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國形象是一面鏡子
我們可以看到自身成長與衰落、優越與缺憾的歷史
從中反省自身,完成文化的自我超越與自我批判
西方的中國形象是一面哈哈鏡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身的形象
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形象如何被變形
進而努力從文化自覺中拯救主體,重建文化自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的一切都像長城那樣……
一、萬里長城建造時︰卡夫卡的中國神話
二、長城是“中國的本質的象征”
三、了解天朝的一把真正的鑰匙
四、人的天性如塵埃
五、法老與皇帝的龐大工程
六、從長城帝國到治水帝國
七、東方專制主義的許許多多傳說
第二章 那飛龍和瓷壺的國度
一、時尚中國︰1650—1700
二、時尚中國︰1700—1750
三、在中國典籍中發現福音
四、在中國思想中發現啟蒙
五、在中國園林中發現美
六、在“中國潮”中發現異國情調
第三章 內心荒漠中的一塊魔地
一、鴉片通向中國︰詩與現實
二、鴉片夢幻中的神秘花園
三、鴉片夢幻中的恐怖荒原
四、鴉片夢幻‧中國形象‧東方情調
五、鴉片夢幻的“東方性本質”
六、鴉片意識形態
七、男女僵臥吸食鴉片︰世界墮落的景象
第四章 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
一、在夢想的城市里
二、幸福山谷或城市墓場
三、想象東方的傳統
四、欲望與恐懼的夢鄉
五、從愛慕中國到仇視中國
六、魯濱遜與格列佛
七、意識形態或烏托邦
第一章 中國的一切都像長城那樣……
一、萬里長城建造時︰卡夫卡的中國神話
二、長城是“中國的本質的象征”
三、了解天朝的一把真正的鑰匙
四、人的天性如塵埃
五、法老與皇帝的龐大工程
六、從長城帝國到治水帝國
七、東方專制主義的許許多多傳說
第二章 那飛龍和瓷壺的國度
一、時尚中國︰1650—1700
二、時尚中國︰1700—1750
三、在中國典籍中發現福音
四、在中國思想中發現啟蒙
五、在中國園林中發現美
六、在“中國潮”中發現異國情調
第三章 內心荒漠中的一塊魔地
一、鴉片通向中國︰詩與現實
二、鴉片夢幻中的神秘花園
三、鴉片夢幻中的恐怖荒原
四、鴉片夢幻‧中國形象‧東方情調
五、鴉片夢幻的“東方性本質”
六、鴉片意識形態
七、男女僵臥吸食鴉片︰世界墮落的景象
第四章 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
一、在夢想的城市里
二、幸福山谷或城市墓場
三、想象東方的傳統
四、欲望與恐懼的夢鄉
五、從愛慕中國到仇視中國
六、魯濱遜與格列佛
七、意識形態或烏托邦
序
一
當今時代的跨文化研究,無法回避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的問題。賽義德研究作為話語的東方主義,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歐洲19世紀形成的有關東方的一整套知識體系;二、該知識體系生成的將東方異類化的神話或“套話”;三、東方主義話語建制的西方對東方的權力關系。賽義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紀,他從大量的文本中分析東方學賦予“東方”的所謂“東方性”特征。這些特征包括人種的、心理的、政治的、宗教的、歷史的、語言的等多方面的內容,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被確定為超時代的某種本質,東方不僅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是普遍相同的,既無變化的個性又無多樣的豐富性。東方主義是一個自指涉的系統,它制造了一個西方之東方,這個東方是具有某種怪異性的、一成不變的、低劣的、被動的文化他者,它的意義是解釋西方或認同西方。
東方主義話語形成于19世紀,主要包括三種套話:一、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自由與奴役的話語。東方專制主義以理論的形式源于古希措,成于現代,從啟蒙運動到冷戰時代,從孟德斯鳩到魏特夫。它認為東方是一種沒有差異的社會,權力集中在由官僚階層扶持的獨裁君主身上(與分權制對立),國家極權徹底打碎社會力量(與市民社會對立)。二、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進步與停滯的話語。有關東方的專制與停滯的表述是相互關聯的。東方社會的專制奴役、單一性與家長制限制了個性與自由,窒息了精神的發展與個人和民族的創造力。專制導致停滯。西方現代意識構築啟蒙的自由與進步神話時,將東方專制與停滯作為被否定的他者。地理的二元區分便具有了文化意義。三、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理性與感性的話語。西方自由與進步的精神根源是理性主義,東方專制與停滯的原因是感性主義或感官縱欲主義。西方的理性與宗教傳統使西方富于紀律與約束甚至禁欲方面的自覺。相對而言,東方則是感性的、縱欲的、道德墮落、心智幼稚、缺乏理智和意志、思維混亂、沒有邏輯、不負責任、不講信用的未成熟的民族。這三種套話,無不將東方設定為西方之他者,使西方體認到並確認自身文明的意義與價值。
