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喻戶曉的《白蛇傳》,雖然是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故事,但是它起源古遠,流布廣泛,內蘊豐富,表現形式多彩多姿,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像其他許多民間傳說一樣,《白蛇傳》由人們口頭創作,經過長期口耳相傳而被記錄下來。南宋時,這個故事已由當時的書會先生(又稱「才人」)寫成話本。到了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對這個話本做了加工,並定名為《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把它編入《警世通言》一書,這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白蛇傳》故事。在這之后,《白蛇傳》故事繼續發展流傳,可以明顯地看出存在兩條線索:一條是在民間口頭流傳,包括以說書、彈唱等曲藝形式在城鄉演出;另一條是由文人以戲劇和小說等形式對《白蛇傳》題材進行加工乃至創作。《白蛇傳》的這個流傳過程有兩個特點:首先,這兩條線索之間存在着密切聯系,民間口頭與文人筆下的《白蛇傳》不斷地、反復地相互影響。其次,這兩條線索至今未斷絕,直到今天,《白蛇傳》傳說依然活在民眾口頭,活在各種地方戲的舞台上乃至改編劇之中。中國人民不但對這個古老的傳說表現出極大的喜愛,而且還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豐富着、完善着這個古老的傳說。
《白蛇傳》將張着血盆大口吃人的蛇精演變成一個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家庭和諧的蛇仙,即化身為堅貞可愛的白娘子,這一變化深深地體現了民眾的美好願望。
《白蛇傳》是我國極有藝術特色、極具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