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家的眼楮》選取了當代中國十位杰出的紀實攝影家。他們不僅組成了中國當代攝影史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帶出一段歷史,一個人群,一種社會存在的狀態。吳家林、朱憲民、胡武功、侯登科、賀延光、王文瀾、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他們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記錄著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記錄著當代中國人的生存;他們用圖像喚起人們的思考,也深深地吸引了國外攝影界同行和海外讀者對中國的關注。
本套叢書是國內第一次系統整理出版的當代重要紀實攝影家研究叢書。書中薈萃了國內外學術界、攝影界的專家學者的精彩文字,每個攝影家提供了150幅左右的經典作品以及幾十幅生活照、工作照,全面梳理了攝影家的成長歷程。本書試圖通過中國攝影家的眼楮看中國社會的發展,通過攝影作品看中國攝影家的記錄中國的獨特視角。 本書為該叢書之一,攝影作品出自姜健之手。
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獨行,他用最直截了當的肖像手段去記錄人、記錄時代,而他做的事不止于寫實。姜健對在旁人看來沒有意義的農村生活景觀——《場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溫情與思索,並以極大的耐心細細刻畫;在《主人》中,他以環境肖像攝影的形式輔以大景深的環境細節描寫,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農民造像,展示了農民生活空間中的現實景觀。2004年8月開始,姜健繼續致力于挖掘歷史和記憶的領域,歷時一年,他完成了新紀實攝影——《孤兒檔案》。
姜健一直為自己的圖像能成為公共記憶而工作著。他的一系列肖像作品建立了中國的民間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珍貴檔案,是一份可以據此解讀中國某個地區的農民生存狀態的視覺文獻。
目錄
走近姜健
農民生存狀態與生活品質的視覺文獻/顧錚
語言的形上建構與紀實攝影的視覺邏輯/劉樹勇
姜健︰記憶與歷史/薇姬‧戈德堡
合影/李江樹
影像中的民間文化/陳映芳
見證/柴中建
一個人走路/何向陽
器具/道具/個人記憶及其符號戰爭的場所/楊小彥
肖像背後的那片“風景”/林路
攝影讓這些孩子的命運成為一種公眾事件/李媚
回憶是需要依據的/陳小波
重溫經典
姜健攝影作品
姜健年譜
編後記
農民生存狀態與生活品質的視覺文獻/顧錚
語言的形上建構與紀實攝影的視覺邏輯/劉樹勇
姜健︰記憶與歷史/薇姬‧戈德堡
合影/李江樹
影像中的民間文化/陳映芳
見證/柴中建
一個人走路/何向陽
器具/道具/個人記憶及其符號戰爭的場所/楊小彥
肖像背後的那片“風景”/林路
攝影讓這些孩子的命運成為一種公眾事件/李媚
回憶是需要依據的/陳小波
重溫經典
姜健攝影作品
姜健年譜
編後記
序
這幾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急流涌來,急流涌過。世界的變化在加速,中國猶然。誰還記得從白石橋到中關村的那條破路,偶或有輛機動車從濃密的倒蔭下開過,樹蔭下一個老太太坐在蟬聲下面,坐在兩個大保溫瓶後賣三分一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從蘇州到杭州,客船轉在連綿不斷的蘆葦蕩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筆下的畫卷,離開三十幾年後的兩岸樓房燈光卻非常非常遙遠了。現在的少年青年,听說“文革”,听說1976……影影綽綽,像是听玄宗的故事。說起這些,連我們自己也難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些鏡頭抓住我們,仿佛我們要通過它們抓住生活。眼前的這套書借助比我們自己更廣闊的視野,更具穿透力的視線,把這些鏡頭擺到我們眼前。
照相機鏡頭未必從不撒謊(想想“大躍進”時期那張新立村人民公社兩個村姑坐在畝產可達12萬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紀實方面確有優勢。紀實,當然不是照抄現實——從來沒有照抄現實那回事。紀實攝影師通過紀實手法,展現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展現他們自己的心靈,一如真正的藝術攝影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世界和心靈的另—面真實。眼前的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們同時是對現實的獨特理解。
這十位攝影師都是研究者,他們的攝影作品、他們的生活歷程,無不表明這—點。他們在借助相機進行研究,研究並不只是學院知識分子的專長。實際上,由于遠離現實生活,尤其由于喪失真切的關懷,學院研究越來越接近于語詞的癌變,只在嘰嘰喳喳的研討會上才適合生存。而這十位研究者,無論風格和題材多麼不同,各個都執著于真切的關懷,關注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們對某一片斷現實的關注引發我們的關注,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山村是一個世界。世界之為世界,不在于涵蓋的面積廣大,你可以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巴黎飛到聖保羅,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過是個會場,你听的說的,還是上次會議說過听過的那些話。