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角度來看,近兩個世紀的環境不但惡劣,而且充滿了摧殘生機的陷坑與風暴。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心靈,也就難免畸形,充滿了戾氣與不平衡的心態,以為“除舊布新”、“破舊立新”可以開創美好的未來。更以口誅筆伐的手段來排除異己,建立輿論權威。不僅一般社會中彌漫著“推倒重來”的文化態度,連學術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合政治運動,實踐“矯枉必須過正”的荒謬理論。
本書為葉嘉瑩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期間的演講稿結集,作者提綱挈領地闡述了中國古典詩學的脈絡,深入淺出地講授如何讀詩詞、如何懂詩詞,如何聯系詩詞與人生等主題。
本書的特點在于,根據講演錄音整理,文字生動,有現場感。葉嘉瑩教授已有幾十年的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經驗,古典詩詞已經融入了她的生命當中。經她挑選的十個題目,于古典詩詞初學者或者感興趣者而言,是基礎而重要的十點,而也通過這十個方面的講授,葉嘉瑩教授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詩詞豐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目錄
總序
推薦序
第一講 從中西文論談賦、比、興
第二講 《古詩十九首》的多義性
第三講 詩歌吟誦的古老傳統
第四講 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
第五講 一位晚清詩人的幾首落花詩
第六講 雙重性別——論“花間詞”的美感特質
第七講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
第八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上)
第九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下)
第十講 愛情變成了歷史——晚清的史詞
第十一講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附錄 詩之美斯之美——專訪葉嘉瑩教授
編後記
推薦序
第一講 從中西文論談賦、比、興
第二講 《古詩十九首》的多義性
第三講 詩歌吟誦的古老傳統
第四講 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
第五講 一位晚清詩人的幾首落花詩
第六講 雙重性別——論“花間詞”的美感特質
第七講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
第八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上)
第九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下)
第十講 愛情變成了歷史——晚清的史詞
第十一講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附錄 詩之美斯之美——專訪葉嘉瑩教授
編後記
序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後來又任蘇州刺史,對江南美景有過切身的愜意體會。他寫過一組《憶江南》詞,其中一首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曾經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過江南的良辰美景,對自然環境予人美感從心底生發的感恩之情。雖然只是一種記憶,但是“風景舊曾諳”的鮮麗生動印象,深深刻鏤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拂之還來,凝聚成詩句,傳之千古,使得江南美景在自然風光之上,增添了幾分人文感懷的美感。
詩人流連湖光山色,發之為詩,表面上只是個人美感想象思維的活動,是個體的藝術展現行為。但若放在歷史文化累積的過程中,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這一點一滴的審美經驗,凝聚成語言文字的珠璣,就不止是琳瑯滿目的詩句,不止是平仄對仗的文字功夫,而是整個文化經年累月蘊積的人文傳統。任何—個中國人,只要有一點文化修養,想到泰山,即使從未去過,心目中也會浮想聯翩,出現豐富的圖景以及無數詩句所描繪的氣勢,如杜甫的“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口’;想到杭州西湖,就會浮現白堤與蘇堤,想到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和蘇東坡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詩不止是文字藝術,它是時間淘洗而留存的人文精粹,是集體記憶凝聚出來的鑽石一般的瑰寶。
我在1978年夏天初次過訪杭州,迎著炙熱的陽光走過斷橋,在孤山的林蔭之中徜徉了一陣,懷想著林和靖在此過著梅妻鶴子的清幽日子。然後賃了一葉小舟,登上了湖心亭,想到張岱攜友在此賞雪,已是三四百年的往事了。怎麼到小瀛洲觀賞三潭印月的,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湖中有島,島上還有湖,而且開遍了荷花,香氣襲人。走在蜿蜒的曲徑上,里里外外都是蕩漾的綠波,古人的詩句突然全都涌向心頭。我站在那里,好像悟了道︰風景舊曾諳,風景舊曾諳。這西湖風光,我雖然從未見過,卻是熟識的,是在古典詩詞中熟識的。
回到美國,恰好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見到葉嘉瑩老師,和她聊起初見西湖的經驗。我說,最奇怪的感覺是,西湖居然真的這麼美,就像古人描繪的一樣。我原先不抱什麼希望的,因為經過了一干多年的觀光游覽,還不知道被人整治成什麼模樣呢!葉老師听到此,興奮得眼神發亮,笑逐顏開,說正是,正是,我也有同樣的感覺。總以為西湖經過現代的開發,變成旅游觀光勝地,一定變得俗不可耐了,所以很怕去西湖,怕破壞了心目中美好的想象。誰知道見到的西湖,和心中的想象若合符節,一一印證了古人詩文描摹的美感,真是奇妙。
……
詩人流連湖光山色,發之為詩,表面上只是個人美感想象思維的活動,是個體的藝術展現行為。但若放在歷史文化累積的過程中,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這一點一滴的審美經驗,凝聚成語言文字的珠璣,就不止是琳瑯滿目的詩句,不止是平仄對仗的文字功夫,而是整個文化經年累月蘊積的人文傳統。任何—個中國人,只要有一點文化修養,想到泰山,即使從未去過,心目中也會浮想聯翩,出現豐富的圖景以及無數詩句所描繪的氣勢,如杜甫的“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口’;想到杭州西湖,就會浮現白堤與蘇堤,想到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和蘇東坡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詩不止是文字藝術,它是時間淘洗而留存的人文精粹,是集體記憶凝聚出來的鑽石一般的瑰寶。
我在1978年夏天初次過訪杭州,迎著炙熱的陽光走過斷橋,在孤山的林蔭之中徜徉了一陣,懷想著林和靖在此過著梅妻鶴子的清幽日子。然後賃了一葉小舟,登上了湖心亭,想到張岱攜友在此賞雪,已是三四百年的往事了。怎麼到小瀛洲觀賞三潭印月的,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湖中有島,島上還有湖,而且開遍了荷花,香氣襲人。走在蜿蜒的曲徑上,里里外外都是蕩漾的綠波,古人的詩句突然全都涌向心頭。我站在那里,好像悟了道︰風景舊曾諳,風景舊曾諳。這西湖風光,我雖然從未見過,卻是熟識的,是在古典詩詞中熟識的。
回到美國,恰好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見到葉嘉瑩老師,和她聊起初見西湖的經驗。我說,最奇怪的感覺是,西湖居然真的這麼美,就像古人描繪的一樣。我原先不抱什麼希望的,因為經過了一干多年的觀光游覽,還不知道被人整治成什麼模樣呢!葉老師听到此,興奮得眼神發亮,笑逐顏開,說正是,正是,我也有同樣的感覺。總以為西湖經過現代的開發,變成旅游觀光勝地,一定變得俗不可耐了,所以很怕去西湖,怕破壞了心目中美好的想象。誰知道見到的西湖,和心中的想象若合符節,一一印證了古人詩文描摹的美感,真是奇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