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錄》是編年體清代史料長編。有「蔣錄」「王錄」兩種。
乾隆三十年(1765)﹐重開國史館﹐蔣良騏(字千之﹐廣西全州人﹐乾隆辛未進士)任纂修﹐就《清實錄》及其他官書文獻摘錄清初六朝五帝史料﹐成書三十二卷。全書內容按年月日順序排次﹐起太祖天命元年(1616)﹐迄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以國史館在東華門內﹐故題為《東華錄》﹐通稱《蔣氏東華錄》。蔣錄保存了傳本所不載的一些重要史料﹐對研究清初歷史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以詳實的史料考訂了蔣良騏的家世與生平,於《東華錄》的版本,蔣良騏的史學修養、編錄動機、經世思想等等,均作了專門的論述。
作者簡介:
陳捷先,江蘇江都人,一九三二年生,一九五六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一九五九年獲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划研究,返台後曾任台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一九八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0年榮獲韓國國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五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南開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專攻清史、滿族研究、方志學、族譜學,著有專書《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台灣方志究》、《東亞古方志探論》、《不剃頭與兩國論》、《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努爾哈赤寫真》、《皇太極寫真》、《順治寫真》、Manchu
ArchivalMaterials、The ManchuPalace Mernorials及中英論文百余篇。
目錄
序
學術之路常青
——恭賀陳捷先教授《蔣良騏及其(東華錄)研究》定稿
一、小引
二、蔣良騏的家世
三、蔣良騏的生平
四、蔣氏《東華錄》作者考訂及其觸諱內容與對清末史書的影響
五、蔣良騏《東華錄》的版本
六、談日本所見的蔣氏《東華錄》
七、蔣良騏《東華錄》刻本錯誤舉隅
八、蔣良騏《東華錄》刻本新增文字來源初探
九、蔣良騏《東華錄》平議
十、蔣良騏的史學素養
十一、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臆測
十二、蔣氏《東華錄》中透現的經世思想
十三、結語
十四、後記
學術之路常青
——恭賀陳捷先教授《蔣良騏及其(東華錄)研究》定稿
一、小引
二、蔣良騏的家世
三、蔣良騏的生平
四、蔣氏《東華錄》作者考訂及其觸諱內容與對清末史書的影響
五、蔣良騏《東華錄》的版本
六、談日本所見的蔣氏《東華錄》
七、蔣良騏《東華錄》刻本錯誤舉隅
八、蔣良騏《東華錄》刻本新增文字來源初探
九、蔣良騏《東華錄》平議
十、蔣良騏的史學素養
十一、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臆測
十二、蔣氏《東華錄》中透現的經世思想
十三、結語
十四、後記
序
蔣良騏,字千之,廣西全州升鄉石岡人。乾隆三十年十月,清廷重開國史館於東華門內稍北,良騏人館任纂修。時《清實錄》等外間不得一見,良騏因任史官,能看到大內秘藏、皇家文獻。良騏職司撰修列傳,於是「以實錄、紅本及各種官修之書為主,以朝章國典,兵禮大政,與列傳有關合者,以片紙錄之,備遺忘,信筆摘抄,逐年編裁」。積之既久,卷帙成書,因史館在東華門內,故名《東華錄》。蔣氏《東華錄》,開創了有清一代史書的又一體裁,繼之者有王先謙《東華錄》(至同治朝)、潘頤福《東華錄》(咸豐朝)及朱壽朋《東華續錄》(《光緒朝東華錄》)。
蔣氏《東華錄》在嘉慶年間已有多種抄本廣為流傳,道光時始有不同刻本。而今有北京中華書局、山東齊魯書社之標點排印本。
