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P1~P3)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的陸續整理、分冊出版,是21世紀初中國文化學術史上的盛大事件,有學者甚至將它的意義與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與整理相提並論。其中,2001年11月出版的第一冊中的《孔子詩論》尤為引人注目,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本文集中討論《孔子詩論》中對《葛覃》等十三篇作品的評論。
第十六簡: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而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見歌也,則……
解讀孔子此段言論,關鍵在疏通「得氏初之詩」一句,而疏通句義的關鍵是確解「氏」字之義。關於「氏」字,學術界有多種解釋,比較而言,廖名春釋之為「祗」,似最合情理。今從之。「祗」,敬也。「初」,始也,「始」也就是「本」。黃懷信據此所作解釋和闡發,已先得我心,轉錄於下,以代己說:
《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疏》:「凡倒本其事者皆曰初。」《庄子•繕性》「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注:「初,謂性命之本。」所以,「祇初」就是敬本。然「得祇初之詩」亦不辭。廖名春先生讀「詩」為「志」,曰:「『祗初之志』,即敬初之心,也就是下文所謂『見其美必欲反其本』之心」。愚謂「詩」讀為「志」亦可從,只是「祇初之志」當直釋為「敬本的思想」。可見這是一位嫁給公室的女子在其行將歸寧父母,換洗衣服之時所唱的歌。歌詞之中,充滿着對生活的熱愛,又抑制不住歸寧前的激動和喜悅。娘家,是她的初生之地;父是她的根本所在。她雖然沒有厭倦夫家的生活,但仍然不忘急切地回娘家看望父母,說明她懷有強烈的敬本思想——正是所謂的「祇初之志」。看來孔子確實掌握了詩的本旨。
凡事有了好的結局,必然會追溯其根母,本,是人的正常心理,所以孔子說「民性固然」。孔子從詩中女子既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又欲歸寧父母,聯想到見其美必欲反其本,無疑已是義理之說。
今人余冠英、程俊英皆持貴族婦女歸家探父母說。另,黃懷信將第二十四簡「以葉萋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幾句拼接在第十六簡「則」之后,並作出緊接上段的數句義理之論,筆者以為不妥,故不取。因為第十六簡下端是殘簡,「則」后文字已脫,不可能與第二十四簡開頭文字直接對接。
總之,孔子所說的「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詩,民性固然」,是說他從《葛覃》這首詩中看到了敬本思想,人的本性本來就是這樣的。其實也就是揭示出《葛覃》的主旨是反映了人的敬本思想,而敬本思想又體現了人的本性。可見孔子對《葛覃》這首描寫女子准備回家探望父母的詩之理解頗為准確而深刻。雖亦透出詩教端倪,但義理化傾向尚不太明顯。漢代以后,儒生的理解,與詩的本義就越來越遠了。
蔡邕《獨斷》取《魯詩》之解,認為「《葛覃》恐其失時」,即女大當嫁,恐失去出嫁的機會。明顯不合詩意。《鄉飲酒禮•燕禮》鄭玄注取《齊詩》之解,認為「《葛覃》,言后妃之職」,更是義理化曲解。《毛詩小序》雲:「《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當為「夫」)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擀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雖涉及歸寧父母之事,但重點強調婦德女功,義理化嚴重,離詩歌主旨亦較遠。未熹全從《毛序》之解,雲:「小序以為后妃之本,庶幾近之。」直至今日,仍有學者綜合漢代三家詩之說而從之,大倡女子修身之本,嫁不失時,婚姻之基。不僅曲解《葛覃》,而且歪曲《孔子詩論》。這是頗為遺憾的,其更反襯出孔子解詩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