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梅勞—龐蒂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1955年出版。全書除前言外,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闡述馬克斯‧韋伯的哲學思想;第二章論述由盧卡奇創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第三章闡述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立的列寧主義;第四章論述“共產主義哲學中的二律背反”與“行動中的二律背反”;第五章評論薩特靠近共產黨的激進立場。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書不是要在政治基礎上,而是要在政治哲學的基礎上羅列經驗。”即從政治著眼,考察本世紀以來辯證法思想的歷史演變。書中通過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來揭露“今天的共產主義”“拋棄了什麼,對什麼退讓了”,從而闡明作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推崇和對列寧主義的仇視。在本體論方面,作者否認物質的客觀性,認為物質不是指存在于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而是僅僅指作為實踐支撐點的物質,似乎離開實踐,物質就不存在,只是抽象的“形而上學”。否認辯證法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不僅把辯證法歸結為主客體關系,而且宣稱辯證法“就是連續的直覺,就是對有後果的歷史的持續閱讀”。自然辯證法“只是在一種次要和派生的意義上”才存在,它是恩格斯從黑格爾那里接受來的“冒險主張”和“最經不起推敲的部分”。
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所謂“歷史惰性”,正是由于把辯證法歸于物質而造成的。在認識論方面,作者把主體性的“痛苦關系”看作“大體近似的”實踐,但認為實踐並不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而是一種和階級意識等同的東西。實踐是“無產者的共同境況”,是“一種柔軟的可以變形的體系”,“力學中的一種虛擬的矢量,一種祈求,一種狀態的可能性,一種歷史選擇的原則,一種存在的草圖”。書中指責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所闡述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一種“獨斷論”、“形而上學”、“實證主義”、“自然主義”,“在政治上的極權主義”。在歷史觀方面,作者否認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認為歷史的發展變化不存在絕對真理,全是偶然性的堆砌,認為革命發生並不是歷史的客觀必然產物,並且把革命和專政對立起來,主張只要民主,反對專政,公開鼓吹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該書出版後,曾受到法國共產黨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