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

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李金銓/主/編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77530
  • ISBN13:9787563377534
  • 裝訂:350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百余年以降,中國報刊維系國運民生,其三部曲是啟蒙、革命與追求民族現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報人活躍其問,傳播新知,激勵民氣,鞭笞腐惡,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國士大夫傳統及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形成一種鮮明的「文人論政」風格,蔚為現代中國的一道壯麗風景。

本書以現代中國著名報刊為主體,結合歷史與新聞、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並燭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聞史問題,諸如:民國時期的報刊如何成為自由理想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有何成就與限制?國民政府如何管制報刊言論?自由報刊的宗旨和報人的觀念為何?各類報刊采取什麽實踐模式?其盛衰榮枯的原因何在?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分子扮演什麽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

李金銓,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講座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國際中華傳播學會(CCA)首任會長。已出版7本英文著作以及8本中文著作,發表60余篇英文論文。
 

目錄

序言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
民初陳獨秀與胡適的自由民主理念
《新青年》「通信」欄與五四時期社會、文化的互動
胡適與《努力周報》的創辦
《獨立評論》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命名」
「強有力的中心輿論」——《獨立評論》的社會影響
抗戰前知識分子在自由理念上的分歧——以《獨立評論》主要撰稿人為中心的分析
《益世報》與「九一八」後的憲政運動
共和憲政與家國想象:周瘦鵑與《申報·自由談》,1921-1926
抗戰時期國民黨策划的學人辦報
《觀察》:自由主義視域中的平等觀念
從「不完全黨報」到「完全黨報」——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審視
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用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由「侍從」在側到「異議」於外——試論《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機器的合與分
 

現代中國報刊歷史很短,一百多年前始由西方傳教士引進,新聞教育則直到 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從美國移植到中國。百年以降,中國報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圖存,其三部曲是啟蒙、革命與追求國家現代化。這些角色結合了中國士大夫傳統及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形成一種鮮明的「文人論政」風格。梁啟超經過日本明治維新的中介,引進西學,倡導新民,影響了數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志趣。清末保皇黨和革命黨在言論戰場的對峙,以及後來國共媒介爭奪戰,爭取民眾,建立法統,貫穿了中國近代史的場景。本書以近現代報刊為主,旨在結合史家與新聞學者,促進兩個學科的交流與對話。

首先我必須簡略說明本書的緣起。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提供學術平台,於2007年4月召開了兩天的研討會,邀請中國內地、台灣、香港與美國部分專研近現代史與新聞學的著名學者共聚一堂,廣泛切磋,熱烈討論。論文經過多方嚴格評論,仔細修訂,如今改書名為《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以捕捉近代中國報刊「文人論政」的特色,並考察其成就與限制。我的學術專業不是新聞史,本來不應該班門弄斧。只因負責組織這場會議,編輯這本書,先睹各篇論文為快,似有義務交代全書的旨趣和背景。茲以個人粗淺的理解,配合會議觸及的討論,忐忑寫下這篇序言,分三部分:文人論政、自由與民主、范式轉移。權且放在卷前就教方家。

中國近代報刊的研究,現今還在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階段。據統計,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民國時期報紙凡三千種,刊物凡一萬種,浩瀚大觀,但目前只有《新青年》、《努力周報》和《獨立評論》等少數刊物剛剛印行,由此激勵學術研究洵非偶然。本書策划伊始,即邀約學者們就范圍和主題內自由擇題撰文,不料多數作者不約而同環繞胡適的言論事業展開討論,有些題材不以胡適為中心,也無法不帝涉他的角色(例如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引入中國)。這里到底透露些什麽訊息?台灣的胡適研究始終滑 繼絕,內地長期禁忌打破以後近年來更躍登顯學,因因獲得原始材料較為便捷,在深層意識上卻是重新確認胡適的地位。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