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

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王思琦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4423816
  • ISBN13:9787544423816
  • 裝訂:平裝 / 29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978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種重要的文化樣式——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在中國興起並蓬勃發展,成為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從最初的備受指責、邊緣化狀態逐漸地被社會認同,並從文化的邊緣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帶,成為中國當代社會音樂生活中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文化樣式。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重要文化樣式,流行音樂在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必然受到該歷史時期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整個社會的進步、發展是一個錯綜復雜、各種因素互動影響的過程。因此,我們只有將流行音樂問題的研究置于社會文化環境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較為全面、可信的結論。

本書以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歷史事件為線索,以其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影響為主要研究視角,在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進行歷史梳理的基礎上,對流行音樂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影響的關系展開分析與研究。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傳入、回應、爭論、初創︰起步階段的當代流行音樂(1978-1985年)
第一節 港台流行音樂的傳人及其影響的不斷擴大
第二節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評選和“新星音樂會”的舉辦
第三節 對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爭論
第四節 廣東音樂茶座的興起與流行音樂在廣州的初創
第五節 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二章 認可、超越、亞文化、低俗︰第一個發展高潮期的流行音樂(1986-1988年)
第一節 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與“通俗唱法”在大型聲樂比賽中的正式設置
第二節 “西北風”的興起及其生成環境
第三節 亞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樂中的參與和表現
第四節 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的認同和支持
第五節 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音樂步人低谷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三章 隱患、調整、批判與“卡拉OK”︰步入調整期的流行音樂(1989-1992年)
第一節 步入調整期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
第二節 搖滾樂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卡拉OK”的傳人與歌舞廳的迅速發展
第四節 “亞運歌曲”、《渴望》插曲、“紅太陽現象”
第五節 對流行音樂的批判
第六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四章 磨合、適應、調整、再發展︰第二個發展高潮期的流行音樂(1993-1996年)
第一節 流行音樂新運作機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節 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發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調控
第三節 專業音樂理論工作者對流行音樂發展的關注
第四節 MTV、排行榜的出現以及中國流行音樂與國際間的交流
第五節 搖滾樂的繼續發展及有關流行音樂研討會的舉行
第六節 流行音樂民族化、嚴肅音樂通俗化、通俗音樂高雅化
第七節 問題與繁榮同現的流行音樂新一輪發展
第八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五章 多樣化、創新、新傳媒、國際交流︰流行音樂新的發展期(1997-2003年)
第一節 流行音樂發展不穩定中的無序狀態
第二節 各種法規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樂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流行音樂民族化與“新民樂”、“新民歌”
第四節 流行音樂高雅化的種種表現
第五節 流行音樂的國際交流
第六節 搖滾樂的新發展
第七節 “韓流”在中國大陸的風靡
第八節 互聯網的發展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第九節 本階段流行音樂的發展特點
第六章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節 “流行音樂”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節 流行音樂文化功能研究
第七章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
第一節 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特點形成的影響
第二節 社會文化環境與流行音樂互動關系研究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後記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領域的第一篇博士論文。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已經逐步成為中國當代大眾音樂生活中“人氣指數”最高、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樣式。近三十年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眾的音樂娛樂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以及直接影響了時尚領域的審美價值追求,甚至在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所有傳媒中,不斷營造了新的文化氛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伴隨著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商業文化的發達、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其獨有的社會交流和對話方式,通過對“青春人群”的直接影響,改變乃至重塑了不用多久就會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已經成為當代“青春人群”成長中抹不掉的,心理烙印。與此同時,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與社會文化建設、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等社會問題相關並時有爭執。而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也不斷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乃至政策上的調控,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下,形成其多元文化特點,可謂時尚化、商業化、國際化與大眾化、民族化,乃至綜藝化、主旋律化等多種文化樣式兼而有之,充分顯示其特色性的多元文化特征。因此,要研究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必然不可能取單一的角度和方法,而首先要對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與其存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以整體而全面的把握,這也是該博士論文應當具有的研究視野。因此,將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作為該領域研究展開之初的論題,無疑是選擇了一個最佳的切人點。

王思琦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實際上從碩士論文已經開始。他在碩士、博士這兩個學習階段集中專注于同一個領域的研究,造就了這一學術成果的成熟和厚實。特別要提到的是,王思琦對于當代流行音樂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說是花費了大量精力的。在碩士論文寫作階段,他已經搜集了約七百萬字的資料。在博士論文寫作階段,他根據導師的要求,除了繼續搜集報刊資料,還重點查閱了中國當代流行音樂重鎮北京、上海、廣州三市晚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刊載的所有流行音樂活動資料。其工作量之巨大,經常導致指關節僵硬無法自然彎曲、頸椎疼痛。這些晚報疊加起來可相當于十幾層樓高。其閱讀的艱辛程度令圖書館工作人員為之動容。因其研究建立在相當詳實、系統的資料收集和文獻分析基礎之上,使得該論文成為迄今為止文獻資料掌握最為全面、且取得遠勝于同類研究的學術成果。

研究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既有在歷時框架中的敘述和展開,揭示、歸納和提煉各階段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又有在共時狀態下對現象的深人分析、把握以及從認知上構建其理論模式。王思琦就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而提出的“三個影響”、“兩層關系”、“一個重點”的理論模式,有深人的探討和研究,其論點發前人之未發,有助于集中、準確地把握現象及特征,具有學術創新的意義。

該項課題的研究,因其當代性以及廣泛的社會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從當代音樂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若能在互動關系的研究中提供有價值的認識,則能凸顯該項研究的理論應用價值。從應用音樂學的角度來看,這篇論文在歷時的敘述中,依據有關資料,關注到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在當代流行音樂發展中運用的各種政策性調控,並結合實際發展分析其作用,使得這些成果可以為政府有關部門的文化決策、政策制訂提供參照,這也是該成果具有突出現實意義的原因所在。

流行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流行音樂因其當代性,更強烈地傳達著某種文化價值觀念,並在參與群體中構成一定的文化認同。論文對當代流行音樂在論題範圍內的評價性認識,為今人如何全面辯證地看待流行音樂、正確評價其功過得失提供了一個範本,許多結論比以往的研究更深了一步,進了一層。這方面,文中既堅持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取向,同時又歷史辯證地看待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其論點和結論令人信服。

最後,可以提及的是,作為一位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有深人研究的學者,王思琦對當代流行音樂是有較深的感悟、體驗和認知的。這不僅是因為他與他的同代人是在當代流行音樂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也不僅是他能夠以學者的身份和認知角度去研究當代流行音樂,並且,他還有超乎一般的流行音樂表演才能和教學才能。這樣的經歷和能力,使得他能夠用不同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及其文化效應。當然,作為一位青年音樂學者,他的成熟,更多的是音樂學思維能力的成熟,以及他在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以及音樂表演等方面形成的綜合素養。

2008年,王思琦博士作為訪問學者,將在美國衛斯理大學進行音樂人類學方面的學習和深造。據我所知,近年國際上一些重要的音樂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參會者遞交的論文,有相當大的比重是與世界各國的流行音樂研究相關的。可以相信,有了這樣的學術經歷,將會使他因不斷拓寬的學術視野和掌握多維度的研究方法,而成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領域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學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