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用多少個名餃、稱謂來稱呼蘇珊‧桑塔格女士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曾稱她是“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桑塔格就一直是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在文學、文化、攝影、電影、政論等諸多領域呼吸和思考、開拓和挖掘,所生產的批評都是第一流的,散發著偶像般的光芒長達四十年;以至于人們只能概括地說︰她是一位深入諸多領域的獨創性的思想家。

本書是桑塔格的首部傳記,再現了一個知識界偶像的輝煌歷程,並試圖還原偶像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書中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細節,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國的生父與懶散無為的母親,寂寞卻嶄露出天才跡象的童年;當然,更多的,是這位走過鬼門關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戰場的女斗士,人稱“文壇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創作激情,及其備受爭議的性取向……作為一本深得傳主認可的優秀人物傳記,本書亦是一部濃縮的歐美斷代文化史。
 

目錄

中文版序
1.荒漠中的童年(1933-1945)
2.別處的一個世界(1945-1948)
3.邁向更美好的生活(1949-1953)
4.生活與事業(1952-1957)
5.探索(1957-1958)
6.鑄就成功(1959-1961)
7.成名(1962-1963)
8.巔峰時刻(1963-1964)
9.聲名(1965-1966)
10.彼得和保羅(1965-1967)
11.新激進主義(1967-1969)
12.激進意志的樣式(1969-1971)
13.桑塔格女士(1971-1973)
14.希望之鄉(1971-1974)
15.舊怨重訴(1975)
16.去了一遭鬼門關(1975-1978)
17.康復(1976-1977)
18.文學沙龍的主人們(1977-1985)
19.《我,及其他》(1979)
20.一個漂泊不定的猶太人(1980)
21.桑塔格︰改變信仰者(1982)
22.回眸(1982-1983)
23.桑塔格主席(1986-1989)
24.隆重推出蘇珊‧桑塔格(1986-1989)
25.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986-1995)
26.火山情人(1990-1992)
27.薩拉熱窩(1993-1995)
28.終結與肇始(1991-1999)
附錄
譯後記
 

《鑄就偶像︰ 蘇珊‧桑塔格傳》于二○○○年六月出版後,評論界褒貶不一。對于一部以桑塔格這樣一位發人深思且有爭議的當代人物為傳主的傳記,這是不足為奇的。論者對在世人物的傳記每每會感到不大自在。為何不能等到傳主去世後再寫?換言之,為何不等到能提供一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再寫?

然而,對于桑塔格的傳記作者來說,提供一種已出版的訪談、特寫,以及她的作品評論完全無法提供的視角,似乎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假如不將那些對其雄心壯志的實現起到過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目睹其職業生涯發展的人的情況記錄下來,這些東西即會從文學界消失,那麼,這樣的視角便顯得越發重要了。盡管桑塔格對她打造其公眾形象、且已成為偶像這種說法表示不悅,但是,她作為象征性人物的身份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值得作一番認真的探索。

仔細查閱紐約公共圖書館館藏的弗雷‧斯特勞斯‧吉勞出版社的檔案以後,我們才正式決定撰寫這本傳記的。出版社的檔案為撰寫一部記錄傳主職業生涯發展——尤其是在作為世界媒體中心之一的紐約城的發展——的敘事作品提供了文檔方面的依據。

有三年的時間(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我和我妻子參加了桑塔格作為主要演講人的許多活動。她每次到場都有一班隨從;而且,她會花上幾分鐘時間問候一番朋友和粉絲。事實上,在紐約大學的一次活動中,我們親眼目睹我們的一個朋友(也是桑塔格的朋友)朝她走過去,屈膝,然後吻她的手。她身上閃耀著一種好萊塢影星般的光環。正如一位法國記者有次對她所說的那樣,毫無疑問,她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外表和她那些靚照對人們接受其思想的方式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對此說法,桑塔格嗤之以鼻,她不承認自己曾考慮過她的外表對人們接受其作品的方式的影響。 ’

也許,當代書評家對傳記作家熱衷于傳主的私生活、他們的個性,以及文學以外的事情不以為然,可是,蘇埃托尼烏斯以降,傳記作家都認為把他們的傳主作為有時是處于“裸露”狀態的人物來描寫,是尤其重要的。所謂“裸露”狀態,是指去掉了伴隨著名人的公開表演通常出現的盛大場面的種種裝飾。比如,鮑斯韋爾寫到塞繆爾‧約翰遜在家里把長統襪褪到腳踝處。鮑斯韋爾這樣寫並不是不恭不敬,而是他覺得,他不應該把他如此欽佩的人寫成一個偶像,而應該寫成一個人———個無法擺脫那些折磨著所有人的缺陷和怪癖的偉人。

假如《鑄就偶像︰ 蘇珊‧桑塔格傳》要繼續講述桑塔格在二○○○年以後的生活,那麼,我和我的妻子當然會描述桑塔格不願意放棄其偶像形象這一點。著名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為她多年的伴侶桑塔格拍攝了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照片;的確,照片中的形象光彩照人。不過,與此同時,談及她的私事,特別是她的性取向,桑塔格變得更加坦率。難道不可以說她突然之間的坦率是對我們的傳記做出的一種反應嗎?

桑塔格繼續做著重要的工作,譬如,她推出了值得人們尊敬的《關于他人的痛苦》,重估了她那部開拓性著作《論攝影》。但是,她要麼就是已經精力不濟,要麼就是無意再去為她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做什麼有力的辯駁了。

曾經有那麼一刻,她好像願意打破她的偶像形象。一九九八年,她現身紐約城第九十二街岔路口進行演講,一頭剪短的白發。她看上去美極了,而且很不像原來的桑塔格,她這次的模樣是她第二次與癌癥做斗爭的結果。在她的傳記作家們看來,掉了那一頭帶有一綹白發的披肩黑發(她生病期間因化療而掉發,于是一直戴這種發型的假發,成為一種標志性形象),她的新形象似乎更為出眾。但是,正如桑塔格後來在一次訪談中所承認的,沒有了原來那一頭濃密的頭發,她覺得不再是她自己了。

安妮‧萊博維茨拍攝並發表了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令人震驚的可怕照片一對這一行為,桑塔格的兒子戴維‧里夫表示抗議;但是,安妮‧萊博維茨當時肯定是受到了一種傳記創作力量的驅動,她這是要打破連她本人也一直在竭力幫助打造的偶像,揭開包裹在她身上的一切。如果說,萊博維茨的舉動冒犯了高雅趣味的準則,那麼,她也表明了她的獨立,並因此維護了傳記要求的尊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