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當代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我們遴請多位著名畫家插圖,以圖文本叢書形式出版她迄今為止創作的四部長篇小說。以這種形式出版一位作家作品,在新中國六十年的文學史及出版史上,尚無先例。
本書為叢書之《笨花》。
鐵凝,當代著名作家,北京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說代表作《麥秸垛》《永遠有多遠》《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短篇小說代表作《哦,香雪》《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300余萬字。
序
讀者面前的這套圖文本叢書,是由我的四部長篇小說和四位畫家特為小說所作的插圖組成。創意者當屬湖南文藝出版社。
關於這四部長篇小說,我不打算在讀者面前多嘴;想要饒舌幾句的,是文字以外的「圖」。
我在《懷念插圖》一文中曾經寫到,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閱讀記憶里,小人書和帶插圖的小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上世紀六十年代看賀友直先生繪制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有一個中間人物名叫亭面糊的與人喝酒,畫面上兩人圍一張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過是賀友直先生隨意畫出的一些不規則的塊狀東西,卻叫我覺得特別香,引起我格外強烈的食欲。這可笑的感覺一方面基於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另一方面由於我對「吃"的特別敏感,因而忽略了賀友直先生在連環畫創作上的造詣本身。但不管怎樣,連環畫〈山鄉巨變》已被我牢記在心了。又比如少年時讀前蘇聯很多帶插圖的驚險小說,覺得正是那些畫得很「帥"的插圖幫了我的忙,使我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對特務和「好人"有了如同看電影般的直接認識,也使小說變得更加生動而有光彩。很多文學作品的插圖,就因為它們自身特有的審美價值,還被單獨印制成明信片以供愛好者欣賞。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覓得一張陀思要耶夫斯基小說《白夜》的版畫插圖明信片:白夜時分的涅瓦河畔,少女倚住橋欄,微垂着頭等待着對她有過允諾的戀人歸來……黑白畫面傳達出的刀阝種單純而又惆悵的情調,喚起人一種莫名的寧靜和憂傷。我把它壓在書桌玻璃板下很多年。我第一次讀孫犁先生的小說是在二十歲以前。當時除了被孫犁先生的敘述所打動,給我留下印象的便是畫家張德育為〈鐵木前傳》所作的幾幅插圖。其中那幅小滿兒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圖,尤其讓我難忘。小滿兒是《鐵木前傳》里的一個重要女性,我以為她是孫犁先生筆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畫家頗具深意地選擇並畫出作家賦予小滿兒的一言難盡的深意,他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幀插圖的藝術價值並不亞於孫犁先生這部小說本身。我曾經覺得,中國畫和油畫相比,后者在表現人物深度上顯然優於前者。但張德育先生的插圖,用看似簡單的中國筆墨,准確、傳神地表現出一個文學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着別樣魅力的復雜性格,實在讓人敬佩。張德育先生為創作幾張插圖,還專門去冀中鄉村體驗生活。這種對待藝術的嚴肅態度,今日聞之,感慨更多。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媒體爆炸的時代,網絡、電視和各種影像叫人目不暇接,插圖和小人書也漸漸離我們遠去。我仍然懷念這些如今看起來經濟效益低下、又是「費力不討好"的繪畫品種,不單是對舊日的追憶,我堅信那些優秀的插圖和小人書永遠會有它們獨立的價值。它們不是機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勞動,因此散發着可嗅的人的氣息,真正是畫家的血肉同他所塑造的形象之間飽滿的融合。
感謝魯迅美術學院的四位畫家李征、徐寶中、劉天舒、王慧娜為我的小說所付出的創造性勞動,在市壇經濟的背景下,在電腦不斷「擠壓」着人腦的現實中,藝術家這番耗費了大量時間、體力和想象力的勞動尤為寶貴。這些被再度創造的作品對我來說,更有一種文學不能替代的價值。
感謝湖南文藝出版社,在一個追求「快」的時代,卻特別選擇了這樣一種「慢"而「笨"的形式。責編亦不辭辛苦,尋覓畫家,登門求索,用心執着。
