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編凡十章,章各若干小節。編後附錄有二:一、清代佚失詞話輯考;二、清代論詞絕句組詩。第一至第三章,從南北宋之爭、雅俗之辨、詩詞之辨三個方面,剖析清人詞學觀念。第四章,清代詞學正變論。由外部到內部,就其風格、價值幾個方面,對於詞體之正或者變,進行判斷。第五章,清代詞學范疇論。著重說詞學批評。第六、七二章,清代詞學與禪學以及清代詞學與畫論。第八章,清代詞學流派論。第九、十二章,詞選及論詞詩詞。十個篇章,各自以專題立論。各個專題各有自己的發展演變歷程;而且,有的專題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藝術品種。
各個篇章於前後左右互相關照,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亦論、亦史,自有格局,自成體系。相比於徐珂、邱世友二氏,孫君新著既兼具其所長,於義理的論辯上見功力,又能夠突破其局限,將批評一事,放在全部詞學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別異綜同,弄清其復雜的歷史聯系,從而將有清一代詞學推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洵為難得之佳構。
目錄
序
第一章 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
第一節 對南北宋詞認識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清代南北宋詞之爭的特點
第三節 清人對南北宋詞的認識
第四節 對清代南北宋詞之爭的反思
第五節 民國學者對南北宋詞的認識
一、持崇北或崇南論者
二、持各有優劣短長論者
第二章 清代詞學的雅俗之辨
第一節 中國古典文學思想的雅俗之辨
一、儒家的雅俗觀
二、道家的雅俗觀
三、文雅
第二節 宋、明、清初詞學的雅俗之辨
一、宋代的雅俗之辨
二、明代的雅俗之辨
三、清初詞壇的雅俗之辨
第三節 浙西詞派的清雅論
第四節 常州詞派的風雅論
第三章 清代詞學的詩詞之辨
第一節 清代之前的詩詞之辨
一、唐宋人的詩詞之辨
二、明人的詩詞之辨
第二節 清初詞家的詩詞之辨
一、雲間派的詩詞之辨
二、廣陵詞壇的詩詞之辨
三、西泠詞派的詩詞之辨
四、清初其他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三節 浙西派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四節 常州派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詩詞之辨
一、詞體的題材內容和功能特點
二、詞體的風格特點
三、詞體的形式特點
第四章 清代詞學正變論
第一節 由詩學到詞學的正變論
第二節 以婉麗為正
一、陳子龍的「元音」觀念
二、王士稹「當分正變,不當分優劣」
┅┅
第五章 清代詞學范疇論
第六章 清代詞學與禪學
第八章 清代詞學流派論
第九章 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
第十章 清代論詞詩詞的理論價值
附錄一 清代佚失詞話輯考
附錄二 清代論詞絕旬組詩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
第一節 對南北宋詞認識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清代南北宋詞之爭的特點
第三節 清人對南北宋詞的認識
第四節 對清代南北宋詞之爭的反思
第五節 民國學者對南北宋詞的認識
一、持崇北或崇南論者
二、持各有優劣短長論者
第二章 清代詞學的雅俗之辨
第一節 中國古典文學思想的雅俗之辨
一、儒家的雅俗觀
二、道家的雅俗觀
三、文雅
第二節 宋、明、清初詞學的雅俗之辨
一、宋代的雅俗之辨
二、明代的雅俗之辨
三、清初詞壇的雅俗之辨
第三節 浙西詞派的清雅論
第四節 常州詞派的風雅論
第三章 清代詞學的詩詞之辨
第一節 清代之前的詩詞之辨
一、唐宋人的詩詞之辨
二、明人的詩詞之辨
第二節 清初詞家的詩詞之辨
一、雲間派的詩詞之辨
二、廣陵詞壇的詩詞之辨
三、西泠詞派的詩詞之辨
四、清初其他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三節 浙西派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四節 常州派詞家的詩詞之辨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詩詞之辨
一、詞體的題材內容和功能特點
二、詞體的風格特點
三、詞體的形式特點
第四章 清代詞學正變論
第一節 由詩學到詞學的正變論
第二節 以婉麗為正
一、陳子龍的「元音」觀念
二、王士稹「當分正變,不當分優劣」
┅┅
第五章 清代詞學范疇論
第六章 清代詞學與禪學
第八章 清代詞學流派論
第九章 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
第十章 清代論詞詩詞的理論價值
附錄一 清代佚失詞話輯考
