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幾位相熟的讀者批評說,近年作者所出的三五本“書”,還算《紐約瑣記》尚可讀。這本書是作者紐約生涯的結賬,初事寫作的開端。作者的生活因這本書從此轉向,出現新地帶。作者早已不再是那個在博物館湊近名畫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國數年,也和那位《紐約瑣記》的作者日漸疏遠︰寫作使作者從只顧畫畫的痴態中醒來,醒在自己不同的書中,暗暗驚訝域外和家國怎樣深刻地改變並重塑一個人。初版分為兩冊,下冊多是訪談、雜稿與中國話題,本次修訂全部刪除,同時大量增添圖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設計過。此刻尚未見書,作者已先有點歡喜的意思了。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力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余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
目錄
修訂版序
原序
美術館
畫廊
藝術教育
藝術評論
藝術家肖像——奧爾
藝術家肖像——坦希
我的畫室
繪畫的觀眾
回顧展的回顧
藝術與自由
藝術與藝術家
藝術與良心
桑蘭與萊奧納多
拙劣的比喻
新“世說新語”
後記
原序
美術館
畫廊
藝術教育
藝術評論
藝術家肖像——奧爾
藝術家肖像——坦希
我的畫室
繪畫的觀眾
回顧展的回顧
藝術與自由
藝術與藝術家
藝術與良心
桑蘭與萊奧納多
拙劣的比喻
新“世說新語”
後記
序
有幾位相熟的讀者批評說,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書”,還算《紐約瑣記》尚可讀。我知道,同一作品,作者與讀者的意見常有歧異的,我願相信讀者。這本書不越界、沒脾氣,聊聊紐約、談談藝術,自然顯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謂“生活積累”比較厚,要論寫作的閑靜與專注,也確是這本書。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總有點鄭重而憨傻,十年前受命開寫,是我頭一回被告知將要印成書。小時候,大人使喚買瓶醬油帶幾根蔥,不在話下,快快然,待給吩咐去糧店背個幾十斤米,便即腰背挺起來……這書的頭幾篇照例是手寫,反復抄,後來給劉索拉又是喝令又開導,買了電腦,是阿城坐我身邊一步一步教會了,從此離不開鍵盤,弄得像是鋼琴家,又不久戴上老花鏡,永別了好視力,如今是連五號字也嫌小,改用四號了。
這本書算是我紐約生涯的結賬,初事寫作的開端,此後越寫越多,總好比副業、雜務、應景事,不復當初的憨傻而鄭重了。但我並不怎樣看重它,近日校讀,竟想不起何以絮叨這些自設的題目。那五十多項回顧展的回顧,還真費了心思,言及兩位美國畫友,也動了感情的——國中與紐約確是太兩樣,我已卷入過多于事無助而于己無益的空談,近年弄出所謂《退步集》之類,活該得一“憤青”的諢號,其實是罵名,從居心風雅的讀者看來,《紐約瑣記》就仿佛可取了。唯我的脾氣還是老脾氣,意思仍舊那點小意思,不過早先下筆稍微客氣,又對此問的情形三分無知罷了。
然而還有更雅的讀者看出書里的不安分,誠懇勸道︰你是藝術家呀,何必呢?