我還要特別感謝著名畫家、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先生,當他得知這套書的創意后,熱情地幫助聯絡畫家,且細心向筆者和出版社逐一介紹幾位畫家各異的創作風格。每逢想起,便十分感動。
想要告訴讀者的還有,成此短文時,我尚未看到四位畫家的插圖作品,因此對他們筆下的創造更有一種新鮮的期待。這感覺就如同人們在生活中的願望:雖然我們正在生活,但我們總還有理由去喜歡和享受那被創造過的生活。藝術家的勞動即是這樣的創造之一種。
關於這四部長篇小說,我不打算在讀者面前多嘴;想要饒舌幾句的,是文字以外的「圖」。
我在《懷念插圖》一文中曾經寫到,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閱讀記憶里,小人書和帶插圖的小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上世紀六十年代看賀友直先生繪制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有一個中間人物名叫亭面糊的與人喝酒,畫面上兩人圍一張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過是賀友直先生隨意畫出的一些不規則的塊狀東西,卻叫我覺得特別香,引起我格外強烈的食欲。這可笑的感覺一方面基於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另一方面由於我對「吃"的特別敏感,因而忽略了賀友直先生在連環畫創作上的造詣本身。但不管怎樣,連環畫〈山鄉巨變》已被我牢記在心了。又比如少年時讀前蘇聯很多帶插圖的驚險小說,覺得正是那些畫得很「帥"的插圖幫了我的忙,使我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對特務和「好人"有了如同看電影般的直接認識,也使小說變得更加生動而有光彩。很多文學作品的插圖,就因為它們自身特有的審美價值,還被單獨印制成明信片以供愛好者欣賞。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覓得一張陀思要耶夫斯基小說《白夜》的版畫插圖明信片:白夜時分的涅瓦河畔,少女倚住橋欄,微垂着頭等待着對她有過允諾的戀人歸來……黑白畫面傳達出的刀阝種單純而又惆悵的情調,喚起人一種莫名的寧靜和憂傷。我把它壓在書桌玻璃板下很多年。我第一次讀孫犁先生的小說是在二十歲以前。當時除了被孫犁先生的敘述所打動,給我留下印象的便是畫家張德育為〈鐵木前傳》所作的幾幅插圖。其中那幅小滿兒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圖,尤其讓我難忘。小滿兒是《鐵木前傳》里的一個重要女性,我以為她是孫犁先生筆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畫家頗具深意地選擇並畫出作家賦予小滿兒的一言難盡的深意,他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幀插圖的藝術價值並不亞於孫犁先生這部小說本身。我曾經覺得,中國畫和油畫相比,后者在表現人物深度上顯然優於前者。但張德育先生的插圖,用看似簡單的中國筆墨,准確、傳神地表現出一個文學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着別樣魅力的復雜性格,實在讓人敬佩。張德育先生為創作幾張插圖,還專門去冀中鄉村體驗生活。這種對待藝術的嚴肅態度,今日聞之,感慨更多。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媒體爆炸的時代,網絡、電視和各種影像叫人目不暇接,插圖和小人書也漸漸離我們遠去。我仍然懷念這些如今看起來經濟效益低下、又是「費力不討好"的繪畫品種,不單是對舊日的追憶,我堅信那些優秀的插圖和小人書永遠會有它們獨立的價值。它們不是機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勞動,因此散發着可嗅的人的氣息,真正是畫家的血肉同他所塑造的形象之間飽滿的融合。
感謝魯迅美術學院的四位畫家李征、徐寶中、劉天舒、王慧娜為我的小說所付出的創造性勞動,在市壇經濟的背景下,在電腦不斷「擠壓」着人腦的現實中,藝術家這番耗費了大量時間、體力和想象力的勞動尤為寶貴。這些被再度創造的作品對我來說,更有一種文學不能替代的價值。
感謝湖南文藝出版社,在一個追求「快」的時代,卻特別選擇了這樣一種「慢"而「笨"的形式。責編亦不辭辛苦,尋覓畫家,登門求索,用心執着。
我還要特別感謝著名畫家、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先生,當他得知這套書的創意后,熱情地幫助聯絡畫家,且細心向筆者和出版社逐一介紹幾位畫家各異的創作風格。每逢想起,便十分感動。
想要告訴讀者的還有,成此短文時,我尚未看到四位畫家的插圖作品,因此對他們筆下的創造更有一種新鮮的期待。這感覺就如同人們在生活中的願望:雖然我們正在生活,但我們總還有理由去喜歡和享受那被創造過的生活。藝術家的勞動即是這樣的創造之一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