附錄二 清代論詞絕旬組詩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清代詞學,號稱中興。其間,僅就填詞而言,二十世紀兩位大學問家——王國維與胡適,實際上並未給予很高的評價。王國維關於「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論斷,未將填詞看作清代文學的代表:胡適說清初到一九○○年這段時間的填詞,以為「模仿填詞的時期」,謂其乃「詞的『鬼』的歷史」。至於詞學,二十世紀五代傳人,從第一代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到第四代葉嘉瑩、邱世友、嚴迪昌、吳熊和、謝桃坊,一直到第五代,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唐宋兩朝,有關清代詞學的專著或概論,亦不多見。不過,其中兩部著作,卻值得一提。一部是《清代詞學概論》,出自第一代傳人徐珂之手;一部《詞論史論稿》,出自第四代傳人邱世友。徐珂,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前清舉人,譚獻弟子。所撰《清代詞學授論》,民國十五年(1926)上海大東書局印行。全書計七章。第一章總論,謂:「詞之學,剝於明。至清麗復之,直接南北兩宋,可謂盛矣。」第二章派別,論浙派與常州派,謂:「浙派之詞,竹坨開其端。樊榭振其緒,頻伽暢其風,皆奉白石、玉田為圭皋,不肯進人北宋丿、一步,況唐人乎。世之詬病浙派者,謂其以白石、玉田為止境,≡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也。」謂:「浙派至乾嘉間而益敝。張皋文起而改革之,其弟翰風和之。振北宋名家之緒,闡意內言外之旨,而常州派成。別裁偽體,上接風騷,賦手文心;開倚聲家未有之境。襟抱學問,噴薄而出。以沉著醇厚為宗旨,而斯道始昌c」第:章以下,分論選本、評語、詞譜、詞韻及詞話。邱世友,廣東連縣人。曾從黃海章、詹安泰問詞。所撰《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其所論列,計十四家。名為「論稿」,實際上已概括整整一部詞論史。即從李清照,歷經張炎、陳霆、陳子龍、朱彝尊、張惠言,直到況周頤、王國維。詞史上的「別是一家」說之如何發展演變成為傳統詞學本色論,在這一部著作當中,一以貫之,已具備清晰輪廓。這是對於全部詞論史的歸納與總結,而側重點,則在有清一代。《詞論史論稿》之結集、出版,為時較晚,而單篇刊行則甚早。當今詞界,有如邱世友這般舊學新知相得益彰的行家里手,為數並不太多。徐珂、邱世友的兩部著作,一個是面的展示,一個乃點的發掘;面對這兩座小山峰,后來之操觚論詞學者,應不能繞道而過。
新舊世紀之交,我在有關文章中指出:二十世紀是著書立說的一個世紀。一百年當中,人人著書,人人立說,但有點急功近利。大家都朝着一個目標,哪里熱門,就往那里奔。尤其是詞學,當其進人蛻變期之后,這一問題即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辛棄疾,愛國詞人加上豪放派首領,評論、研究文章之多,居宋詞人之冠,這是可以理解的。至李清照,論者謂其在兩宋詞壇地位,不僅遠遠落在宋詞四大家之后,也比不上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秦觀、賀鑄、張炎等(羅憂烈語),而有關評論、研究文章,卻居第二,僅次於辛棄疾。這就有點異常。蛻變期之四、五十年間,若干熱門話題,不斷掀起高潮,而對於清代填詞與詞學的探討,則有所忽略。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業師夏承燾先生主持編校清人別集,刊行《天風閣叢書》,曾慨嘆:清詞整理及研究,仍然處於墾荒階段。這一狀況,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詞學蛻變期結束、二十一世紀第一代傳人登場才有所改變。於是,以「清代」為標榜的專著或概論,一部接着一部,相繼推出,令有清一代詞學,迅即由附庸蔚為大國。這是中國詞學史上出現的又一大奇觀。
……
新舊世紀之交,我在有關文章中指出:二十世紀是著書立說的一個世紀。一百年當中,人人著書,人人立說,但有點急功近利。大家都朝着一個目標,哪里熱門,就往那里奔。尤其是詞學,當其進人蛻變期之后,這一問題即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辛棄疾,愛國詞人加上豪放派首領,評論、研究文章之多,居宋詞人之冠,這是可以理解的。至李清照,論者謂其在兩宋詞壇地位,不僅遠遠落在宋詞四大家之后,也比不上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晏幾道、秦觀、賀鑄、張炎等(羅憂烈語),而有關評論、研究文章,卻居第二,僅次於辛棄疾。這就有點異常。蛻變期之四、五十年間,若干熱門話題,不斷掀起高潮,而對於清代填詞與詞學的探討,則有所忽略。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業師夏承燾先生主持編校清人別集,刊行《天風閣叢書》,曾慨嘆:清詞整理及研究,仍然處於墾荒階段。這一狀況,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詞學蛻變期結束、二十一世紀第一代傳人登場才有所改變。於是,以「清代」為標榜的專著或概論,一部接着一部,相繼推出,令有清一代詞學,迅即由附庸蔚為大國。這是中國詞學史上出現的又一大奇觀。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