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側重從思想史角度勾勒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演變史,涉及中國現代性發生的許多重要問題,尤其是揭示出中國現代文學文化中形象和現實的緊張關系。在作者看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中心形象是作為“病人”的中國,但過度沉溺于此形象則是主體放棄自律的表現,魯迅等作家的偉大恰在于同一切時代幻像都清醒地保持了距離,代表著一種倔強的理性反思精神。


作者簡介︰
顧彬1945年出生于德國下薩克森州,是德國著名漢學家、詩人和翻譯家。顧彬于1966年起學習神學,之後又轉學漢學,兼修哲學、日耳曼學及日本學,並于1973年以《論杜牧的抒情詩》一書獲波鴻魯爾大學博士學位。1981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學以《空山——中國文人自然觀之發展》一書獲得教授資格。自1995年起,顧彬出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至今。顧彬的研究領域以中國古典艾學、現當代文學“及中國思想史為主,著述、譯作頓豐。他以中文也版的著作有︰《中國文人的自然觀》(1990)和《關于異的研究》(1997)他同時擔任《袖珍漢學》和《東方‧方向》兩份重要德文漢學/亞洲學期刊的主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現代前夜的中國文學
一 導論︰語言和國家形成
二 從傳統到現代︰世紀之交的文學
第二章 民國時期(1912-1949)文學
一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1915-1927)
(一)“五四”運動(1915-1925)
(二)救贖的文學︰魯迅(1881-1936)和《吶喊》
(三)自我救贖的文學︰郭沫若(1892-1978)和《女神》
(四)文學和自憐的激情︰郁達夫(1896-1945)
(五)新文學︰先驅者和體裁,組織和形式
二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1928-1937)
(一)小說家
(二)海派作家
(三)現代主義詩歌
(四)散文
(五)戲劇
三 文學的激進化(1937-1949)
(一)戰爭,城市和後方
(二)延安︰毛澤東文藝思想和文學實踐
(三)文人文學
第三章 1949年後的中國文學︰國家、個人和地域
引言
一 從邊緣看中國文學︰台灣、香港和澳門
二 從中心看中國文學
三 文學的組織形式
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
 

四十年來,我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中國文學之中!但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在討論我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幾個論點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從《詩經》到魯迅,中國文學傳統無疑屬于世界文學,是世界文化遺產堅實的組成部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中國人)卻不了解這一點。但以貌似客觀、積極的方式來談論1949年以後幾十年的中國文學卻是無益的,這也與觀察者缺乏應有的距離有關。評論一位唐代的作家比評論一位2007年的女作家顯然要容易得多。此外,相對于一個擁有三千年歷史的、高度發達而又自成一體的文學傳統,當代文學在五十年間的發展又是怎樣?它依然在語言上、精神上以及形式上尋求著自我發展的道路。這不僅僅在中國如此,在德國也不例外。當今有哪位德國作家敢跟歌德相提並論?又有哪一位眼下的中國作家敢跟蘇東坡叫板?我們應當做到公正。在過去鼎盛時期的中國也有幾十年是沒有(偉大的)文學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期待每一個時代都產生屈原或李白這樣的文學家嗎?一些文學家的產生是人類的機遇。一個杜甫只可能並且只可以在我們中間駐足一次,他不可能也不會成為大眾商品。

1967年我在大學學習神學時,首先通過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的譯文發現了李白,因此,中國的抒情詩便成了我的最愛。這種最愛不僅僅局限于悠久的中國文學史,而且超越了中國文化的界限。早在第一批德國詩人開始創作前的兩千年,中國詩人就已經開始寫作了。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後,德國才有詩人可以真正同中國詩人抗衡。

我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中的三卷(詩歌、戲曲、20世紀中國文學)以及散文卷中的將近半部都是由我親自執筆的。事實上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能獨自一人完成這麼多卷書稿。其間又有其他的事情發生,個中緣由我在此不便細說。對我來說寫作有時並不困難,特別是詩歌史這一卷更是如此。我很慶幸可以在此回憶一下往事。20世紀70年代初我有幸在波鴻魯爾大學師從霍福民(Alfred Hoffmann,191 1—1997)教授,他于40年代在北平和南京跟隨中國的先生們學習過解詩的方法。胡適也屬于他當時的先生和朋友之列!幾乎在每節課中霍教授都向我們少數的幾個學生講解分析古典(唐)詩的“三步法”(破、轉、結)。霍教授解唐詩的視角使我銘記在心,一直到今天我還在用這些方法。他所擁有的這門藝術似乎在漢學界(在中國也不例外)幾近失傳,而正是在這一藝術的基礎之上,王國維提出了中國抒情詩的兩種意境之說,而劉若愚又在此之上擴展為=種境界的理論。

正是借助于這二種境界的理論,我在書中描述了中國思想的發展,因此我的中國詩歌史並非一篇簡單的論文,而是對中國思想的深度和歷史之探求!我前面提到的其他兩部半著作也可作如是觀!我所寫的每一卷作品都有一根一以貫之的紅線,這點我在每一部的前言中都提到了,在此恕不贅言!

德國漢學界在中國文學史研究方面可謂碩果累累。從1902年以來,德國漢學家一再探討中國古典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其中不少漢學家也將哲學和歷史納入其中。因此,作為作者和主編,我只是這無數漢學家中的一位,絕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想,之後的來者不再會想寫一部整個的中國文學史了,而只是斷代史,以及具有典範作用的有關古代,或中世紀,或近代的文學史。我和我的前輩們在文學史書寫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方法和選擇。我們不是簡單地報道,而是分析,並且提出二個帶W的問題︰什麼(was),為什麼(warurn)以及怎麼會這樣(wle)?舉例來說,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為什麼它會以現在的形態存在,以及如何在中國文學史內外區分類似的其他對象?

在放棄了福音神學之後,我接受了古典漢學的訓練,也就是說我成為了一位語文學家,盡管我能讀現代漢語,但既不能說,也不能明白是什麼意思。1974年11月我快30歲的時候,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給我提供了一個到北京語言學院學習現代漢語的機會。在北京的一年里,我認識了魯迅和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價值。一年之後,我于1975年到了日本,在那里更加勤奮地閱讀了大量譯成日文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從而為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今天我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來回首往事︰1967年我是從李白開始慢慢接觸中國文學的,1974年通過現代漢語的學習,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意外的深度,這兩個年份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二者都與語言和文學有關,其核心當然是中國了。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命運!

顧彬
2008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