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以上思路,本書內容設計為卜章。第一章主要比較研究韓愈、蘇軾磨蠍命運,坎坷遭遇以及南貶嶺南的歷史原因。第二章根據詩文創作,考察和辨正韓愈、蘇軾二人人格粵路線圖及沿途心態。第三章和第四章比較研究韓愈、蘇軾二人在貶所潮州、惠州的惠民濟物的作為和與友朋的詩酒唱和以及流連光景的風流韻事和民間傳說。第五章比較研究韓愈、蘇軾二人在潮州和惠州貶所面對逆境的不同表現、心態以及產生不同心態的原因及思想基礎。第六章主要研究韓愈、蘇軾二人人格意識和文化精神的異同。第七章研究韓愈尊禮執儒的儒學禮治精神與蘇軾尊儒好道雜禪的雜家思想,指出其異同。第八章主要對韓愈、蘇軾二人南下途中及在其貶所的詩文創作進行比較研究,探究二人的創作內容、情感及風格有何不同以及與他們各自前期的創作相比,其內容、情感和風格發生了些什麽變化。第九章主要研究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及其異同,並對韓愈刺潮影響大於蘇軾寓惠的原因進行文化學的解讀和闡釋。第十章以大量的地方史料為依據,對潮州「雙忠崇拜」和惠州「朝雲崇拜」這兩種特殊的地方民俗文化現象進行細致的分析,闡述這種民俗文化的具體內涵及產生的原因,從而探討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對嶺南地方文化的影響,探討崇韓文化與崇蘇文化是如何融人地方民俗文化之中的。總之,以上各章涉及韓愈、蘇軾二人的磨蠍命運、入粵路線和行蹤、蟄居潮州和惠州的作為、處窮心態、人格思想、文化精神、創作內容及風格、對地方文化影響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全方位地展現了韓、蘇二人寓居嶺海的生存狀況,讓人看到身處逆境中的真實的韓愈和蘇軾。
目錄
序
緒論從「韓海蘇潮」到「韓潮蘇海」
第一章 「詩人例窮苦」:韓愈、蘇軾磨蠍同病
第一節 「朝為青雲士,暮作白首囚」——韓愈的磨蠍命運
第二節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的磨蠍命運「
第二章 「天意遣奔逃」:韓愈、蘇軾南下路線圖
第一節 「天要潮人識孟軻」——韓愈南下潮州路線圖
第二節 「曾見南遷幾個回」——蘇軾南下惠州路線圖
第三章 天意憫斯文:韓愈在潮州
第一節 「刺史留衣,傳千秋佳話」——韓愈與大顛的交往
第二節 「先生偉績傳青史,萬古民懷逐鱷恩」——韓愈刺潮功績追尋
第四章 德不孤者必有鄰:蘇軾在惠州
第一節 「少壯欲及物,老閑余此心」——蘇軾寓惠期間惠民及物的作為」
第二節 「以彼無限景,寓我有限年」——蘇軾在惠州的謫居生活
第五章 韓愈的罪臣意識與蘇軾的避禍心理
第一節 「臣罪幸可哀」:韓愈憂讒畏譏的罪臣意識
第二節 「掃除積習不吟詩」:瀟灑東坡的另一副面孔
第三節 韓愈、蘇軾嶺海懼禍心理及評價之異探因
第六章 韓愈、蘇軾人格意識與文化精神
第一節 「孜孜」與「行藏在我」的處世意識
第二節 為民請命與惠民安民的民本意識
第三節 剛正執著與君子固窮的養真意識
第七章 韓愈的執儒尊禮與蘇軾的好道雜禪
第一節 「平生企仁義」:韓愈的禮治文化精神
第二節 出於縱橫而雜於禪:蘇軾寓惠思想之變化
第八章 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創作比較
第一節 韓愈刺潮詩文之變:由險趨易,憤而轉哀
第二節 蘇軾寓惠詩文之變:以謫為游,逍遙山水
第三節 韓愈回歸平易卻仍存硬語,蘇軾「不屑」為詩而不無研煉
第九章 日月迭照: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影響比較
第一節 韓愈、蘇軾對潮惠地方文化影響比較
第二節 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影響之異的文化闡釋
第十章 景韓景蘇文化中的獨特現象:「雙忠」信仰與「朝雲」崇拜
第一節 潮州「雙忠」信仰與韓愈崇拜之關系
第二節 惠州「朝雲」崇拜現象及其文化意蘊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從「韓海蘇潮」到「韓潮蘇海」
第一章 「詩人例窮苦」:韓愈、蘇軾磨蠍同病