是在1982年元月6曰,嚴寒,陰霾。我從北京遠赴紐約。上海轉機一小時,隔窗遙望前來送行的父母和孩子,熱淚長流。機身緩緩轉彎趨向跑道,螺旋槳啟動的劇風刮得機坪草叢成片倒伏,龐大機翼掠過一群正在列隊操練的士兵,軍衣陣營在風中抖動翻飛,望之壯觀而蕭條……2000年2月9日,嚴寒,大晴。我從肯尼迪機場起程回國。飛機轟然升空後,我臨窗下看,與紐約默默告別。我真的在這座城市居停這許多年麼?但見紐約五島逶迤展開,徐徐移動、縮小、模糊,漸與天際融匯一片,著名的世貿中心雙子座高出群廈,在正午的陽光下燦然一閃,翌年,灰飛煙滅了。事後想來,那是我最後展望無損的曼哈頓。當從電視屏幕目擊這世紀巨禍時,我正在法蘭克福轉機回京,隨即奔走機場電話亭,所有紐約線路均告中斷。翌日到京接通,周圍洋溢著快意之談,我無從哀怒,忽然發現心里遠未能忘情于這座偉大的城市。
此後每年回紐約探親,照例听海關關員順口說句“歡迎回來”,電視打開,北京消息頓時成了異國的新聞,而城里借用哪家熟悉書店的小廁所,幽暗角落涂鴉滿壁,也熟悉得簡直從未離開。某日,地鐵站口迎面遭遇書中寫到的窮畫家奧爾,他大叫︰“啊,你走了,我在這里再沒朋友!”我們彼此擁抱、打量,之後他就如當年那般將剛畫成的油畫擱在馬路上給我看。另一位老友馬克‧坦希,家里客廳正對著世貿中心,良夜傾談,他平靜地描述那天怎樣猛听得周圍樓面窗玻璃砰然震落的巨響,同時目擊擎天大廈節節傾倒。此後下城區店家逐漸恢復營業,影視老前輩羅伯特‧德‧尼羅之流便時常呼朋引類,到各家餐館送生意。
大都會美術館門首的旗幡,年年換,我不在時,錯過多少好展覽。“9‧11”慘劇第二年,那里推出龐大而精美的伊斯蘭古典文物展,我適巧在,最記得一座元代西域小王子的石棺,雕工委婉,有漢風。惠特尼雙年展則四屆不曾看,听說有位女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是請到演員,扮成17世紀西班牙宮廷人物,模擬委拉斯貴支描繪《宮娥》的原初場面,拍出來,使宮女與侏儒走動玩耍,窗外有鳥鳴……那是我無上迷戀的畫,轉成影像,另是一種不辨古今的好,可惜沒親見。
但如今我也不很看重這些。見到又怎樣。我久已變得事事無所謂,弄得很犬儒——雖不知這心態是否便是算犬儒——真實的緣故,或許是北京與紐約種種無從分享的經驗成功地將我分裂,其間連接,是每歲穿越太平洋的長途飛行,進出國門,似有所感,又其實平靜得全無心肝,只顧拖著行李走——繪畫與書寫也是難以分享的經驗,我的生活因這本書從此轉向,出現新地帶。二十多年前我蓬頭垢面去紐約,自信為了藝術,是《紐約瑣記》通知我,假如內心的經驗欲以言說,可以試著寫寫。
但我也分不清這是得益于書寫本身,還是受惠于紐約。
諸位未必能在這書中尋獲紐約——我並不假設自己有資格談論這座深邃的城市,包括其中無所不在的文化和藝術。初版分為兩冊,下冊多是訪談、雜稿與中國話題,本次修訂全部刪除,同時大量增添圖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設計過。此刻尚未見書,我已先有點歡喜的意思了——我早已不再是那個在博物館湊近名畫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國數年,也和那位《紐約瑣記》的作者日漸疏遠;寫作使我從只顧畫畫的痴態中醒來,醒在自己不同的書中,暗暗驚訝域外和家園怎樣深刻地改變並重塑一個人。此刻呆坐在北京畫室,讀自己描述曼哈頓小畫室如何失去,眼前浮現那段往事,一如在紐約的畫室兀自畫著,同時想念中國。
多年後我會寫一冊《北京雜談》,構建私人的雙城記麼?恐怕不會,道理也簡單︰倘若我不離開紐約,我想,大概不會有這本書。
2007年8月25日寫在北京
這本書算是我紐約生涯的結賬,初事寫作的開端,此後越寫越多,總好比副業、雜務、應景事,不復當初的憨傻而鄭重了。但我並不怎樣看重它,近日校讀,竟想不起何以絮叨這些自設的題目。那五十多項回顧展的回顧,還真費了心思,言及兩位美國畫友,也動了感情的——國中與紐約確是太兩樣,我已卷入過多于事無助而于己無益的空談,近年弄出所謂《退步集》之類,活該得一“憤青”的諢號,其實是罵名,從居心風雅的讀者看來,《紐約瑣記》就仿佛可取了。唯我的脾氣還是老脾氣,意思仍舊那點小意思,不過早先下筆稍微客氣,又對此問的情形三分無知罷了。
然而還有更雅的讀者看出書里的不安分,誠懇勸道︰你是藝術家呀,何必呢?
