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方劑是中醫治療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劑學是研究治法和方藥、組成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一環,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醫家對方劑理論及其臨床應用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現存與方劑有關的古籍醫書有2000多種,其中記載有名和無名方劑約20萬首,既記錄了歷代醫家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也保存了充滿真知灼見的理論闡述。這些理論與經驗中不乏呈現了中醫藥學的原始創新,是當今中醫藥學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因此,著力整理歷代方劑學文獻,梳理方劑學術發展的脈絡,挖掘前人珍貴的理論和經驗,對于繼承弘揚已有的優勢,促進基于繼承的原始創新,推動中醫藥學又好又快地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先秦時期我國方劑學知識的出現
第一節 方劑的出現
第二節 方劑的分類與數量
第三節 方劑的治法
第四節 方劑的配伍
第五節 復方組方理論
第六節 藥物炮制與制劑
第七節 方劑的臨床應用
第八節 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章 秦漢時期方劑學術進步與經方著作的出現
第一節 秦漢丹方
第二節 兩漢方劑學史料
1 禁方
2 經方
3 《神農本草經》中的方劑學內容
4 《湯液經法》
5 醫方簡牘
6 道教醫方
7 三國華佗方
第三節 《傷寒雜病論》的方劑學成就
第三章 晉唐時期經驗用方的積累
第二節 晉唐醫方書
1 醫家經方、驗方集
2 道家醫方書
3 佛門醫方書
4 門閥醫方書
5 文人醫方書
6 宮修方書
第二節 各類方劑的收集
1 薈萃歷代名方
2 收集民間單方驗方
3 廣采民族醫方
4 收羅域外醫方
第三節 方劑學術的繼承與創新
1 對前人醫方的繼承
2 對前人醫方的發展
3 方劑學術創新
第四節 晉唐方劑學的特點
1 獨具特色的醫方
2 簡便廉驗
3 方劑的經驗積累
4 晉唐方劑的宗教色彩
第五節 晉唐方劑學的影響
1 晉唐方劑學對後世的影響
2 晉唐方劑學對海外醫學的影響
第六節 晉唐時期方劑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1 仲景醫方與晉唐方劑學術的關系
2 服石煉丹的雙刃劍作用
3 中外醫藥交流融合對晉唐方劑學的促進
第四章 宋代理論用方的發端
第一節 宋代醫方書的編撰及成就
1 宋代官修醫方書的編撰及成就
2 宋代其它臨床醫方書成就與特點
第二節 方劑分類的新進展
1 “七方”一詞的提出
2 “十劑”的命名與發展
第三節 方論的肇始
第四節 仲景醫方的研究與新方化裁、創制
1 對仲景醫方的化裁
2 新方的創制
第五節 宋代方劑學發展的主要特點
1 兩宋醫方書比較及用方風尚
2 “本草附方”“方書附藥”
3 宋代方劑用藥與劑型的新特點
4 運氣學說對方劑學的影響
5 宋代新儒學對方劑學的影響
第六節 關于宋代方劑學發展若干問題的討論
1 宋代方劑學歷史地位的評價
2 宋代方劑學發展中的歷史教訓
3 宋代方劑學發展對後世的影響
4 宋代方劑學發展對若干周邊國家的影響
第五章 金元時期理論指導制方的高潮
第六章 明代方劑學術全面深入發展
第七章 清代前中期方劑學術的繼承與創新
第八章 中醫方劑學近代化進程
結語
附一 參考文獻
附二 中醫方劑學發展年表
附三 我國歷代紀元簡表
附四 新舊計量換算表
第一章 先秦時期我國方劑學知識的出現
第一節 方劑的出現
第二節 方劑的分類與數量
第三節 方劑的治法
第四節 方劑的配伍
第五節 復方組方理論
第六節 藥物炮制與制劑
第七節 方劑的臨床應用
第八節 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章 秦漢時期方劑學術進步與經方著作的出現
第一節 秦漢丹方
第二節 兩漢方劑學史料
1 禁方
2 經方
3 《神農本草經》中的方劑學內容
4 《湯液經法》
5 醫方簡牘
6 道教醫方
7 三國華佗方
第三節 《傷寒雜病論》的方劑學成就
第三章 晉唐時期經驗用方的積累
第二節 晉唐醫方書
1 醫家經方、驗方集
2 道家醫方書
3 佛門醫方書
4 門閥醫方書
5 文人醫方書
6 宮修方書
第二節 各類方劑的收集
1 薈萃歷代名方
2 收集民間單方驗方
3 廣采民族醫方
4 收羅域外醫方
第三節 方劑學術的繼承與創新
1 對前人醫方的繼承
2 對前人醫方的發展
3 方劑學術創新
第四節 晉唐方劑學的特點
1 獨具特色的醫方
2 簡便廉驗
3 方劑的經驗積累
