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以南,西周時代築有韓城,是一處軍事要地,后曾改稱少梁,到了公元前327年更名為夏陽,地域相當於現在陝西省的韓城市。漢代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夏陽的芝川地方,一家復姓司馬的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這男孩長成后,取名遷,字子長。他一生遭遇極其不幸,可是他「不欺其志」,——也就是說忠實於自己的志向,忍辱負重,發奮著書,創作了《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終於成為一位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司馬遷很愛他的故鄉,並以故鄉有大禹治水的遺跡而自豪。所以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就是說:「我出生在龍門,曾在大河以北,龍門山以南耕種,放牧。」他說生在龍門,是因為龍門是當地的標志,就用來代指這一地區。要說司馬遷的籍貫,當然應該說是夏陽,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
司馬遷童年、少年時期在家鄉從事過一些放牧、除草之類的農活,這給他少年時代的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司馬遷在《自序》中又說自己「年十歲則誦古文」,這也是他少年時代的得意事。所謂古文是指和當時通用的隸書不同的古代文字。既然誦讀,那就應該是指用大篆古文寫成的書籍了。秦始皇焚書、禁書之后,這種古籍保存很少,沒有專門傳授,也讀不懂。司馬遷十歲能誦古文,想必他也常到在首都長安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那里,閱讀國家藏書,向專家請教。他聰明好學,十歲就能誦讀古文,畢竟是很了不起的事。漢代學術有今文、古文之爭,對於傳世經典,兩大學派不僅記錄的文字不同,解釋也有許多分歧,所傳授的解釋經典的書籍也很不一樣。據記載,司馬遷曾向傳授《古文尚書》的大學者孔安國學習過,也曾向今文經學的大師董仲舒求教過。因此,他是今古文兼通的,等到他寫作《史記》的時候,他就將今、古文經來了個兼收並蓄,並不拘泥於學派的不同。
目錄
一、故鄉,童年
二、二十漫游
三、由郎中到太史令
四、李陵之禍
五、刑余的史臣
六、史家之絕唱
(一)三千年的通史
(二)「實錄」精神
(三)卓越的史識
七、無韻之《離騷》
(一)史學與文學
(二)抒不平之氣
(三)辛辣的諷刺
(四)完整的人物形象
(五)生動的語言
八、光照千古
二、二十漫游
三、由郎中到太史令
四、李陵之禍
五、刑余的史臣
六、史家之絕唱
(一)三千年的通史
(二)「實錄」精神
(三)卓越的史識
七、無韻之《離騷》
(一)史學與文學
(二)抒不平之氣
(三)辛辣的諷刺
(四)完整的人物形象
(五)生動的語言
八、光照千古
序
古代中國不僅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也是人類的精神搖籃之一。
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觀點,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文明出現之后,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世界上又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稱之為軸心時代(Axial Age)。這些文明中出現了一些大思想家,對人類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脫或超越的目標與途徑。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奧義書》和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詩人荷馬、悲劇家修昔底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他們創立了人們至今賴以為精神基礎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們仍然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麼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今的時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國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而孔子開創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不斷地理解、發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於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日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世濟民的政治、經濟理想,巧奪天工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都蘊蓄着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面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面互相啟發,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並行而不悖。總之,中國的思想成就豐富多彩,貫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出綜合創新的特色。
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並沒有思想家、思想者、考學家之類的稱呼和概念,只有聖人、賢人、哲人、智者、諸子、大師等等,這些詞匯恰恰概括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們的社會身份往往是教師或學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與智慧。當然,從更廣泛的范圍看,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工藝、科技、文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文明領域內皆有貢獻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言論、著作或被后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以「三不朽」作為追求超越的途徑,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為人類社會立下的大功、個人道德修養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學說等都是不朽的歷史遺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思想家的內涵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代人習慣認為的職業思想家、哲學家或宗教先知,我們在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時,也本着這樣的標准選擇傳主。
眾所周知,由南京大學已故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為宏大的中國思想家研究工程。在這套簡明讀本系列編撰和出版之際,首先要對這200部《評傳叢書》工作表達深深的敬意。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簡明讀本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且一定會呈現出新的風貌。這種新的風貌就是深入淺出和引人入勝:精煉的選擇,簡明的評述,生動的故事與智慧……在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向每一個願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編委會
2008年9月
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觀點,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文明出現之后,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世界上又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稱之為軸心時代(Axial Age)。這些文明中出現了一些大思想家,對人類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脫或超越的目標與途徑。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奧義書》和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詩人荷馬、悲劇家修昔底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他們創立了人們至今賴以為精神基礎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們仍然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麼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今的時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國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而孔子開創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不斷地理解、發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於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日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世濟民的政治、經濟理想,巧奪天工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都蘊蓄着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面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面互相啟發,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並行而不悖。總之,中國的思想成就豐富多彩,貫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出綜合創新的特色。
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並沒有思想家、思想者、考學家之類的稱呼和概念,只有聖人、賢人、哲人、智者、諸子、大師等等,這些詞匯恰恰概括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們的社會身份往往是教師或學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與智慧。當然,從更廣泛的范圍看,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工藝、科技、文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文明領域內皆有貢獻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言論、著作或被后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以「三不朽」作為追求超越的途徑,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為人類社會立下的大功、個人道德修養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學說等都是不朽的歷史遺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思想家的內涵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代人習慣認為的職業思想家、哲學家或宗教先知,我們在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時,也本着這樣的標准選擇傳主。
眾所周知,由南京大學已故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為宏大的中國思想家研究工程。在這套簡明讀本系列編撰和出版之際,首先要對這200部《評傳叢書》工作表達深深的敬意。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簡明讀本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且一定會呈現出新的風貌。這種新的風貌就是深入淺出和引人入勝:精煉的選擇,簡明的評述,生動的故事與智慧……在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向每一個願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編委會
2008年9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