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社會學︰馬克斯‧韋伯與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經濟學與社會學︰馬克斯‧韋伯與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何蓉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3214768
  • ISBN13:9787543214767
  • 裝訂:平裝 / 19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馬克斯‧韋伯既聲名卓著,又引起了很多爭議︰一方面,他的著作被廣泛引用,另一方面,社會學家仍在為其作品的基本主題而爭論不休。

本書試圖將韋伯置于其時代思想背景之下,以揭示在經濟學發生邊際革命的重大轉折之後,韋伯接受德國歷史學派及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共同影響,結合二者的學術關注與研究路向的努力。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何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理論研究室副研究員。1989—1996年在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接受本科、碩士教育,2000年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師從劉世定教授,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2003—200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師從蘇國勛教授,2005年留所工作至今,2008—2009年度為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宗教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理論史、宗教社會學。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另一個韋伯”?——以學科互動為背景的問題
第二節 邊際革命與經濟學的分野
第三節 韋伯的經濟一社會研究
第一章 韋伯的方法論:基于淵源的再研究
第一節 理解社會學與經濟解釋
第二節 方法論個人主義
第三節 作為分析工具的理想型
第二章 邊際分析與歷史理論
第一節 經濟學中的邊際主義
第二節 效用論的引入與理解經濟行為
第三節 時間因素與歷史關懷
第三章 從效用論到企業家理論
第一節 企業家理論的提出
第二節 企業與企業家
第三節 韋伯與熊彼特:企業家理論比較
第四章 勞動分工與社會分化
第一節 所有與佔有
第二節 階級、階層及社會分層的方向
第三節 勞動分工與社會分化
第五章 選擇與理性
第一節 目的一手段框架:韋伯對主觀價值論的反思
第二節 目的手段與選擇:繼承與批判
第三節 理性與理性化
結語
附錄 德國歷史學派與“方法論爭論”
參考文獻
後記
 

一、題稱辨

本叢書題為“經濟與社會文叢”,其中的“經濟與社會”這一用語,並非遵循把社會生活的一塊劃為“經濟”而另一塊劃為“社會”這樣一種時下在不少地方流行的分類,而是遙遙呼應著社會科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和他的重要的著作。這位人物是馬克斯‧韋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名稱是《經濟與社會》。

根據韋伯研究專家的考證,所謂《經濟與社會》事實上是韋伯未完成的文稿,最初出版是韋伯夫人依據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書的,而這個標題也是長期誤置的結果,真正的書名是《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甘陽,1998:1—2)。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采用“經濟與社會”這個簡潔的標題來呼應韋伯所致力的事業。

我們所說的這項事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經濟和諸社會領域結合起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自不待言。從孔德提出“社會學”這個名稱時適,就批評當時的政治經濟學不應該把經濟領域和社會其他方面分割開來研究。但問題是怎樣聯系起來研究。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經濟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的聯系之中,懂得事物間存在普遍聯系也並不困難,但是這羊不意味著當我們決定要把它們聯系起來研究時就能夠得到超出我們日常所知的新的知識。事實上,當孔德的批評終于在19世紀末引發經濟學家的回應時,他們也並不否認把社會的各個領域聯系起來分析的必要,只是認為在當時的社會科學水平上,建立統一的社會科學還為時尚早,關鍵是怎樣才能在社會科學上邁出步子(馬歇爾,1890/1981:414—415)。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強調有必要把經濟領域獨立出來研究,而韋伯卻正是在把經濟和其他社會領域(如宗教)聯系起來研究方面邁出了實際步伐的人。

今天,中國的許多學者也在把經濟和社會其他諸領域聯系起來展開自己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青年學者。本叢書試圖為他們的成果提供展示的園地。

《經濟與社會》作為韋伯未完成的文稿這件事,對本文叢借取這個題頭來說還有一個隱喻。優秀的作品有兩類,一類是登臨絕頂爾後再無超越者;還有一類是開拓新路,引英才源源,大器在後。我們希望有前一類作品進入本文叢,但更現實地期盼于後者。就後一類作品而言,雖然其提問、闡述、結論俱全,但放之長線來看,後果待出,更類似一部未完成的文稿。這樣的文稿,是需要群體的力量去完成的。

二、時勢辨

在韋伯生活的時代,把經濟領域和社會其他領域分離開來進行研究的趨勢已經日漸明顯。經濟學的邊際革命以舌形成的均衡價格分析範式,使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注意力被吸引在市場價格機制研究上面,而很少關心其他社會領域中的現象。而研究其他社會領域的學者並未感到這樣的研究範式對他們的研究有何重要意義。大學的分科制度,又使得其他社會領域的研究者避免進入經濟學家的“領地”。這樣,在20世紀的數十年中,把經濟領域和社會其他領域聯系起來的研究即使有,也不成陣勢。

在當代,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把原來被分離開的經濟領域和社會其他領域聯系起來考察。

是什麼原因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原來分離開研究的領域聯系起來考察呢?