4 晉唐方劑的宗教色彩
第五節 晉唐方劑學的影響
1 晉唐方劑學對後世的影響
2 晉唐方劑學對海外醫學的影響
第六節 晉唐時期方劑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1 仲景醫方與晉唐方劑學術的關系
2 服石煉丹的雙刃劍作用
3 中外醫藥交流融合對晉唐方劑學的促進
第四章 宋代理論用方的發端
第一節 宋代醫方書的編撰及成就
1 宋代官修醫方書的編撰及成就
2 宋代其它臨床醫方書成就與特點
第二節 方劑分類的新進展
1 “七方”一詞的提出
2 “十劑”的命名與發展
第三節 方論的肇始
第四節 仲景醫方的研究與新方化裁、創制
1 對仲景醫方的化裁
2 新方的創制
第五節 宋代方劑學發展的主要特點
1 兩宋醫方書比較及用方風尚
2 “本草附方”“方書附藥”
3 宋代方劑用藥與劑型的新特點
4 運氣學說對方劑學的影響
5 宋代新儒學對方劑學的影響
第六節 關于宋代方劑學發展若干問題的討論
1 宋代方劑學歷史地位的評價
2 宋代方劑學發展中的歷史教訓
3 宋代方劑學發展對後世的影響
4 宋代方劑學發展對若干周邊國家的影響
第五章 金元時期理論指導制方的高潮
第六章 明代方劑學術全面深入發展
第七章 清代前中期方劑學術的繼承與創新
第八章 中醫方劑學近代化進程
結語
附一 參考文獻
附二 中醫方劑學發展年表
附三 我國歷代紀元簡表
附四 新舊計量換算表
序
中醫學是以生物學為基礎,與數理化學科交叉滲透,與人文哲學相互融合,具有豐厚中國文化底蘊,至今仍在發展的我國唯一的古代醫學科學。中醫學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天人相應、形神統一、治未病等學科特色和原創優勢。這些學科特色和原創優勢,經歷了數千年眾多醫家大量的臨床實踐和不斷的理論升華,被記錄在帛巾、簡牘、雕版、石印醫籍上,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搜集、整理、辨識、鉤沉,將前代精深的理論和寶貴的經驗,很好地傳承下來。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只有繼承好了,創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期望能出現“我主人隨”的源頭創新。在繼承過程中,學者能夠讀史把握本底,進而尋求源頭創新的理念和方法學。
創新首先要從繼承做起,學者應對中醫學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基于此,1999年我赴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之任並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時,就專門設立“方劑配伍理論的綜合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主要任務是在全面復習傳統和現代有關中醫方劑學文獻的基礎上,汲取前人在方劑研究中的精華,探索、廓清中醫方劑學學術原創思維與優勢,復習、深化方劑配伍的基本規律,並進行現代科學語言的詮釋。我誠邀朱建平研究員作為研究團隊的主研專家,著力梳理歷代中醫方劑尤其是方劑配伍文獻與歷史,並安排他為項目組做了中醫方劑學發展簡史的專題報告,力求使我們的創新建立在繼承之上,同時學習復雜性科學,用非線性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指導研究工作。
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它是中醫理法方藥的核心環節,上承中醫理論、治則治法,下接臨床診病選藥。一張中醫處方,既能反映一位醫生的理論水平,又能檢驗他處理疾病的能力,不可小覷!因此,方劑一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留下大量的文獻,是中醫文獻中最多的一個門類。中醫方劑學的發展走過漫長的歷程,由單味藥到多味藥復方,由經驗用方到以理論指導臨床組方,復方數量由博返約,由依附其他學科到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以至今天學科分化,而有現代臨床方劑學、實驗方劑學、基礎方劑學、方劑制劑學等分支學科。學科拓展到今天,我們更應當理清家底,披沙淘金,以史為鑒,發展創新。
