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的對象是華夏最古老的一個邊緣——華夏北方邊緣。作者以人類學的游牧社會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徑,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早期中國北方多元的游牧社會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漢代中原王朝與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動曾造成三種不同的華夏邊緣,也是三種人類生態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東北森林草原的鮮卑與烏桓。後來在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模式化歷史事件,許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漢代的此三種華夏邊緣。作者期望通過情境化與反思性的歷史知識,形成對當前中華民族體制下漢滿蒙藏等民族歷史關系的一種新體認。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灣。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于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等。主要從事對華夏及其邊緣人群——由過去的
“戎狄蠻夷”到今日少數民族——的歷史人類學探索。1994至2003年間,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間,從事累計約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年間,多次到四川、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當代環境與牧業。目前進行康藏之族群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國西南民族研究。主要的學術志業為︰藉由對種種歷史記憶、文本、表征之分析,由長程歷史與人類生態觀點探索古代華夏與華夏邊緣之形成過程,及其歷史演變,以此建立具反省與反思性的歷史新知,並期望此歷史知識記憶能促進人群社會之公平、和諧與共榮。主要著述有《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
目錄
序 許倬雲
自序與謝詞
前言
研究文獻回顧
本書重要議題及章節
第一章 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
自然環境
畜產種類及其動物性
畜產構成
游牧與其移動模式
游牧生產、分工與消費
輔助性生業︰狩獵、采集、農作、貿易、掠奪
游牧社會組織︰家庭與牧團
游牧社會組織︰家族、氏族與部落
分枝性社會結構、領袖威權與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國北方游牧社會的形成
有關歐亞大陸游牧起源的一些問題
考古學有關中國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討論
公元前至前世紀中國北方的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環境、經濟生態與人類社會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國家”問題
地理與自然環境
匈奴的游牧經濟
游牧經濟下的匈奴國家與社會
匈奴牧民在國家與部落間的生存抉擇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態
河湟羌人的游牧經濟
羌人部落及其社會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擇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烏桓與鮮卑
秦漢時期遼西的地理環境
烏桓、鮮卑的游牧經濟
烏桓、鮮卑的部落社會
第六章 游牧部族與中原北疆歷史
魏晉隋唐的中原王朝與炎黃子列
漢代以後游牧部族與中原帝國的互動
游牧國家興衰︰歷史循環論.
歷史本相與表相
結語邊界‧移動‧抉擇
參考書目
索引
自序與謝詞
前言
研究文獻回顧
本書重要議題及章節
第一章 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
自然環境
畜產種類及其動物性
畜產構成
游牧與其移動模式
游牧生產、分工與消費
輔助性生業︰狩獵、采集、農作、貿易、掠奪
游牧社會組織︰家庭與牧團
游牧社會組織︰家族、氏族與部落
分枝性社會結構、領袖威權與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國北方游牧社會的形成
有關歐亞大陸游牧起源的一些問題
考古學有關中國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討論
公元前至前世紀中國北方的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環境、經濟生態與人類社會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國家”問題
地理與自然環境
匈奴的游牧經濟
游牧經濟下的匈奴國家與社會
匈奴牧民在國家與部落間的生存抉擇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態
河湟羌人的游牧經濟
羌人部落及其社會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擇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烏桓與鮮卑
秦漢時期遼西的地理環境
烏桓、鮮卑的游牧經濟
烏桓、鮮卑的部落社會
第六章 游牧部族與中原北疆歷史
魏晉隋唐的中原王朝與炎黃子列
漢代以後游牧部族與中原帝國的互動
游牧國家興衰︰歷史循環論.
歷史本相與表相
結語邊界‧移動‧抉擇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多年來,王明珂先生屢次前去四川北部羌族地區調查,根據田野訪談與當地調查,提出具有卓見的報告,久已為同行欽佩。尤其他指族群之間的關系,常以“英雄”、“兄弟”之類的故事,傳達了隱喻的信息,王先主的報告,洞察族群認同與共同體意識之間微妙的關系,也在中國民族學田野報告的傳統方式之外,開闊了報導與闡釋雙管齊下的方法學。
本書則是王明珂先生著作中,又一新的嘗試。他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學,陳述草原與高山兩種游牧文化,列舉中國地區北方與西方不同的地形地勢及其生態條件,決定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放牧經濟與由此衍生的社會形態。由此差異,而有兩種牧業各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王明珂先生的貢爭,實已由田野報告,提升到比較研究的理論。他的造詣,百尺竿頭,更進一層,又出現了一次躍升!