是在1982年元月6曰,嚴寒,陰霾。我從北京遠赴紐約。上海轉機一小時,隔窗遙望前來送行的父母和孩子,熱淚長流。機身緩緩轉彎趨向跑道,螺旋槳啟動的劇風刮得機坪草叢成片倒伏,龐大機翼掠過一群正在列隊操練的士兵,軍衣陣營在風中抖動翻飛,望之壯觀而蕭條……2000年2月9日,嚴寒,大晴。我從肯尼迪機場起程回國。飛機轟然升空後,我臨窗下看,與紐約默默告別。我真的在這座城市居停這許多年麼?但見紐約五島逶迤展開,徐徐移動、縮小、模糊,漸與天際融匯一片,著名的世貿中心雙子座高出群廈,在正午的陽光下燦然一閃,翌年,灰飛煙滅了。事後想來,那是我最後展望無損的曼哈頓。當從電視屏幕目擊這世紀巨禍時,我正在法蘭克福轉機回京,隨即奔走機場電話亭,所有紐約線路均告中斷。翌日到京接通,周圍洋溢著快意之談,我無從哀怒,忽然發現心里遠未能忘情于這座偉大的城市。
此後每年回紐約探親,照例听海關關員順口說句“歡迎回來”,電視打開,北京消息頓時成了異國的新聞,而城里借用哪家熟悉書店的小廁所,幽暗角落涂鴉滿壁,也熟悉得簡直從未離開。某日,地鐵站口迎面遭遇書中寫到的窮畫家奧爾,他大叫︰“啊,你走了,我在這里再沒朋友!”我們彼此擁抱、打量,之後他就如當年那般將剛畫成的油畫擱在馬路上給我看。另一位老友馬克‧坦希,家里客廳正對著世貿中心,良夜傾談,他平靜地描述那天怎樣猛听得周圍樓面窗玻璃砰然震落的巨響,同時目擊擎天大廈節節傾倒。此後下城區店家逐漸恢復營業,影視老前輩羅伯特‧德‧尼羅之流便時常呼朋引類,到各家餐館送生意。
大都會美術館門首的旗幡,年年換,我不在時,錯過多少好展覽。“9‧11”慘劇第二年,那里推出龐大而精美的伊斯蘭古典文物展,我適巧在,最記得一座元代西域小王子的石棺,雕工委婉,有漢風。惠特尼雙年展則四屆不曾看,听說有位女藝術家的錄像作品是請到演員,扮成17世紀西班牙宮廷人物,模擬委拉斯貴支描繪《宮娥》的原初場面,拍出來,使宮女與侏儒走動玩耍,窗外有鳥鳴……那是我無上迷戀的畫,轉成影像,另是一種不辨古今的好,可惜沒親見。
但如今我也不很看重這些。見到又怎樣。我久已變得事事無所謂,弄得很犬儒——雖不知這心態是否便是算犬儒——真實的緣故,或許是北京與紐約種種無從分享的經驗成功地將我分裂,其間連接,是每歲穿越太平洋的長途飛行,進出國門,似有所感,又其實平靜得全無心肝,只顧拖著行李走——繪畫與書寫也是難以分享的經驗,我的生活因這本書從此轉向,出現新地帶。二十多年前我蓬頭垢面去紐約,自信為了藝術,是《紐約瑣記》通知我,假如內心的經驗欲以言說,可以試著寫寫。
但我也分不清這是得益于書寫本身,還是受惠于紐約。
諸位未必能在這書中尋獲紐約——我並不假設自己有資格談論這座深邃的城市,包括其中無所不在的文化和藝術。初版分為兩冊,下冊多是訪談、雜稿與中國話題,本次修訂全部刪除,同時大量增添圖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設計過。此刻尚未見書,我已先有點歡喜的意思了——我早已不再是那個在博物館湊近名畫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國數年,也和那位《紐約瑣記》的作者日漸疏遠;寫作使我從只顧畫畫的痴態中醒來,醒在自己不同的書中,暗暗驚訝域外和家園怎樣深刻地改變並重塑一個人。此刻呆坐在北京畫室,讀自己描述曼哈頓小畫室如何失去,眼前浮現那段往事,一如在紐約的畫室兀自畫著,同時想念中國。
多年後我會寫一冊《北京雜談》,構建私人的雙城記麼?恐怕不會,道理也簡單︰倘若我不離開紐約,我想,大概不會有這本書。
2007年8月25日寫在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