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是伴隨著電視劇《渴望》、王朔的小說、汪國真的詩以及以《心靈史》為代表的“抵抗”文學進入九十年代的。它們代表著當時文學的兩個側面或兩種極端,典型地體現了轉型時代文學立場和觀念上的沖突。而後來成為九十年代寫作標志的“個人化”現象,則是轉型市場經濟後的衍生物,它是九十年代文學困境與可能的體現︰這不是一個文學的時代,但這也正是一個擁有新的可能性的時代;寫作,不只是肩負某種歷史或時代的使命,更是內心生活的某種需要。
王光明,1955年生,原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1999年調入首都師範大學任教,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專著《散文詩的世界》、《怎樣寫新詩》、《艱難的指向——“新詩潮”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詩》、《文學批評的兩地視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論文集《靈魂的探險》、《面向新詩的問題》,編著《中外散文詩精品賞析》、《現代漢詩︰反思與求索》、《二十世紀中國散文詩經典》、《開放詩歌的閱讀空間》等。
目錄
結束,還是開始?(代前言)
一、世紀末的焦慮與渴望
二、文化生活的邊緣化與市場化
三、在九十年代的門檻上
第一章 在現代性話語場地里
一、現代性與現代中國
二、探討歷史的具體性
三、作為話語場地的現代性
第二章 人文環境、知識分子與世紀末文學
一、人文環境與知識分子
二、世紀末的文學現象
三、在“無人之陣”中
四、仍然是有為的
第三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個人化寫作
一、個人化寫作的文化語境
二、個人化寫作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三、個人化寫作的特征與代表性文本
四、個人、時代與文本
第四章 詩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轉變(上)
一、沒有思潮的詩歌
二、開放、流動的“詩性”
三、詩歌的社會功能
附錄一︰海子與漢語詩歌
附錄二︰個體承擔的詩歌
第五章 詩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轉變(下)
一、作者與讀者︰誰是中心?
二、“何妨回首望一望?”
三、過程的詩,寫作的詩和重要的詩
四、具體的文本、另類寫作或不純語境中的寫作
附錄一︰解困︰我們能否作出承諾?
附錄二︰相通與互補的詩歌寫作
第六章小說︰在市場的挑戰面前
一、現代性與新生代的“斷裂”
二、個人化與物質性
三、性趣盎然的寫作
四、從“大說”走向“小說”
第七章 散文︰面對新的公共空間
一、散文時代的來臨
二、公共空間的個人言說
三、向現代散文致敬
四、散文觀念的再檢討
附錄︰與郭風對談散文
第八章 兩性對話︰女性文學十五年
一、女性文學的狂歡節
二、獨立的主體意識
三、從社會寫作到性別體驗
附錄一︰話語場地的開闢
附錄二︰女性文學︰告別1995
第九章 批評︰自我反思與學理尋求
一、回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二、五四文化的利用與反思
……
第十章 方學
一、世紀末的焦慮與渴望
二、文化生活的邊緣化與市場化
三、在九十年代的門檻上
第一章 在現代性話語場地里
一、現代性與現代中國
二、探討歷史的具體性
三、作為話語場地的現代性
第二章 人文環境、知識分子與世紀末文學
一、人文環境與知識分子
二、世紀末的文學現象
三、在“無人之陣”中
四、仍然是有為的
第三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個人化寫作
一、個人化寫作的文化語境
二、個人化寫作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三、個人化寫作的特征與代表性文本
四、個人、時代與文本
第四章 詩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轉變(上)
一、沒有思潮的詩歌
二、開放、流動的“詩性”
三、詩歌的社會功能
附錄一︰海子與漢語詩歌
附錄二︰個體承擔的詩歌
第五章 詩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轉變(下)
一、作者與讀者︰誰是中心?
二、“何妨回首望一望?”
三、過程的詩,寫作的詩和重要的詩
四、具體的文本、另類寫作或不純語境中的寫作
附錄一︰解困︰我們能否作出承諾?
附錄二︰相通與互補的詩歌寫作
第六章小說︰在市場的挑戰面前
一、現代性與新生代的“斷裂”
二、個人化與物質性
三、性趣盎然的寫作
四、從“大說”走向“小說”
第七章 散文︰面對新的公共空間
一、散文時代的來臨
二、公共空間的個人言說
三、向現代散文致敬
四、散文觀念的再檢討
附錄︰與郭風對談散文
第八章 兩性對話︰女性文學十五年
一、女性文學的狂歡節
二、獨立的主體意識
三、從社會寫作到性別體驗
附錄一︰話語場地的開闢
附錄二︰女性文學︰告別1995
第九章 批評︰自我反思與學理尋求
一、回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二、五四文化的利用與反思
……
第十章 方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