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樂趣,收藏是寄托,收藏是知識的積澱,收藏是高雅的享受。收藏又是一種投資,一種儲蓄。自古“亂世藏黃金,盛世藏古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的富余,收藏陶瓷器的越來越多。
編著在收藏過程中,深感歷代陶瓷器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陶瓷器上的款識反映了當時宮廷或民間的表述、書寫習慣和特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陶瓷器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為方便對陶瓷器進行鑒賞罰分明鑒別,遂查找資料,一點點地積累,積少成多,將古代至現、當代陶瓷器(包括紫砂器)款識、制作人等2800個詞條編寫成冊,以備自己隨時查閱。也願供廣大陶瓷器收藏愛好者參考。因水平所限,不確之處,敬請指正。
本書介紹了中國陶瓷款識,陶瓷器上的款識反映了當時宮廷或民間的表達,書寫習慣的特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陶瓷器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序
最近,劉鋒同志編寫了《中國陶瓷款識總覽》一書,約我作序,因此有機會事先閱讀。劉鋒同志對我國陶瓷藝術十分喜愛,他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收藏、觀摩、鑒賞和研究,頗有心得。這本書便是他實踐和研究的一項成果。讀完後,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陶瓷制品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最早的陶器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歷史。商周兩代,陶器已普遍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北宋紫砂器的出現,將制陶工藝推進到一個輝煌的階段。陶制品的進一步發展,不斷完美,到今天仍廣泛地為人類服務。
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考古發現,瓷器始于商代,成熟于東漢。東漢以後,青瓷獨盛。隋唐時期又出現了白瓷系列。到宋代,制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窯址遍及全國一百三十多處,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及其產品蜚聲中外。到了元代,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制瓷工業。明清兩代青花瓷、彩瓷、單色釉瓷異彩紛呈,制瓷工藝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水平。
陶瓷制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研究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出土和傳世的古陶瓷器有不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國之瑰寶。圍繞著古陶瓷器的考古、窯址、工藝、鑒定鑒賞等,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發表過不少論著。
劉鋒同志這本書主要是對陶瓷器(包括紫砂器)的款識進行搜集整理,較詳細地提供了陶瓷制品的各類款識,制作者、定制者的人名、堂名,制作年代、題款部位、文字體裁等資料,便于查找和參考。我想,本書的出版對于陶瓷器收藏家、愛好者,一定會有所幫助。
沈廷杲
于2000年秋
陶瓷制品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最早的陶器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歷史。商周兩代,陶器已普遍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北宋紫砂器的出現,將制陶工藝推進到一個輝煌的階段。陶制品的進一步發展,不斷完美,到今天仍廣泛地為人類服務。
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考古發現,瓷器始于商代,成熟于東漢。東漢以後,青瓷獨盛。隋唐時期又出現了白瓷系列。到宋代,制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窯址遍及全國一百三十多處,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及其產品蜚聲中外。到了元代,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制瓷工業。明清兩代青花瓷、彩瓷、單色釉瓷異彩紛呈,制瓷工藝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水平。
陶瓷制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研究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出土和傳世的古陶瓷器有不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國之瑰寶。圍繞著古陶瓷器的考古、窯址、工藝、鑒定鑒賞等,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發表過不少論著。
劉鋒同志這本書主要是對陶瓷器(包括紫砂器)的款識進行搜集整理,較詳細地提供了陶瓷制品的各類款識,制作者、定制者的人名、堂名,制作年代、題款部位、文字體裁等資料,便于查找和參考。我想,本書的出版對于陶瓷器收藏家、愛好者,一定會有所幫助。
沈廷杲
于2000年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