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具通盤關照的權威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歷時6年的二戰中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歷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書能使讀者鑒往知今,歷史的真實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義。
目錄
第一卷
第一篇 前奏
第一章 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1939—1940)
第三章 對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 “假的戰爭”
第五章 芬蘭戰爭
第三篇 狂瀾(1940)
第六章 對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 對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 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 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 對意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1941)
第十一章 對巴爾干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轉向蘇聯
第十三章 對蘇聯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 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 轉向(1942)
第十八章 在蘇聯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 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戰
第二卷
第六篇 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 進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 德國在蘇聯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 低潮(1944)
第三十章 攻克羅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蘇聯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及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終結(1945)
第三十六章 從維斯瓦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意大利最後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 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 尾聲
第四十章 結論
第一篇 前奏
第一章 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1939—1940)
第三章 對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 “假的戰爭”
第五章 芬蘭戰爭
第三篇 狂瀾(1940)
第六章 對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 對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 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 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 對意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1941)
第十一章 對巴爾干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轉向蘇聯
第十三章 對蘇聯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 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 轉向(1942)
第十八章 在蘇聯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 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戰
第二卷
第六篇 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 進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 德國在蘇聯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 低潮(1944)
第三十章 攻克羅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蘇聯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及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終結(1945)
第三十六章 從維斯瓦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意大利最後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 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 尾聲
第四十章 結論
序
幾個月之前,當出版人要求我替我丈夫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寫字的時候,我就想要對該書編撰曾經給予幫助的人們表示謝意,不過所應列舉的人名可能數以百計。這些人從元帥,到士兵,還有教授、學人和朋友,那都是貝西爾(Basil)在他的積極研究生活中所曾經接觸過的。(譯注︰貝西爾為李德‧哈特的首名﹝First
Name﹞)在貝西爾的《回憶錄》(〞emoLrs)的自序中,他曾經這樣地寫道︰“回憶錄,在其最快樂的方面,就是一種友誼的記錄——而在這一方面我非常的幸運。”本書也同樣的受到此種友誼的恩惠。