蔣氏《東華錄》因錄存有清太祖至雍正十三年、清初五帝六朝(清太宗皇太極年號有二:天聰、崇德,故日六朝)不少珍貴史料,故抄本流傳問世,便倍受重視。奕賡《重訂〈東華錄〉序》說:「夫開國之憲章,列聖之鴻謨,秘府記載,世人鮮覯,士大夫問有抄存,俱錦函(木日皿)匱,不肯輕易示人。」今天,蔣氏《東華錄》已是治清史者必備的架上之書。然而,如此一部史學「名著」,不但作者的身世、生平知之不詳,且蔣錄中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亦未見有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
陳捷先教授三十年前即已關注蔣良騏其人及其《東華錄》,早已有若干篇專論問世。今設題十四(見本書《目錄》),搜羅中外史料,分析、考證,對蔣良騏及其《東華錄》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作者說:「希望能給蔣良騏《東華錄》寫出一點能讓大家共信的結論,為清史上一位名人一部名著解決多年來令大家疑慮費解的一些問題。」——這是本書撰述的旨趣,而最終成書,已歷數十寒璁,潛心索求,鍥而不舍,遠非「十年磨一劍」,可謂更有甚焉。
我有幸先讀為快。開卷有益,印象較深者有二:一是治學貴在精深;二是評說古人及其著作應「知人論世」。請試言之:
科學研究實際上是一個積累與運用知識的過程,故日「治學之道」。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以至於「書破」,則非反復研讀、精讀不可,倘若淺嘗輒止,有似「襄陽走馬客,意氣自春生。朝嫌劍花凈,暮嫌劍花冷」。對所研究題目,尚未洞悉,便急於動筆,勢必無功而返。讀本書,可以窺見作者之於蔣氏《東華錄》,浸淫日久,用力頗深,已然「滾瓜爛熟」,旁及《清實錄》等,也是了然於胸,故書中每一論題,大量引用蔣錄各種版本史文,又用《清實錄》等文獻,或檔案,進行比對、勘訂,論其得失,闡釋論題之主旨與作者之見地,且有相當細密者。如蔣錄所摘抄「紅本」資料,作者指出,全書僅有順治朝、康熙朝共六條,共計五百0五字,按序分別為三十七字、二百一十一字、五十四字、一百四十四字、二十四字、三十五字。如此計算字數,以證實蔣錄摘抄紅本「實在是占了微不足道的分量」,足見一絲不苟。書中大量引用蔣錄,取舍從容,似乎左右逢源,之所以能得心應手,是基於對研究對象的熟讀與熟悉,並進而「精讀」,試舉一例:書中摘引了蔣錄中多條有關科舉的史文,作者說:「相信足以揭露清初教育與科舉弊端實狀,┅┅讀來令人身人其境,對事實真相更能有深切了解。」讀書至於「身入其境」,潛心學業,於此可見,自然對史實能有深切的了解。
蔣錄自嘉慶年間有抄本流傳問世,因多人傳抄,抄家之誤,所謂「書三寫魯為魚,虛為虎」。無論抄本、刻本,錯訛甚多,清人早有「魚魯豕亥,不堪寓目」之評。即使中華書局版、齊魯書社版,雖作了一定校勘,然仍未能盡善,已有學人撰文指疑,本書也有專題一一論列。而有關蔣良騏之史學修養、編錄動機、經世思想,等等,則論者不多,而書中均有專題論述。作者有言: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更值得吾人注重與推崇」。因有《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臆測》一題加以論述。蔣氏之所以編載《東華錄》,是「乾隆前期以暴露清宮內幕為主題而寫書,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對蔣氏的影響(如蔣錄多觸諱內容),以及蔣良騏的籍貫、父親、業師、朋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作者旁征博引,論人論事,視野開闊,用實證發明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是由歷史時代背景、與蔣良騏個人的經歷以及社會存在所決定的。雖然,作者說,是對蔣氏編載動機的「臆測」,非定評以示自謙,實則是以卓識史論所作「知人論世」的分析與敘論。
本書的又一特色,是在論述蔣錄得失的同時,每每有「這是在引用蔣錄時應該注意的」之類的提示。錢大聽說:「史為傳信之書。」歷史研究貴在求真求實,倘若論述所據之史料有誤,則不可能成為信史。由於蔣良騏對清初之史實研究不深,更因「魯魚亥豕」諸多錯誤,作者一再提醒在引用蔣錄時應避免以訛傳訛。由是觀之,作者力求匡正蔣錄之錯誤,以饗讀者,故本書之面世,相信將嘉惠學林,對清史研究有所裨益焉。
是為序。
二00七年十月
蔣氏《東華錄》在嘉慶年間已有多種抄本廣為流傳,道光時始有不同刻本。而今有北京中華書局、山東齊魯書社之標點排印本。