忝為王明珂先生在史語所的老同事,我當然為王先生的學業精進十分欣喜!欣喜之余,也願為本書陳述的許多現象,添上點讀後的感想,聊備本書的附語。
中國北方草原的族群,歷史上即與其南邊的中國農民,有過長期的沖突與融合。一次又一次,北族組織了強大的草原聯盟,挑戰南方的大帝國,而且還多次征服了中國的一部分,甚至兩度君臨中國。在這一類的斗爭過程中,北族人口少,掌握的資源也不多,卻不僅使中國疲于奔命,更能擊敗廣土眾民的中國。在人類歷史上,除中國的個案外,波斯帝國與印度也曾遭遇草原族群的沖擊,情形並不完全相同,歐亞大陸的印歐語民族,一波又一波,侵入印度與歐洲各處,殖民建國,終于改變了這個地區的人種成分,也在歐洲發展了高加索族群的文化。
亞歐大草原游牧族群的動能如此強大,是不是意味游牧族群的特色?我們不妨觀察別處游牧族群的情形,作為比較。在非洲東部山谷的馬賽人,他們牧養非洲牛,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馬賽人的牧群里只有數十人的親屬團體,分布各處,移動的範圍並不大,星羅棋布,分散在各處,自古以外,未曾結合為大型的復雜組織,也未曾或為捉耕族群嚴重的威脅。
阿拉伯的貝都因人,自佔以來就在這一片干熱的沙漠牧養羊群,沙漠中有水源之處,就有貝都因的部落,一個部落,也不過數十家,數百個部落,彼此獨立,不相隸屬,各有設克為其首領。貝都因人,能征善戰,但也不過劫掠商旅,似乎未曾聯合為麾下的部落聯盟,像匈奴、蒙古那樣,構成游牧帝國。阿拉伯人匆匆飆起,是在穆罕默德的宗教力量,集合許多部落,才發展為強大的實力,從伊斯蘭大帝國的崛起,可以獲知“組織”是集合那些牧民的重要條件。
……
本書則是王明珂先生著作中,又一新的嘗試。他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學,陳述草原與高山兩種游牧文化,列舉中國地區北方與西方不同的地形地勢及其生態條件,決定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放牧經濟與由此衍生的社會形態。由此差異,而有兩種牧業各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王明珂先生的貢爭,實已由田野報告,提升到比較研究的理論。他的造詣,百尺竿頭,更進一層,又出現了一次躍升!
忝為王明珂先生在史語所的老同事,我當然為王先生的學業精進十分欣喜!欣喜之余,也願為本書陳述的許多現象,添上點讀後的感想,聊備本書的附語。
中國北方草原的族群,歷史上即與其南邊的中國農民,有過長期的沖突與融合。一次又一次,北族組織了強大的草原聯盟,挑戰南方的大帝國,而且還多次征服了中國的一部分,甚至兩度君臨中國。在這一類的斗爭過程中,北族人口少,掌握的資源也不多,卻不僅使中國疲于奔命,更能擊敗廣土眾民的中國。在人類歷史上,除中國的個案外,波斯帝國與印度也曾遭遇草原族群的沖擊,情形並不完全相同,歐亞大陸的印歐語民族,一波又一波,侵入印度與歐洲各處,殖民建國,終于改變了這個地區的人種成分,也在歐洲發展了高加索族群的文化。
亞歐大草原游牧族群的動能如此強大,是不是意味游牧族群的特色?我們不妨觀察別處游牧族群的情形,作為比較。在非洲東部山谷的馬賽人,他們牧養非洲牛,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馬賽人的牧群里只有數十人的親屬團體,分布各處,移動的範圍並不大,星羅棋布,分散在各處,自古以外,未曾結合為大型的復雜組織,也未曾或為捉耕族群嚴重的威脅。
阿拉伯的貝都因人,自佔以來就在這一片干熱的沙漠牧養羊群,沙漠中有水源之處,就有貝都因的部落,一個部落,也不過數十家,數百個部落,彼此獨立,不相隸屬,各有設克為其首領。貝都因人,能征善戰,但也不過劫掠商旅,似乎未曾聯合為麾下的部落聯盟,像匈奴、蒙古那樣,構成游牧帝國。阿拉伯人匆匆飆起,是在穆罕默德的宗教力量,集合許多部落,才發展為強大的實力,從伊斯蘭大帝國的崛起,可以獲知“組織”是集合那些牧民的重要條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