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貝西爾就養成了一種對競‧技比賽(Games)和競技戰術的愛好,也保存著關于它們的記錄和剪報。在航空時代的初期,飛機駕駛員成了他在學童年齡時的英雄,他對他們也是保存著同樣的記錄。在其一生當中,這種習慣都一直維持不變,又因為他的興趣日益廣泛,所以到了臨終時,他遺留下來了幾十萬件的剪報、信件、備忘錄、小冊子等等,其所包括的主題從裝甲戰爭到衣服的流行樣式。以後,他又用日記的方式,或是他自己所稱的“談話記錄”(Talk Notes)方式,來記錄他對于某些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所作的討論,通常都是在討論之後就立即加以記錄的。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寫的第一本書為《山的那一邊》(The OtherSide of The Hill),那就是他和某些在英國的戰俘——德國將軍們的談話記錄。這些人中有許多都是其戰前著作的讀者,並且很想和他討論他們的戰役。在1963年12月,他曾以回顧的心情,寫了一條札記,其命題是“我為什麼和怎樣寫這一本書的解釋”,其中解釋了他為什麼對于此種記錄感到如此重視的理由。他說︰
當我在1920年和1930年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料時,我才開始認識由于具有獨立和史學觀念的研究者未能確定和記錄那些軍事領袖們在當時的實際想法(作為一種事後回憶的核對),遂使歷史的研究受到了莫大的阻礙。因為那是非常明顯的,凡是參加重大事件的人,其事後的回憶總是不免有掩飾或歪曲之處,而時間愈久則程度也就愈深。尤有甚者,官方的文件不特常常不足以顯示其真正的意見和目的,有時甚至于還故意用來掩飾它們。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我訪問英國和同盟國指揮官們的時候,我對于和他們的討論,總是作了詳細的“為歷史而寫的筆記”(Notesfor History),尤其是要記錄他們在當時的觀點——作為對官方文件記錄的補充和一種對于事後所寫的回憶錄和記載的核對工具。
當戰爭結束時,我又獲得了一個詢問被俘德軍將領的難得機會,我曾經和他們作了許多次長時間的討論,所包括的內容除了有關他們本身的作戰以外,還有較廣泛的問題。對于了解他們在某一特殊情況或決定之前的思想而言,這種調查在時間上自然是已經落後了,不過無論如何,總還是在他們的記憶尚未完全受到時間沖淡之前,而且他們的敘述又還可以用其他證人的敘述以及文件的記錄來加以彼此核對和復驗。
本書的讀者可以從書中的附注上發現這些談話記錄是如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許多年來,貝西爾曾經對它們加以不斷地復核,事實證明它們是經得起此種考驗的。
1946年初,英國“皇家坦克團”(Royal Tank Regiment)的指揮官要求貝四爾替該團和它的前身寫一本歷史,包括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爭之間的時代。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花了多年的時間,直到1958年這本書才由卡賽爾公司(Cassell)出版。(譯注︰那本書的原名為The Tanks-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Tank Regiment@nd Its Predecessors﹝etc﹞,譯名應為《坦克︰皇家坦克團及其前身的歷史》。)但當貝西爾開始寫本書時,對于《坦克》那本書所需的研究卻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因為他曾經結識了許多參加作戰的雙方青年指揮官,同時也曾經和那些老友暢談,其中包括蒙哥馬利元帥(Field Marshal Montgomery)、亞歷山大元帥(Field Marshal A exander)和奧欽列克元帥(Field Marshal Auchinleck)等人,以及許多德國的將領。
……
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貝西爾就養成了一種對競‧技比賽(Games)和競技戰術的愛好,也保存著關于它們的記錄和剪報。在航空時代的初期,飛機駕駛員成了他在學童年齡時的英雄,他對他們也是保存著同樣的記錄。在其一生當中,這種習慣都一直維持不變,又因為他的興趣日益廣泛,所以到了臨終時,他遺留下來了幾十萬件的剪報、信件、備忘錄、小冊子等等,其所包括的主題從裝甲戰爭到衣服的流行樣式。以後,他又用日記的方式,或是他自己所稱的“談話記錄”(Talk Notes)方式,來記錄他對于某些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所作的討論,通常都是在討論之後就立即加以記錄的。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寫的第一本書為《山的那一邊》(The OtherSide of The Hill),那就是他和某些在英國的戰俘——德國將軍們的談話記錄。這些人中有許多都是其戰前著作的讀者,並且很想和他討論他們的戰役。在1963年12月,他曾以回顧的心情,寫了一條札記,其命題是“我為什麼和怎樣寫這一本書的解釋”,其中解釋了他為什麼對于此種記錄感到如此重視的理由。他說︰
當我在1920年和1930年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料時,我才開始認識由于具有獨立和史學觀念的研究者未能確定和記錄那些軍事領袖們在當時的實際想法(作為一種事後回憶的核對),遂使歷史的研究受到了莫大的阻礙。因為那是非常明顯的,凡是參加重大事件的人,其事後的回憶總是不免有掩飾或歪曲之處,而時間愈久則程度也就愈深。尤有甚者,官方的文件不特常常不足以顯示其真正的意見和目的,有時甚至于還故意用來掩飾它們。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我訪問英國和同盟國指揮官們的時候,我對于和他們的討論,總是作了詳細的“為歷史而寫的筆記”(Notesfor History),尤其是要記錄他們在當時的觀點——作為對官方文件記錄的補充和一種對于事後所寫的回憶錄和記載的核對工具。
當戰爭結束時,我又獲得了一個詢問被俘德軍將領的難得機會,我曾經和他們作了許多次長時間的討論,所包括的內容除了有關他們本身的作戰以外,還有較廣泛的問題。對于了解他們在某一特殊情況或決定之前的思想而言,這種調查在時間上自然是已經落後了,不過無論如何,總還是在他們的記憶尚未完全受到時間沖淡之前,而且他們的敘述又還可以用其他證人的敘述以及文件的記錄來加以彼此核對和復驗。
本書的讀者可以從書中的附注上發現這些談話記錄是如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許多年來,貝西爾曾經對它們加以不斷地復核,事實證明它們是經得起此種考驗的。
1946年初,英國“皇家坦克團”(Royal Tank Regiment)的指揮官要求貝四爾替該團和它的前身寫一本歷史,包括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爭之間的時代。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花了多年的時間,直到1958年這本書才由卡賽爾公司(Cassell)出版。(譯注︰那本書的原名為The Tanks-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Tank Regiment@nd Its Predecessors﹝etc﹞,譯名應為《坦克︰皇家坦克團及其前身的歷史》。)但當貝西爾開始寫本書時,對于《坦克》那本書所需的研究卻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因為他曾經結識了許多參加作戰的雙方青年指揮官,同時也曾經和那些老友暢談,其中包括蒙哥馬利元帥(Field Marshal Montgomery)、亞歷山大元帥(Field Marshal A exander)和奧欽列克元帥(Field Marshal Auchinleck)等人,以及許多德國的將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