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30日,在股災的陰霾中,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攀升至《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正如《時代》雜志記者約翰·羅斯查德所說的: 「在財富金字塔的頂端,有石油大亨、房地產巨頭、航運巨子和許多強取豪奪的資本家,但巴菲特是第一位靠股票投資躋身於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
世面上不乏關於巴菲特投資理念的書,本書則試圖從生活、家庭、朋友、工作、經營、投資等多個視角為讀者呈現這位世界上最成功投資者的個性、人生哲學以及他身上最本質的東西。但也許正如本書作者珍妮特·洛所說的那樣:
「除了他自己的話語之外,其他語言都不足以充分勾勒出獨一無二的巴菲特——因為沒有人會比沃倫·巴菲特更了解沃倫·巴菲特!」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她搜集、整理了巴菲特充滿智慧、不乏幽默的言論以及一些與他有關的軼事和旁人的評論,按照清晰的邏輯框架串成了一個完整的「巴菲特傳奇」。
對於巴菲特言論原汁原味的引用是本書的特色,充分呈現了他的睿智、冷靜、幽默、執著、寬容和正直, 「每一段言論都是研究巴菲特人生哲學的一條線索」。對於生活,他忠於自己的感受, 「精彩地生活,知足長樂」是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那樣,為朋友打抱不平,
「兩肋插刀」,他輔佐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與查理·芒格的友誼歷久彌堅。他注重家庭,與妻子蘇珊分居多年仍信守婚約的承諾,直至她去世;他不溺愛孩子,認為「給他們太多的錢是既不正確也不明智的,富可敵國的巨額財富將更加擾亂競技場的公平競爭,應該讓他們經受磨煉而不是為他們鋪平道路」。巴菲特對工作的態度和他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認為工作就是「和一些非常優秀的人一起為自己一生的夢想而奮斗」,如果「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人生又有何樂趣可言」?
善於溝通和關心股東是巴菲特經營的法寶:他親自執筆的公司年報條理清晰、公正客觀,就像是為某個熟悉的朋友而寫的,每年的伯克希爾一哈撒韋公司年會也成為巴菲特和股東溝通的重要方式;巴菲特注重維護股東利益,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本書著墨最多的內容。美國的證券市場,在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股災之後,誕生了以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沃倫·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理念。價值投資,簡單地說,就是以企業的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的選擇標准,它是投資者選擇投資對象的一個重要基礎。本傑明·格雷厄姆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而他的學生——沃倫·巴菲特更是這一投資理念忠實的擁護者和成功的實踐者。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價值投資這條路上,巴菲特走得比格雷厄姆更遠,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以價值投資為導向,孜孜不倦地尋求以合理價格收購那些出類拔萃的企業,他把這一過程比喻為「狩獵」,他從中享受到樂趣,當然,也使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迅速增加。
巴菲特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他的社會責任感上,這表現在他心甘情願地納稅以及對於慈善事業的慷慨捐贈:他把投資看做「有利於增進社會福利的方式」,認為納稅「能為社會公共事業提供資金」。他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一切,2006年更是做出驚人之舉——宣布向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捐贈310億美元,再加上向家族基金會捐贈的金額,他把自己財富的85
%投人了慈善事業,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慷慨的捐贈行為。他的行為令我們肅然起敬,但他卻謙虛地認為這是自己對於社會的應有回饋,因為他始終認為「這個社會給予我的獎勵遠遠超出我為它所付出的一切」,他還敦促投資者們, 「當你因為追隨巴菲特的投資腳步而變得富有時,請回饋社會」。
通過這些線索,一位嚴格的父親、一位睿智的管理者、一位偉大的投資者和一位慷慨的慈善家形象躍然紙上。珍妮特·洛作為曾出版過《比爾·蓋茨如是說》和《傑克·韋爾奇如是說》的傳記作家,視角獨特、筆觸細膩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巴菲特,書中所引用的許多巴菲特經典言論,如電花火石般地引起我們熾熱的共鳴,而言論中所閃爍的智慧之光更是值得我們久久回味。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浙江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不少老師的幫助,其中吳振陽老師自始至終給予指導和幫助,還得到了張國勝、孫伯良、何菊芳、傅黎瑛、彭紅英等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致以衷心的感謝!由於譯者水平有限,翻譯過程中難免存在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