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科學嗎?醫學人文對話錄

醫學是科學嗎?醫學人文對話錄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王一方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78715
  • ISBN13:9787563378715
  • 裝訂:平裝 / 28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著名哲學家 周國平 著名文學家 史鐵生 聯袂推薦

當代西方人文主義在中國醫學中最集中的思想成果

每個人都有求醫的體驗,都有關于醫學的基本理解,作為常識,醫學既是科學、技術,又是人學、仁術。但是,當代社會,技術統治了醫學,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細地處置,而痛苦卻被無情地漠視,甚至被徹底地遺忘,醫學的科學性、技術性與人文性、社會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與真諦、正確與正義發生了沖撞,于是,引發了人們對醫學目的、職業價值的懷疑、反思與批判。

醫學究竟是什麼?成為醫學“當代性”追問的精神母題。本書就是對這一精神母題進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問,內容包括醫學的本質、健康的內涵、新醫學模式的燭照以及醫學如何理解痛苦與苦難、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醫生如何把握人道與人性、技術與藝術的張力,從而,在中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體系與現代醫學職業生活之間續接上一條鮮活的精神臍帶。該書內容大部分直面醫學的當代話題和當下事件,具有很強的現場感,此外,該書對話體的敘述形式也增加了閱讀與思想的樂趣。


王一方,1986年畢業于湖南中醫學院,醫學碩士,資深醫學編輯(編審),現供職于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長期從事醫學人文研究,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同濟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著有《敬畏生命》《醫學人文十五講》《人的醫學》等專著。論文、評論散見于《醫學與哲學》、《中國文化月刊》(台灣)、《讀書》、《健康報》、《中國醫學論壇報》等報刊。近年在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學信息導報》開設醫學人文專欄,受到廣泛歡迎,並多次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北京電視台作醫學人文與健康傳播講座。
 

目錄

序言︰醫學與人文關懷
自序︰追求醫學自身的生命感
導言︰醫學為什麼不是科學?
疾病的啟悟
疾病是人生的課堂
我們為什麼不能熱愛疼痛?
“大夫,你只是觀察,而我在體驗”
撒拉納克湖畔的銘文
薩斯會改變人類的疾病譜嗎?
中醫的前世今生
叩問“命門”
“仁術”是靠不住的
由臆達悟
中醫百年︰甄變與彷徨
中國醫學如何訴說歷史?
思想史與學術史的拷打
潛入思想的深井
走不出的“中國式套箱”
另一條迷途
現代醫學的精神貧困
當代醫學的精神激變
失落的母題
我們需要怎樣的疾病觀?
離床醫學的誕生
現代醫學這一百年
醫學與人性溫度
文學的歧路與醫學中的鏡像
打起燈籠找證據
誰有資格質疑還原論?
被理解和誤解的“進化”
刺蝟與狐狸
柳葉刀的誘惑
蘇珊‧桑塔格的洞識
人與人之間的醫學故事
醫學的人文表情
醫學職業生活的鏡與燈
病人的臉
闖入者
維納斯的憂傷
達‧芬奇的雜學與融通
蒙娜麗莎的“病情”越來越重
文化畫布與醫學風景
美國醫學的玫瑰色
一位生物學家的搬家史及其學術擴張史
通往純粹的羊腸小道
“胡鬧”的意義
跋一︰呼喚人的醫學
跋二︰“穿白大褂的來了!”
 

追求醫學自身的生命感

文化界許多朋友通常認為我具備醫學知識背景,因而關注醫學人文的話題,其實,大部分有醫學知識背景的人都漠視醫學人文學科,認為是一只“不下蛋的雞”,說起來,我還真是個例外。我關注醫學人文的課題,最初的理念源于亨利‧西格里斯(Henry.E.Sigerist,1891—1957)的一句名言,“用一般文化做畫布,在那上面畫出醫學的全景來”。由此聯想到醫學的博物學傳統、有機論傳統與生態學傳統,意在提示從事醫學的人們由文化史的視野來關注醫學,即由文化來闡釋醫學,由醫學來闡釋文化,試圖改變現代科學研究範式下醫學科學膠著于細節與局部的“近視”與“管狀視野”,以及徘徊于知識與技術小圈子而與人類理解與智慧無緣的境遇。

