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食養生術是道教信仰者通過攝取食物、藥物、氣、符等來防治疾病、養護身心,以求長生成仙的過程中所應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識等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道教服藥技術、道教服氣技術、道教辟谷技術、道教飲食技術、道教服符技術五種類型,是一類富有特色的道教養生技術。本書在技術哲學語境中探究道教服食文化,系統探討道教服食技術本質、要素、結構,細致分析道教服食技術規程,理性評價道教服食技術的養生功能、社會影響、倫理價值,並從技術目的與技術功效的矛盾運動、技術繼承與技術創新的相互促動,社會需求變遷的作用、科技整體進步等內外因素剖析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拓展了道教養生視域。
本書是「國學新知文庫」之一,全書共分4個章節,對道教服食技術本質、要素、結構,細致分析道教服食技術規程,理性評價道教服食技術的養生功能、社會影響、倫理價值等內容作了系統介紹,具體包括道教服食技術本體論、道教服食技術規程、道教服食技術的理性評價、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總序
序
緒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本書研究方法
四、本書學術價值
五、本書邏輯框架
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術本體論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本質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要素
第三節 道教服食技術結構
第二章 道教服食技術規程
第一節 道教服藥技術規程
第二節 道教服氣技術規程
第三節 道教辟谷技術規程
第四節 道教飲食技術規程
第五節 道教服符技術規程
第三章 道教服食技術的理性評價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的養生功能及其他影響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的倫理價值觀
第四章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內部作用力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外部作用力
余論
一、跨學科研究導致新發現
二、史料需要辨偽和證真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一、本書圖表目錄
二、《道藏》外丹道經中所見的煉丹器具圖樣
問學記
序
緒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本書研究方法
四、本書學術價值
五、本書邏輯框架
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術本體論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本質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要素
第三節 道教服食技術結構
第二章 道教服食技術規程
第一節 道教服藥技術規程
第二節 道教服氣技術規程
第三節 道教辟谷技術規程
第四節 道教飲食技術規程
第五節 道教服符技術規程
第三章 道教服食技術的理性評價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的養生功能及其他影響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的倫理價值觀
第四章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
第一節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內部作用力
第二節 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外部作用力
余論
一、跨學科研究導致新發現
二、史料需要辨偽和證真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一、本書圖表目錄
二、《道藏》外丹道經中所見的煉丹器具圖樣
問學記
序
黃永鋒的博士論文《道教服食技術研究》在答辯之后,又花了兩年多時間進行修改、補充、調整。近日,他將全稿發送給我。欣喜之余,我將他答辯時提供的文本拿出比較,發現修訂之后的稿子比起原先的文本來,的確有許多不同。不論從資料的使用方面看,還是從內容結構方面看,呈現在眼前的這部書稿質量無疑提高了許多。花這麼多時間來修改、補充一部書稿,這種治學態度本身就值得贊揚。
這部書稿是來之不易的。記得5年前,在擬定學位論文選題的時候,我曾經建議永鋒選擇秦漢時期一些道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例如《淮南子》之類文獻,探討此類文獻的科技思想。永鋒開頭同意了;但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琢磨,永鋒有一天突然告訴我:他有新的想法,希望做道教服食方面的研究。我當時有點不放心,因為這種專題研究需要涉獵眾多文獻,況且要從技術哲學角度進行分析,還必須有西學基礎,方能有所突破;鑒於我以往對永鋒知識結構的評估,覺得這個題目難做,當時還有其他同專業的一些老師也有與我類似的擔憂,所以勸他再考慮。
永鋒很尊重老師,也善於獨立思考。他認真考慮了老師的意見,最終拿出一個讓我打消疑慮的論文提綱來。此后一段時間,我們經常在校園后山的水庫邊上散步,每當我問及論文寫作的准備工作時,永鋒就會實實在在地告訴我讀書的進展和資料搜集的情況,也會陳述最新想法,征求我的意見。我感到,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之后,讓永鋒以「道教服食技術研究」為題寫作博士學位論文的時機已經比較成熟,也就鼓勵他大膽探索下去。
