省試詩。《唐代科舉詩研究》一文,將唐代科舉詩的內涵定為「包括省試詩在內的反映唐人科舉活動及其在此活動中心理的詩歌」。這種說法是否確切,尚可商榷,但由此將科舉詩研究從過去專論省試詩的情形中解放出來,則可大大拓寬研究的領域。
第二,對唐代科舉詩的首次考辨和整理。省試詩由於受內容和格律的限制,且非創作主體在情思勃發狀態下的創作,大多是堆砌着典故、套話的四平八穩的組合,即使一些著名詩人的作品也難免拙劣。將科舉詩等同於省試詩的傳統認識,導致了學界對科舉詩的輕視,更不用說收集、整理了。對此,鄭曉霞花費了很大心血和功夫,在清編《全唐詩》的基礎上,參閱《文苑英華》、《唐詩紀事》、《太平廣記》、《登·科記考》、部分詩人作品集,以及后人對唐代具體詩人、詩作的研究考辨成果,對現存唐代科舉詩進行梳理,完成了《全唐詩科舉詩索引》。這是迄今為止對唐代科舉詩的第一次系統整理,為這一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論文立足於作品,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在整個時代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對唐代科舉詩的發展線索進行清理,對科舉詩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如唐代舉子的生存狀態,詩中所表現的強烈的讀者意識和意象使用,及其在詩歌史上的意義進行了討論,並對重要科舉詩作家的創作進行了分析,系統地展現出唐代科舉詩豐富多樣的藝術世界。
應當說,有關唐代科舉詩的資料是繁雜的,而可資借鑒的成果卻不多,研究難度不小。鄭曉霞在三年博士生學習期間,勤奮努力,以嚴謹的學風,寫了這篇論文,不僅描繪出唐代科舉詩的基本風貌,還敢於對傳統觀念提出挑戰,糾正了一些過去研究中存在的失誤。當然,其中的一些問題,如有關省試詩討論的得失,科舉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中的意義,以及對部分詩家創作的認識等,還可進一步討論,以推進科舉詩研究的深人發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