一個原因與研究工作本身的邏輯特點有關。當在某個領域中的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後,人們凝煉出一些概念、命題、分析工具後可能會發現,這些概念、命題和分析工具可以擴展地用于更加廣闊的領域,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它們最初被提煉出來的領域。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加里‧貝克爾的工作。根據他的說法,經濟學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是僅限于研究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到第二階段研究範圍擴大到全面研究貨幣交換關系,而第三階段其研究已經囊括了各個領域中的人類行為。第三階段的擴展是源于貝克爾等人意識到,在經濟學中提煉出來的一些概念、命題、分析工具可以看作是適合于解釋諸多人類行為的一套統一的方法(貝克爾,1976/1993)。另一個例子是:馬克‧格蘭諾維特、哈里森‧C,懷特、維維安娜‧澤利澤等的工作。他們把在社會學中發展出來的一些概念和分析框架用到在傳統上社會學家並不進入的市場、貨幣交換、廠商等研究領域中去(Swedberg and Granovetter,1992:2)。

另一個原因和學術研究的生產函數有關系。研究領域的選擇和研究者的興趣有密切的聯系,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在科學研究成為職業的當代社會中,研究者們選擇研究領域不能不考慮出成果的可能性、成果的大小等因素。一般而言,一個領域的先驅者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之後,跟進者在一定階段中會取得遞增的邊際學術收益。他們不必像開拓者那樣在基礎概念、方法等方面付出那樣多的努力就可以取得不錯的成果。但是,在一個領域中的研究進行到一定程度以後,要再想取得超越前人研究的好成果就會越來越難。也就是說,終將出現邊際學術收益遞減的情況。當邊際學術收益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人在依托熟悉領域的同時聯系其他領域進行研究來尋求新的進展。這樣的嘗試一旦成功,新的跟進者又會出現。

第三個原因和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的進展有關。當代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特點是獲得了一些有銳度的分析工具,依靠這些工具,人們能夠看到原來看不到的一些關系,或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原來看到但看不太清楚的東西。我們可以舉出幾個已經在研究中發揮了顯著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數理統計分析技術、網絡分析技術、博弈論。這些分析工具的運用,使原來那種研究領域劃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統計分析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獲得了更強大的手段來處理諸多社會領域中的數據,考察本來很難想到的一些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探討它們之間的因果聯系,獲得新的發現;比如,網絡分析技術使研究者能比較清晰地看到人們在一個領域中建立起來的網絡關系在另一個領域中發揮作用;比如,運用博弈論工具來研究策略互動過程和可行制度的形成,比較容易把博弈者來自不同領域的互動資源納入分析並認識到制度的“多領域”復合特點。

第四個原因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有關。解決社會問題的現實需要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力,給他們以強有力的激勵。在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就群體注意力而言,並不是在學術上令人滿意地解決了一個問題以後才轉向下一個問題。事實上,常常是在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滿意解答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就轉向了另一個問題,其間重要的動因是新的重要的現實需要出現了。有許多學術問題不是被解決的,而是被暫時擱置的,因此才有老問題在許多年後又被重新提起的現象。現實的需要對社會科學的發展來說是強大的動力來源。從當代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的社會現象以及其中蘊含的問題來看,是必須要把經濟和其他諸多社會領域聯系起來才方便研究的。我們不難開列出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不過在這里,我們只需要列出幾個大的問題就夠了:全球化、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型、擁有眾多人口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戰略性資源的爭奪和民族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面對這些問題,也許需要新的研究領域的劃分來推進研究的專業化。

中國社會正處在迅速而巨大的變遷中。面對這樣的大變遷,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其他諸領域聯系起來研究實在是非常必要。而且,各個領域在變化中的相互作用為把社會諸領域聯系起來分析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當代中國是一個研究“經濟與社會”的難得的“實驗室”。

三、學科辨

和研究領域的交叉相聯系,當代社會科學諸學科之間的互動大大增強了。其中,經濟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互動是特別為我們所注意的部分。

人們通常將加里‧貝克爾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的有關歧視經濟學的研究作為將經濟學的祝角和方法擴展到傳統社會學研究領域並開啟這兩個學科的現代互動的標志事件(Becker,1957),而將馬克‧格蘭諾維特在70年代發表的有關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中的人際關系網絡的研究作為從社會學向經濟學做相向運動,即把社會學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用到傳統的經濟學的研究領域的標志‧性著作(Granovetter,1974/1995)。近三十多年來,這兩個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滲透到從理論到經驗研究的諸多層面。在理性選擇社會學、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社會學、行為經濟學、社會經濟學中很容易看到這種影響的深刻印跡。

有必要指出,經過學科間的互動,今天的經濟學早已經不是往日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局限在與貨幣有關的交換上的經濟學;今天和經濟學互動的社會學,也早已經不是往日采取“剩余策略”即只研究經濟學不研究的領域的社會學。對于今天承襲著新古典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理性選擇社會學、新經濟社會學,與其將它們分別歸入經濟學或社會學,不如把它們看作是一般社會科學的不同流派。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假設、概念、分析工具,但它們都以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上述特征,回應了孔德、涂爾干把社會學看作是基礎社會科學的理想。當年,被馬歇爾等人認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正在成為現實。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密切互動,“經濟學帝國主義”也好,“社會學帝國主義”也好,預示著能否形成基礎社會科學的疑司正在學術實踐中被超越。有意義的問題是,不同的研究範式各自具有怎樣的長處和不足。

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互動,除了在學科關系方面引發出一些新的特點,如傳統學科邊界日益模糊、基礎社會科學的不同學派的形成等之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已經產生並在繼續產生一些有潛力的學術生長點(劉世定,2001)。今天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互動,不僅在產生某種整合趨勢,而且同樣在激勵多樣化。收入本文叢的作品,都包含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互動中探索新的學術生長點的努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