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後傳》是《水滸傳》的續書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內容承接《水滸傳》而繼續發展,講述了劫後幸存的梁山泊英雄李俊、阮小七、李應、燕青、樂和等,由於奸臣的迫害,再一次揭竿而起,嘯聚山林,以暴力反抗官府的壓迫。在金兵入侵北宋時,奮起抗擊,最後迫於時勢,撤到海外創立基業。本書的內容,與作者寫作時身處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書最早刊刻於清康熙三年(1664),雖然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已基本確立,但各地民間的反清浪潮依然此起彼伏。書中最後寫眾好漢遠赴海外,李俊立國暹羅,正是對鄭成功擁兵海上據台抗清的影射。
作者陳忱,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浙江烏程(今吳興)人。約生於明朝萬歷後期,卒於清康熙初年。盛年時,他正逢明清易代,面對國破家亡、江山易主的巨變,他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感情,以明遺民自居,絕意仕進。曾與顧炎武、歸庄、顧樵、吳炎等名士結成「驚隱詩社」(又名「逃亡盟」),以民族氣節相激勵。
本書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想象豐富,情節曲折,其中的第九、第十回寫李俊與太湖漁霸丁自燮斗爭的故事,成為後來著名的京劇曲目《打漁殺家》的藍本。
這次校點整理,以清光結三年(1877)申報館排印本為底本,以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大字圈點本為校本,重新點校整理,既改正了一些明顯的誤字,也訂正以往整理本中的一些斷句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