第一節 「朝為青雲士,暮作白首囚」——韓愈的磨蠍命運
第二節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的磨蠍命運「
第二章 「天意遣奔逃」:韓愈、蘇軾南下路線圖
第一節 「天要潮人識孟軻」——韓愈南下潮州路線圖
第二節 「曾見南遷幾個回」——蘇軾南下惠州路線圖
第三章 天意憫斯文:韓愈在潮州
第一節 「刺史留衣,傳千秋佳話」——韓愈與大顛的交往
第二節 「先生偉績傳青史,萬古民懷逐鱷恩」——韓愈刺潮功績追尋
第四章 德不孤者必有鄰:蘇軾在惠州
第一節 「少壯欲及物,老閑余此心」——蘇軾寓惠期間惠民及物的作為」
第二節 「以彼無限景,寓我有限年」——蘇軾在惠州的謫居生活
第五章 韓愈的罪臣意識與蘇軾的避禍心理
第一節 「臣罪幸可哀」:韓愈憂讒畏譏的罪臣意識
第二節 「掃除積習不吟詩」:瀟灑東坡的另一副面孔
第三節 韓愈、蘇軾嶺海懼禍心理及評價之異探因
第六章 韓愈、蘇軾人格意識與文化精神
第一節 「孜孜」與「行藏在我」的處世意識
第二節 為民請命與惠民安民的民本意識
第三節 剛正執著與君子固窮的養真意識
第七章 韓愈的執儒尊禮與蘇軾的好道雜禪
第一節 「平生企仁義」:韓愈的禮治文化精神
第二節 出於縱橫而雜於禪:蘇軾寓惠思想之變化
第八章 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創作比較
第一節 韓愈刺潮詩文之變:由險趨易,憤而轉哀
第二節 蘇軾寓惠詩文之變:以謫為游,逍遙山水
第三節 韓愈回歸平易卻仍存硬語,蘇軾「不屑」為詩而不無研煉
第九章 日月迭照: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影響比較
第一節 韓愈、蘇軾對潮惠地方文化影響比較
第二節 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影響之異的文化闡釋
第十章 景韓景蘇文化中的獨特現象:「雙忠」信仰與「朝雲」崇拜
第一節 潮州「雙忠」信仰與韓愈崇拜之關系
第二節 惠州「朝雲」崇拜現象及其文化意蘊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我與子怡雖是忘年,然相知日久,對其學業有一定了解。他好學深思,在追求深厚學養的基礎上,志求新見。過去讀他的文章和與其交往中已有此感覺。今又讀其學術專著《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比較研究》書稿,不禁掩卷慨嘆:嘆其讀書之多而見解之新。寫這部書,不要說退之、東坡二公文本之外的諸多文獻需要讀,僅就浩瀚的韓、蘇兩大家詩文集,若要認真閱讀,亦非易事。然若不認真讀其文本,要想寫出這部三四十萬字的學術專著,是不容易的,必然因見之不到,難免僻陋。這部書雖以「韓愈刺潮與蘇軾寓惠」的階段事實為重點,卻能以洗練妙筆構建「韓學」、「蘇學」的架構,有點有面,使人能全面認識不同時代的兩大文化巨擘,使其同與不同的形象活潑潑地奉獻在讀者面前。
對比,是唯物辯證法認識、研究自然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方法。文學研究也是這樣。我國古代學者習慣於古今對比,不同風格流派的對比,不同思想范疇的對比;近世能博古通今、貫通中外的大家,則於古今中外的廣闊領域進行對比,因而開拓了研究的新天地。子怡的這部專著就是以文化史上韓、蘇兩位巨擘的同與不同進行比較研究,而構建一部新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著作。韓、蘇本身無論從思想性格、文學創作、仕途經歷、平生遭遇都有許多同異之處,況且從詩文創作分析,蘇軾又是繼歐陽修之后繼承韓愈而自成大家的。