朱建平研究員從事醫史文獻研究25年,學風嚴謹,安貧樂道,勤勉進取,成果累累。他帶領他的專家群體,以當初方劑史報告提綱為構架,經歷八年的努力,完成我國第一部以方劑學為主題的專科史著作。篳路藍縷,可喜可嘉。該書采用歷史朝代與方劑學術發展特點結合的分期方法,以學術發展的內史研究為主,結合探討外部社會文化哲學諸因素影響的外史研究,使研究較為全面深入。通過研究,糾正了以往已有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新見,同時還有新的發現,如揭示“十劑”分類、歸經等原為中藥學說後被引入方劑學領域,從而促進方劑學理論發展的史實。明代標本配伍原則的重新發現,對方劑配伍研究有重要價值。近代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對中醫學產生很大的影響,方劑學也不例外。方劑學的學科建制、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組方模式的變化、新劑型的出現等,足可以說明。其影響至今猶見。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史學的價值就在于給人以借鑒和啟迪。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對于醫學史研究和方劑學科研、教育以及中醫臨床、方藥開發工作者將有所裨益。樂以為序,並向中醫學人推介,相互學習,相互勉勵,共謀中醫藥學科進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戊子春于中國中醫科學院
創新首先要從繼承做起,學者應對中醫學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基于此,1999年我赴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之任並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時,就專門設立“方劑配伍理論的綜合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主要任務是在全面復習傳統和現代有關中醫方劑學文獻的基礎上,汲取前人在方劑研究中的精華,探索、廓清中醫方劑學學術原創思維與優勢,復習、深化方劑配伍的基本規律,並進行現代科學語言的詮釋。我誠邀朱建平研究員作為研究團隊的主研專家,著力梳理歷代中醫方劑尤其是方劑配伍文獻與歷史,並安排他為項目組做了中醫方劑學發展簡史的專題報告,力求使我們的創新建立在繼承之上,同時學習復雜性科學,用非線性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指導研究工作。
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它是中醫理法方藥的核心環節,上承中醫理論、治則治法,下接臨床診病選藥。一張中醫處方,既能反映一位醫生的理論水平,又能檢驗他處理疾病的能力,不可小覷!因此,方劑一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留下大量的文獻,是中醫文獻中最多的一個門類。中醫方劑學的發展走過漫長的歷程,由單味藥到多味藥復方,由經驗用方到以理論指導臨床組方,復方數量由博返約,由依附其他學科到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以至今天學科分化,而有現代臨床方劑學、實驗方劑學、基礎方劑學、方劑制劑學等分支學科。學科拓展到今天,我們更應當理清家底,披沙淘金,以史為鑒,發展創新。
朱建平研究員從事醫史文獻研究25年,學風嚴謹,安貧樂道,勤勉進取,成果累累。他帶領他的專家群體,以當初方劑史報告提綱為構架,經歷八年的努力,完成我國第一部以方劑學為主題的專科史著作。篳路藍縷,可喜可嘉。該書采用歷史朝代與方劑學術發展特點結合的分期方法,以學術發展的內史研究為主,結合探討外部社會文化哲學諸因素影響的外史研究,使研究較為全面深入。通過研究,糾正了以往已有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新見,同時還有新的發現,如揭示“十劑”分類、歸經等原為中藥學說後被引入方劑學領域,從而促進方劑學理論發展的史實。明代標本配伍原則的重新發現,對方劑配伍研究有重要價值。近代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對中醫學產生很大的影響,方劑學也不例外。方劑學的學科建制、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組方模式的變化、新劑型的出現等,足可以說明。其影響至今猶見。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史學的價值就在于給人以借鑒和啟迪。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對于醫學史研究和方劑學科研、教育以及中醫臨床、方藥開發工作者將有所裨益。樂以為序,並向中醫學人推介,相互學習,相互勉勵,共謀中醫藥學科進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戊子春于中國中醫科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