工夫不負有心人。幾年的努力,永鋒終於有了收獲,當他第一次把沉甸甸的文稿面呈予我時,我有一種難於形容的興奮,因為這部文稿不僅浸透了一位年輕學者辛勤耕耘的汗水,而且記錄了他逐步成長的足跡,記錄了他刻苦好學的歷程。
道教服食作為一種養生技術在以往雖然也有人進行研究,但從技術哲學的角度予以探討,並且進行系統論述,永鋒的工作應該說有超越前人的地方。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仔細辨析「道教服食」概念,並對其外延作了完整的闡釋。按照作者的看法,道教服食分為服藥、服氣、辟谷、飲食、服符五種類型,基於此等划分,本書分別探討其規程的特點和實際作用,既看到其可能的養生功效,也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負面效應,這些方面的論述具有辯證思維特征,包含許多比較深入的見解。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本書所概括出來的「道教服食技術」概念,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者運用技術哲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了道教服食技術本質、技術要素和技術結構,並勾勒出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其相關概念及其思想的提出具有開創性。作者立足於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大背景下,剖析道教服食技術的倫理價值,特別是其中蘊含的生命倫理和生態倫理智慧,從而使道教服食技術研究展示了重要的現實意義。注重比較研究,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如從道教服氣對佛教凈土宗、天台宗、禪宗的影響出發,比較二者之異同,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處。
當然,以上的看法只是作為第一讀者的我的初步感受而已,這種感受當然不能代表所有讀者的感受。不過,我相信,這樣一部由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論著應該是有助於開拓道教文化學術視野的。
是為序。
這部書稿是來之不易的。記得5年前,在擬定學位論文選題的時候,我曾經建議永鋒選擇秦漢時期一些道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例如《淮南子》之類文獻,探討此類文獻的科技思想。永鋒開頭同意了;但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琢磨,永鋒有一天突然告訴我:他有新的想法,希望做道教服食方面的研究。我當時有點不放心,因為這種專題研究需要涉獵眾多文獻,況且要從技術哲學角度進行分析,還必須有西學基礎,方能有所突破;鑒於我以往對永鋒知識結構的評估,覺得這個題目難做,當時還有其他同專業的一些老師也有與我類似的擔憂,所以勸他再考慮。
永鋒很尊重老師,也善於獨立思考。他認真考慮了老師的意見,最終拿出一個讓我打消疑慮的論文提綱來。此后一段時間,我們經常在校園后山的水庫邊上散步,每當我問及論文寫作的准備工作時,永鋒就會實實在在地告訴我讀書的進展和資料搜集的情況,也會陳述最新想法,征求我的意見。我感到,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之后,讓永鋒以「道教服食技術研究」為題寫作博士學位論文的時機已經比較成熟,也就鼓勵他大膽探索下去。
工夫不負有心人。幾年的努力,永鋒終於有了收獲,當他第一次把沉甸甸的文稿面呈予我時,我有一種難於形容的興奮,因為這部文稿不僅浸透了一位年輕學者辛勤耕耘的汗水,而且記錄了他逐步成長的足跡,記錄了他刻苦好學的歷程。
道教服食作為一種養生技術在以往雖然也有人進行研究,但從技術哲學的角度予以探討,並且進行系統論述,永鋒的工作應該說有超越前人的地方。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仔細辨析「道教服食」概念,並對其外延作了完整的闡釋。按照作者的看法,道教服食分為服藥、服氣、辟谷、飲食、服符五種類型,基於此等划分,本書分別探討其規程的特點和實際作用,既看到其可能的養生功效,也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負面效應,這些方面的論述具有辯證思維特征,包含許多比較深入的見解。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本書所概括出來的「道教服食技術」概念,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者運用技術哲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了道教服食技術本質、技術要素和技術結構,並勾勒出道教服食技術發展的動力機制,其相關概念及其思想的提出具有開創性。作者立足於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大背景下,剖析道教服食技術的倫理價值,特別是其中蘊含的生命倫理和生態倫理智慧,從而使道教服食技術研究展示了重要的現實意義。注重比較研究,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如從道教服氣對佛教凈土宗、天台宗、禪宗的影響出發,比較二者之異同,有發前人所未發之處。
當然,以上的看法只是作為第一讀者的我的初步感受而已,這種感受當然不能代表所有讀者的感受。不過,我相信,這樣一部由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論著應該是有助於開拓道教文化學術視野的。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