賽義德的《東方學》開創的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揭示了東方學中隱藏的文化帝國主義陰謀。東方學構築低劣、被動、墮落、邪惡的東方形象,為西方的殖民擴張奠定基礎、鋪平道路。賽義德認為,研究西方的東方學話語如何將東方當做“他者”構築其知識譜系,有三重意義︰“第一,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他們的學術譜系呈現在他們面前;第二,對他們的著作大多依賴的、常常是未受質疑的那些假定提出批評,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所有這些問題都不僅與西方關于他者的概念和對他者的處理有關,而且與西方文化在維柯所說的民族大家族(the World of Nations)中所起的極為重要的作用有關。最後,對所謂‘第三世界’的讀者而言,這一研究……是理解西方文化話語力量的一個途徑……顯示文化霸權所具有的令人生畏的結構,以及特別是對前殖民地民族而言,將這一結構運用在他們或其他民族身上的危險和誘惑。”
二
在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大旗下開展的跨文化研究,研究者本身的身份、立場與價值,又有諸多可疑之處。賽義德與其他主要的後殖民理論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都是出身第三世界但又在西方文化體制內部從事研究的知識分子。他們文化身份的“混雜性”(Hybridity),使他們在後天教育與文化上認同西方文化主流,同時這種文化認同又與他們意識或無意識深處的民族文化記憶相沖突。他們的後殖民主義理論,不管多麼激進、叛逆,總是在西方文化內部進行,表現出西方文化自身的自省精神與包容性。學術“向權力言說真理”,卻最終無法超脫個人化的經驗表述與文化語境。
……
當今時代的跨文化研究,無法回避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的問題。賽義德研究作為話語的東方主義,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歐洲19世紀形成的有關東方的一整套知識體系;二、該知識體系生成的將東方異類化的神話或“套話”;三、東方主義話語建制的西方對東方的權力關系。賽義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紀,他從大量的文本中分析東方學賦予“東方”的所謂“東方性”特征。這些特征包括人種的、心理的、政治的、宗教的、歷史的、語言的等多方面的內容,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被確定為超時代的某種本質,東方不僅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是普遍相同的,既無變化的個性又無多樣的豐富性。東方主義是一個自指涉的系統,它制造了一個西方之東方,這個東方是具有某種怪異性的、一成不變的、低劣的、被動的文化他者,它的意義是解釋西方或認同西方。
東方主義話語形成于19世紀,主要包括三種套話:一、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自由與奴役的話語。東方專制主義以理論的形式源于古希措,成于現代,從啟蒙運動到冷戰時代,從孟德斯鳩到魏特夫。它認為東方是一種沒有差異的社會,權力集中在由官僚階層扶持的獨裁君主身上(與分權制對立),國家極權徹底打碎社會力量(與市民社會對立)。二、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進步與停滯的話語。有關東方的專制與停滯的表述是相互關聯的。東方社會的專制奴役、單一性與家長制限制了個性與自由,窒息了精神的發展與個人和民族的創造力。專制導致停滯。西方現代意識構築啟蒙的自由與進步神話時,將東方專制與停滯作為被否定的他者。地理的二元區分便具有了文化意義。三、東方主義是一套關于理性與感性的話語。西方自由與進步的精神根源是理性主義,東方專制與停滯的原因是感性主義或感官縱欲主義。西方的理性與宗教傳統使西方富于紀律與約束甚至禁欲方面的自覺。相對而言,東方則是感性的、縱欲的、道德墮落、心智幼稚、缺乏理智和意志、思維混亂、沒有邏輯、不負責任、不講信用的未成熟的民族。這三種套話,無不將東方設定為西方之他者,使西方體認到並確認自身文明的意義與價值。
賽義德的《東方學》開創的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揭示了東方學中隱藏的文化帝國主義陰謀。東方學構築低劣、被動、墮落、邪惡的東方形象,為西方的殖民擴張奠定基礎、鋪平道路。賽義德認為,研究西方的東方學話語如何將東方當做“他者”構築其知識譜系,有三重意義︰“第一,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他們的學術譜系呈現在他們面前;第二,對他們的著作大多依賴的、常常是未受質疑的那些假定提出批評,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所有這些問題都不僅與西方關于他者的概念和對他者的處理有關,而且與西方文化在維柯所說的民族大家族(the World of Nations)中所起的極為重要的作用有關。最後,對所謂‘第三世界’的讀者而言,這一研究……是理解西方文化話語力量的一個途徑……顯示文化霸權所具有的令人生畏的結構,以及特別是對前殖民地民族而言,將這一結構運用在他們或其他民族身上的危險和誘惑。”
二
在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大旗下開展的跨文化研究,研究者本身的身份、立場與價值,又有諸多可疑之處。賽義德與其他主要的後殖民理論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都是出身第三世界但又在西方文化體制內部從事研究的知識分子。他們文化身份的“混雜性”(Hybridity),使他們在後天教育與文化上認同西方文化主流,同時這種文化認同又與他們意識或無意識深處的民族文化記憶相沖突。他們的後殖民主義理論,不管多麼激進、叛逆,總是在西方文化內部進行,表現出西方文化自身的自省精神與包容性。學術“向權力言說真理”,卻最終無法超脫個人化的經驗表述與文化語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