「韓海蘇潮」之論,自宋李塗提出后,即有不同看法:或謂韓海蘇潮,或謂韓潮蘇海。這種潮與海之爭,在2006年lO月河南孟州「韓愈文化論壇」會上,子怡送給我的書稿《韓海蘇潮》,祖美提交的論文《年已近古稀初「識」韓退之》,仍持兩種不同意見。子怡在剖析李塗韓海、柳泉、歐瀾、蘇潮之后,雲:「區區四字卻區別出四人為文的個性特點,頗有見地。惟以『海』狀韓和以『潮』形蘇,卻不甚恰切。韓長於氣勢浩轉,蘇長於博大精深,似乎『韓潮蘇海』更好。」又說:「(韓文)沖飆激浪,渾浩流轉,如長江大河的氣勢之美,自然以『潮』形容更恰切。而至於蘇軾所構建的文化世界不僅在於氣勢,不僅在於文,他在詩、詞、書、畫、經等方面都有極高造詣,領袖群儒,他在其詩文及藝術世界中所滲透出的精神氣質及疏狂放達的人格模式亦為文人士大夫所景仰。因此蘇軾筆下所營構的文化世界,非大海之廣不足以言其『波瀾浩大,變化不測』(《呂氏童蒙訓》)……因此,『韓如海』『蘇如潮』遂被『蘇如海』『韓如潮』所代替。從此,『蘇海韓潮』就成為學界定評。」這也是比較研究客體及客體研究得來的。「韓海蘇潮」之說是李塗在他的《文章精義》里提出來的。祖美日:「《文章精義》一書,在辨識文章源流得失的同時,對韓柳歐蘇不同風格的論述與把握頗具卓見。而關於『蘇海』之說,則晚在清代才先后出現的,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世傳韓文如潮,蘇文如海。』叉清末人氏所作《〈盛世危言〉跋》亦稱『韓潮蘇海』。至於對蘇軾詩作編注有『集成者』之譽的王文誥,以及在其前后的其他人士,也習慣於或稱『蘇海』,或稱『韓潮蘇海』。筆者深信,這些對李塗稱『韓如海』、『蘇如潮』的改動,並不是出於對蘇、韓有所軒輊的目的,可能性較大的是受上述《四庫全書總目》的影響所致。而《總目》對於李塗原文來說,則顯然是一種筆誤!所以俞樾指出『然則今人稱韓潮蘇海,誤矣。』(《茶香室叢鈔·韓海蘇潮》)這是有理有據的,也是很有必要!……『韓海蘇潮』較之『韓潮蘇海』則更近腠理。」
……
對比,是唯物辯證法認識、研究自然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方法。文學研究也是這樣。我國古代學者習慣於古今對比,不同風格流派的對比,不同思想范疇的對比;近世能博古通今、貫通中外的大家,則於古今中外的廣闊領域進行對比,因而開拓了研究的新天地。子怡的這部專著就是以文化史上韓、蘇兩位巨擘的同與不同進行比較研究,而構建一部新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著作。韓、蘇本身無論從思想性格、文學創作、仕途經歷、平生遭遇都有許多同異之處,況且從詩文創作分析,蘇軾又是繼歐陽修之后繼承韓愈而自成大家的。
「韓海蘇潮」之論,自宋李塗提出后,即有不同看法:或謂韓海蘇潮,或謂韓潮蘇海。這種潮與海之爭,在2006年lO月河南孟州「韓愈文化論壇」會上,子怡送給我的書稿《韓海蘇潮》,祖美提交的論文《年已近古稀初「識」韓退之》,仍持兩種不同意見。子怡在剖析李塗韓海、柳泉、歐瀾、蘇潮之后,雲:「區區四字卻區別出四人為文的個性特點,頗有見地。惟以『海』狀韓和以『潮』形蘇,卻不甚恰切。韓長於氣勢浩轉,蘇長於博大精深,似乎『韓潮蘇海』更好。」又說:「(韓文)沖飆激浪,渾浩流轉,如長江大河的氣勢之美,自然以『潮』形容更恰切。而至於蘇軾所構建的文化世界不僅在於氣勢,不僅在於文,他在詩、詞、書、畫、經等方面都有極高造詣,領袖群儒,他在其詩文及藝術世界中所滲透出的精神氣質及疏狂放達的人格模式亦為文人士大夫所景仰。因此蘇軾筆下所營構的文化世界,非大海之廣不足以言其『波瀾浩大,變化不測』(《呂氏童蒙訓》)……因此,『韓如海』『蘇如潮』遂被『蘇如海』『韓如潮』所代替。從此,『蘇海韓潮』就成為學界定評。」這也是比較研究客體及客體研究得來的。「韓海蘇潮」之說是李塗在他的《文章精義》里提出來的。祖美日:「《文章精義》一書,在辨識文章源流得失的同時,對韓柳歐蘇不同風格的論述與把握頗具卓見。而關於『蘇海』之說,則晚在清代才先后出現的,比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世傳韓文如潮,蘇文如海。』叉清末人氏所作《〈盛世危言〉跋》亦稱『韓潮蘇海』。至於對蘇軾詩作編注有『集成者』之譽的王文誥,以及在其前后的其他人士,也習慣於或稱『蘇海』,或稱『韓潮蘇海』。筆者深信,這些對李塗稱『韓如海』、『蘇如潮』的改動,並不是出於對蘇、韓有所軒輊的目的,可能性較大的是受上述《四庫全書總目》的影響所致。而《總目》對於李塗原文來說,則顯然是一種筆誤!所以俞樾指出『然則今人稱韓潮蘇海,誤矣。』(《茶香室叢鈔·韓海蘇潮》)這是有理有據的,也是很有必要!……『韓海蘇潮』較之『韓潮蘇海』則更近腠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