這里也許有全球化,但沒有世界。世界是我們取食于此、歡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喪葬于此的生活整體。這套攝影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著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紀實攝影師把鏡頭對準百姓,這該不是偶然的。這里才有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生滔,實實在在的影像。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麼絢爛,10由于緊接地氣而實實在在。今天,滿街廣告上,滿電視熒屏上,都是靚麗的影像。它們都像從工藝品廠新出爐的工藝品,沒有土地,沒有歷史 漂亮,然後空空如也。當年我們滿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傳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一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厭惡的欺騙.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靚麗,也早覺得厭倦甚至厭惡了吧。
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影像卻並不缺少美。我是個外行,無力從形象配置、采光濾光、抽象質感來談論這些作品。當你翻開每—本書,你怎會不知道這是—幅出色的藝術作品呢’我不懂怎樣讓照片產生質感,我猜想僅僅讓照片產生質感是不夠的,那背後更需要生活的質感。我,像很多日子過得不錯的城里人一樣,習慣了浮光掠影。在這些照片中,生活的質感在頑強呈現,它們在紀實的同時,似乎也在召喚,把我們大家喚向較為質樸的生活。
陳嘉映︰哲學家
2007年8月9日寫于北京
照相機鏡頭未必從不撒謊(想想“大躍進”時期那張新立村人民公社兩個村姑坐在畝產可達12萬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紀實方面確有優勢。紀實,當然不是照抄現實——從來沒有照抄現實那回事。紀實攝影師通過紀實手法,展現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展現他們自己的心靈,一如真正的藝術攝影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世界和心靈的另—面真實。眼前的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們同時是對現實的獨特理解。
這十位攝影師都是研究者,他們的攝影作品、他們的生活歷程,無不表明這—點。他們在借助相機進行研究,研究並不只是學院知識分子的專長。實際上,由于遠離現實生活,尤其由于喪失真切的關懷,學院研究越來越接近于語詞的癌變,只在嘰嘰喳喳的研討會上才適合生存。而這十位研究者,無論風格和題材多麼不同,各個都執著于真切的關懷,關注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們對某一片斷現實的關注引發我們的關注,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山村是一個世界。世界之為世界,不在于涵蓋的面積廣大,你可以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巴黎飛到聖保羅,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過是個會場,你听的說的,還是上次會議說過听過的那些話。這里也許有全球化,但沒有世界。世界是我們取食于此、歡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喪葬于此的生活整體。這套攝影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著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紀實攝影師把鏡頭對準百姓,這該不是偶然的。這里才有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生滔,實實在在的影像。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麼絢爛,10由于緊接地氣而實實在在。今天,滿街廣告上,滿電視熒屏上,都是靚麗的影像。它們都像從工藝品廠新出爐的工藝品,沒有土地,沒有歷史 漂亮,然後空空如也。當年我們滿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傳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一旦流于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厭惡的欺騙.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靚麗,也早覺得厭倦甚至厭惡了吧。
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影像卻並不缺少美。我是個外行,無力從形象配置、采光濾光、抽象質感來談論這些作品。當你翻開每—本書,你怎會不知道這是—幅出色的藝術作品呢’我不懂怎樣讓照片產生質感,我猜想僅僅讓照片產生質感是不夠的,那背後更需要生活的質感。我,像很多日子過得不錯的城里人一樣,習慣了浮光掠影。在這些照片中,生活的質感在頑強呈現,它們在紀實的同時,似乎也在召喚,把我們大家喚向較為質樸的生活。
陳嘉映︰哲學家
2007年8月9日寫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