令我失望的是,我最初的努力被四周的冷寂所折殺,我本應知趣地退卻,但杞人稟性與哲思慣性推動我由文化史向思想史層面躍遷,于是直面冷漠,揚起懷疑與批判的旗幡,亮出了“柳葉刀”的白刃(《柳葉刀譯叢》是我策劃的一套醫學人文系列叢書),“柳葉刀”本是外科醫生手中的醫療器具,我卻借它來解剖醫學本身,刺向醫學教育與醫療保健制度。在我看來,醫學研究生命,但自身的生命感正在逐步喪失,盡管它在技術上霞光滿天,其內在的精神困惑卻愈加深重,傳統人文的失落,現代人文滋潤的缺如打破了醫學作為一門人學的內在精神張力,科學主義與技術崇拜的迷失正像沙塵暴一樣風干醫學科學的肌體,使它失去豐腴與彈性。在西方,有一批醫學哲人及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推動了醫學人文學的興起,生命倫理學的建構,墮胎及病人權利的大討論都在向現代醫學與醫療保健制度發起挑戰,旨在尋回醫學的生命感。

醫學的生命感是由一組範疇構成的精神張力。它包括︰生命神秘感的揭示與敬畏感的維護;技術的豐滿與人性的饑渴;醫學的發達與倫理的錯位,學術的攀升與道德的墮落;資財的巨大消耗與生命圖景的肢解,生命優先權的濫用與情感的匱乏、陌生感的突顯;捉襟見肘的干預與對生命自憐、自律的尊重;軀體的修復與社會、心理完整性的破壞;研究與教學的精細與文化的貧血。凡此種種,構成當代醫學的精神困惑與焦慮,本質上是人文理念與科學建構之間的永恆沖突。我的思考與寫作即試圖為這份困惑的冰釋點上一盞小燭燈。為我們的醫學生與職業醫生構建邊緣化的閱讀徑路與多元的思維向度,喚起他們對醫學功能與本質的再思(即自省力),有助于他們在成就史的喝彩中重建冷峻的批評,生活,打通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學科壁壘,克服醫學的人文“瘸腿”,為醫學職業生活提供某種人文滋潤,從而超越工匠式的刻板與脆性,提升人類醫學活動的理性境界。當然,想到了不一定都能實行,精神突圍的歷程是漫長的,要準備“種瓜得豆”。

支撐醫學人文興趣的另一層意義是思想史的建構,醫學的世俗性使它可望成為思想史操練的公共空間。中國當代醫學的特有境況(中兩醫學的雙峰並峙)使之容涵了古今、中西、人文傳統與科學建構的多元沖突與媾和,對中國醫學的理解、體悟、闡釋都將成為巾國思想史十分個性化且又相當通約性的範例。

值得慶幸,我的這些“邪念”得到醫學界、文化界、思想界不少師長與朋友的理解與響應,通過與他們的交談,我梳理出一條相對清晰的思緒,于是有了這本小冊子。

令人遺憾的是,書中的話題大多由書扯起,而不是掘自親歷的職業生活,這是因為我告別臨床工作已經十幾年了,而且我和我身邊的朋友都是一些讀書人、編書人、寫書人(他們大多有醫學與人文的雙重知識背景,有些人還是醫界權威),但書的論域遠比個人生活經歷要寬泛得多,不至于再掉到“井”里去。這應了蘇軾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完全沒有進過山的人也不會有切身的體悟,只有先在山中後在山外的人才可以說初識廬“J真面目。不過“面目”由目視,只能得其形,要攝其神,還應該由“心識”,心識是一種說不清的境界,因為各自的心靈感悟力和洞察力不一樣,難免見仁見智。出自我口我筆的這些文字可能屬于小仁小智之列,是否能掣動讀者的心靈,引起共鳴,只能讀完之後再評說,我希望能引起人們的掩卷沉思,而不是撩起一些情緒化的泡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