蔣氏《東華錄》因錄存有清太祖至雍正十三年、清初五帝六朝(清太宗皇太極年號有二:天聰、崇德,故日六朝)不少珍貴史料,故抄本流傳問世,便倍受重視。奕賡《重訂〈東華錄〉序》說:「夫開國之憲章,列聖之鴻謨,秘府記載,世人鮮覯,士大夫問有抄存,俱錦函(木日皿)匱,不肯輕易示人。」今天,蔣氏《東華錄》已是治清史者必備的架上之書。然而,如此一部史學「名著」,不但作者的身世、生平知之不詳,且蔣錄中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亦未見有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
陳捷先教授三十年前即已關注蔣良騏其人及其《東華錄》,早已有若干篇專論問世。今設題十四(見本書《目錄》),搜羅中外史料,分析、考證,對蔣良騏及其《東華錄》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作者說:「希望能給蔣良騏《東華錄》寫出一點能讓大家共信的結論,為清史上一位名人一部名著解決多年來令大家疑慮費解的一些問題。」——這是本書撰述的旨趣,而最終成書,已歷數十寒璁,潛心索求,鍥而不舍,遠非「十年磨一劍」,可謂更有甚焉。
我有幸先讀為快。開卷有益,印象較深者有二:一是治學貴在精深;二是評說古人及其著作應「知人論世」。請試言之:
科學研究實際上是一個積累與運用知識的過程,故日「治學之道」。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以至於「書破」,則非反復研讀、精讀不可,倘若淺嘗輒止,有似「襄陽走馬客,意氣自春生。朝嫌劍花凈,暮嫌劍花冷」。對所研究題目,尚未洞悉,便急於動筆,勢必無功而返。讀本書,可以窺見作者之於蔣氏《東華錄》,浸淫日久,用力頗深,已然「滾瓜爛熟」,旁及《清實錄》等,也是了然於胸,故書中每一論題,大量引用蔣錄各種版本史文,又用《清實錄》等文獻,或檔案,進行比對、勘訂,論其得失,闡釋論題之主旨與作者之見地,且有相當細密者。如蔣錄所摘抄「紅本」資料,作者指出,全書僅有順治朝、康熙朝共六條,共計五百0五字,按序分別為三十七字、二百一十一字、五十四字、一百四十四字、二十四字、三十五字。如此計算字數,以證實蔣錄摘抄紅本「實在是占了微不足道的分量」,足見一絲不苟。書中大量引用蔣錄,取舍從容,似乎左右逢源,之所以能得心應手,是基於對研究對象的熟讀與熟悉,並進而「精讀」,試舉一例:書中摘引了蔣錄中多條有關科舉的史文,作者說:「相信足以揭露清初教育與科舉弊端實狀,┅┅讀來令人身人其境,對事實真相更能有深切了解。」讀書至於「身入其境」,潛心學業,於此可見,自然對史實能有深切的了解。
蔣錄自嘉慶年間有抄本流傳問世,因多人傳抄,抄家之誤,所謂「書三寫魯為魚,虛為虎」。無論抄本、刻本,錯訛甚多,清人早有「魚魯豕亥,不堪寓目」之評。即使中華書局版、齊魯書社版,雖作了一定校勘,然仍未能盡善,已有學人撰文指疑,本書也有專題一一論列。而有關蔣良騏之史學修養、編錄動機、經世思想,等等,則論者不多,而書中均有專題論述。作者有言: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更值得吾人注重與推崇」。因有《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臆測》一題加以論述。蔣氏之所以編載《東華錄》,是「乾隆前期以暴露清宮內幕為主題而寫書,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對蔣氏的影響(如蔣錄多觸諱內容),以及蔣良騏的籍貫、父親、業師、朋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作者旁征博引,論人論事,視野開闊,用實證發明蔣良騏編載《東華錄》的動機,是由歷史時代背景、與蔣良騏個人的經歷以及社會存在所決定的。雖然,作者說,是對蔣氏編載動機的「臆測」,非定評以示自謙,實則是以卓識史論所作「知人論世」的分析與敘論。
本書的又一特色,是在論述蔣錄得失的同時,每每有「這是在引用蔣錄時應該注意的」之類的提示。錢大聽說:「史為傳信之書。」歷史研究貴在求真求實,倘若論述所據之史料有誤,則不可能成為信史。由於蔣良騏對清初之史實研究不深,更因「魯魚亥豕」諸多錯誤,作者一再提醒在引用蔣錄時應避免以訛傳訛。由是觀之,作者力求匡正蔣錄之錯誤,以饗讀者,故本書之面世,相信將嘉惠學林,對清史研究有所裨益焉。
是為序。
二00七年十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