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哲學的誕生︰從悲劇角度透視尼采哲學的嘗試

悲劇哲學的誕生︰從悲劇角度透視尼采哲學的嘗試
定價:186
NT $ 162
  • 作者:王江松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2757
  • ISBN13:9787500472759
  • 裝訂:平裝 / 40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尼采的夫子自道(“我自己就是第一個悲劇哲學家”)和作者本人的闡釋框架(“悲劇的哲學深度和哲學的悲劇維度”),認為尼采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創立了一種完整的並且達到了充分自我意識的悲劇哲學,其中1871—1876年為萌動期,1877—1882年為孕育期,1883—1888年為誕生和成長期。在深入挖掘尼采哲學的三個基本概念(“超人”、“力量意志”、“永恆回歸”)的悲劇性內涵後,認為尼采使哲學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悲劇張度和悲劇強度,並且在實際上創立了一種嶄新的“悲劇辯證法”和“辯證悲觀觀”。
 

目錄


導言 悲劇意識何以成為哲學
存在哲學與價值哲學
從存在哲學到形而上學
從形而上學到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二元對立及其互為補充
一 兩種對立的形而上學及其不同的生活態度
二 每一種形而上學都內在地包含了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形而上學的崩潰與一切價值的重估︰從存在哲學向價值哲學的轉向
從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到悲劇哲學
一 悲劇對哲學的影響
二 悲劇意識轉化為悲劇哲學的哲學史前提
三 悲劇哲學︰從悲劇價值觀到悲劇世界觀
20世紀幾種主要的尼采詮釋對尼采哲學的悲劇性質的認知
一 席美爾
二 海德格爾
三 雅斯貝爾斯
四 德勒茲、德里達、福柯
第一章 悲劇的哲學解釋和哲學的悲劇透視
《悲劇的誕生》︰對悲劇的哲學解釋
一 悲劇的哲學維度
二 酒神沖動和日神沖動
三 悲劇的起源和悲劇的本質
四 原始悲劇(大悲劇)與藝術悲劇(小悲劇)
五 悲劇快感︰形而上學慰藉
六 藝術形而上學
七 悲劇哲學對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第一次戰斗
八 《悲劇的誕生》的主要局限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對哲學的悲劇透視
一 哲學的悲劇維度
二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悲劇意識
三 尼采從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家那里得到的啟示
《不合時宜的沉思》︰初次重估一切價值的具體展開
一 《施特勞斯——表白者與作家》︰對庸人樂觀主義的批判
二 《歷史學對于生活的利與弊》︰對歷史的悲劇透視
三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和《瓦格納在拜洛伊特》︰對悲觀主義的委婉批判
……
 

十多年前,我曾為出版社審讀一位青年學者關于悲劇問題的書稿,他對悲劇所作的哲學思考以及由此獲得的人生感悟,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尤其打動我的,是書稿扉頁上的一首小詩:

那個陷入絕境的人
請顯示你深度的自我
巨人安泰可以向地神
吸取勇氣和力量
而現代人只能向自身掘取

面臨大劫的人類啊
別指望從洪水滔天的彼岸
漂來諾亞方舟
拯救人類的
只有人類自己

面對悲劇,在苦難中仍然保持著人的尊嚴,既不怨天尤人,屈服于命運,也不求助于上帝,借逃避現實以求得安慰——悲劇的真諦不是否定生活,而是肯定生活;不是使人消沉頹廢,而是使人變得堅強;不是被巨大的痛苦所壓倒,而是不信神、不信邪,靠自己的雙腿重新站立起來。對悲劇精神作這樣的理解是值得稱道的,因此我對書稿作了充分肯定的評價。該書以《悲劇人性與悲劇人生》為名,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听說出版後因頗受讀者歡迎又第二次印刷。

十年過後,這位未曾謀面的學者(此時當然已不再年輕了)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職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經我面談後才知道原來他就是那部書稿的作者王江松。他向我提出了從哲學史和藝術史出發比較全面和系統地研究悲劇的打算,我覺得,根據他原有的研究基礎和興趣,這是很適宜的。圍繞這個主題,他作了很勤奮的學習和研究,並寫出了一個題為《悲劇的哲學深度和哲學的悲劇維度》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我建議他把範圍縮小一些,于是他便轉而把這個大題目聚焦于尼采哲學。在認真鑽研尼采的主要著作以及大量有關尼采的重要文獻後,他完成了學位論文並順利地通過了答辯。現在出版的這部《悲劇哲學的誕生——從悲劇角度透視尼采哲學的嘗試》,就是在他的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補充而成的著作。我以為,這不僅是他三年勞作的產物,而且也可以說是他長期以來關于悲劇問題的哲學研究的成果。

尼采把自己稱為“第一個悲劇哲學家”,而王江松也正是把尼采學說理解為悲劇哲學,並且對尼采的這種悲劇哲學做出了他自己的解讀。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尼采哲學的解讀富有創見,新意迭出,能發人深思。當然,對他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這也是很自然的。實際上,尼采本人是一個相當復雜多變的人物,他的思想中充滿矛盾。尼采不像康德、黑格爾那樣具有嚴密的理論體系和邏輯推演,因此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理解作不同的解釋。正如雅斯貝爾斯所指出的,尼采的實質和基本特征正在于他的變化多端,他的多變不僅表現在他所作的一切著述中,而且表現于他的全部人生中;如果沒有這種模稜兩可與變化多端,他也就不成其為尼采了。這種多變固然為人們理解尼采增加了不少困難,但也正因為如此.尼采就為各種很不相同的派別和個人,留下了重新解釋他的思想的寬廣的余地和空間。

我一向認為,對尼采可以有、而且必然會有多種多樣的解讀,不可能有什麼絕對權威的解讀,任何一種解讀,只要嚴肅認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都應該允許存在。其實,這不僅適用于尼采,哲學史昭示我們,對歷史上許多大思想家,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無論是孔子、老莊、釋迦牟尼,或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都莫不如此。我以為,向讀者提供各種不同的解讀,由讀者自己去思考、比較和選擇,這是幫助讀者增進理解的好方法。王江松的這部著作提供了對尼采哲學的另一種可能的解讀,希望能引起尼采研究者的興趣和注意,至于這一解讀做得是否或功,那就要由廣大讀者們來評判了。

2008年5月24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