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不僅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員大將,其重要性堪與海德格爾、阿多諾、薩特等人比肩。但布洛赫的著作向來被公認為不可解讀的天書,迄今均未翻譯成中文,相應的研究文獻更是鳳毛麟角。
本書則是填補這一學術空白的努力。作者深入布洛赫的心路歷程及其歷史語境,對其早中期的主要著作《烏托邦精神》、《當代遺產》和《希望原理》進行了細致的文本學解讀,從而勾勒出布洛赫哲學思想的輪廓和風貌。由於本書一後漢語學界把布洛赫簡化為烏托邦思想家的慣常做法,堅持在現代性的語境中品味布洛赫的哲學思想,從而呈現出別開生面的全新意蘊。
目錄
叢書總序
第一章 導論:恩斯特·布洛赫,無人認領的「遺產」
第一節 烏托邦的終結與布洛赫的被遺忘
1.「歷史的終結」?還是「人權的終結」?
2.我們為什麽需要布洛赫?
3.猜不透的布洛赫之謎
第二節 布洛赫生平與學術思想述略
1.早期(1885—1918):烏托邦精神的追尋
2.中期(1919—1955):置烏托邦於馬克思主義之中
3.晚期(1956—1977):走向一種新人本主義哲學
第三節 霧里看花:布洛赫哲學研究的現狀
1.基調:烏托邦思想家
2.烏托邦主義與彌賽亞主義
3.布洛赫哲學的人本主義特性
4.譜寫布洛赫思想的五基音
第四節 布洛赫哲學的文本特征與研討對策
1.史詩體系,概念叢生
2.碎片文體,動態邏輯
3.對「史詩」和「碎片」的策略:歷史語境深層解讀法
第二章(序曲) 從《烏托邦精神》到《希望原理》:布洛赫的心靈史
第一節 廣義的人本主義:青年布洛赫的意識形態襁褓
1.彌賽亞主義和猶太知識分子:「1914的一代」
2.政治彌賽亞主義,或反資本主義的浪漫主義立場
3.人本主義的譜系:齊美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巴拉、諾斯替
第二節 人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多面手精神》中的初次相逢
1.戰爭,革命,《烏托邦精神》
2.人尚未存在:布洛赫的思想原發點
3.馬克思主義共和國不能沒有音樂
第三節 《當代遺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揮和發展
1.重思法西斯主義:非當代性矛盾和文化剩余物
2.余波:表現主義—現實主義論爭
3.布洛赫從《烏托邦精神》走向《希望原理》的原初語境
第三章(呈示部) 希望哲學出場的文本路徑
第一節 小白日夢和《希望原理》的問題式
1.破題:布洛赫的「希望」和「原理」
2.現代人本主義:《希望原理》的問題式
3.小白日夢的類型學與人本主義
第二節 精神分析批判:希望是回憶的對立面
1.人是諸多欲望的存在:布洛赫的邏輯起點
2.單一原欲論批判:從飢餓本能到革命旨趣
3.革命的白日夢和反動的夜夢
第三節 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批判:希望和畏懼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1.畏懼作為希望的缺席
2.現象學的引進與情感的分類問題
3.顛倒了海德格爾:人是希望的動物
第四章(展開部)希望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暖流」
第五章(間奏) 「具體的人本主義」與抽象實踐觀之悖謬
第六章(再現部) 希望與歷史:自由王國的「人性證明」
結束語:布洛赫之謎的一種猜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導論:恩斯特·布洛赫,無人認領的「遺產」
第一節 烏托邦的終結與布洛赫的被遺忘
1.「歷史的終結」?還是「人權的終結」?
2.我們為什麽需要布洛赫?
3.猜不透的布洛赫之謎
第二節 布洛赫生平與學術思想述略
1.早期(1885—1918):烏托邦精神的追尋
2.中期(1919—1955):置烏托邦於馬克思主義之中
3.晚期(1956—1977):走向一種新人本主義哲學
第三節 霧里看花:布洛赫哲學研究的現狀
1.基調:烏托邦思想家
2.烏托邦主義與彌賽亞主義
3.布洛赫哲學的人本主義特性
4.譜寫布洛赫思想的五基音
第四節 布洛赫哲學的文本特征與研討對策
1.史詩體系,概念叢生
2.碎片文體,動態邏輯
3.對「史詩」和「碎片」的策略:歷史語境深層解讀法
第二章(序曲) 從《烏托邦精神》到《希望原理》:布洛赫的心靈史
第一節 廣義的人本主義:青年布洛赫的意識形態襁褓
1.彌賽亞主義和猶太知識分子:「1914的一代」
2.政治彌賽亞主義,或反資本主義的浪漫主義立場
3.人本主義的譜系:齊美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巴拉、諾斯替
第二節 人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多面手精神》中的初次相逢
1.戰爭,革命,《烏托邦精神》
2.人尚未存在:布洛赫的思想原發點
3.馬克思主義共和國不能沒有音樂
第三節 《當代遺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揮和發展
1.重思法西斯主義:非當代性矛盾和文化剩余物
2.余波:表現主義—現實主義論爭
3.布洛赫從《烏托邦精神》走向《希望原理》的原初語境
第三章(呈示部) 希望哲學出場的文本路徑
第一節 小白日夢和《希望原理》的問題式
1.破題:布洛赫的「希望」和「原理」
2.現代人本主義:《希望原理》的問題式
3.小白日夢的類型學與人本主義
第二節 精神分析批判:希望是回憶的對立面
1.人是諸多欲望的存在:布洛赫的邏輯起點
2.單一原欲論批判:從飢餓本能到革命旨趣
3.革命的白日夢和反動的夜夢
第三節 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批判:希望和畏懼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1.畏懼作為希望的缺席
2.現象學的引進與情感的分類問題
3.顛倒了海德格爾:人是希望的動物
第四章(展開部)希望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暖流」
第五章(間奏) 「具體的人本主義」與抽象實踐觀之悖謬
第六章(再現部) 希望與歷史:自由王國的「人性證明」
結束語:布洛赫之謎的一種猜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自1982年徐崇溫先生第一次引進「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至今,我們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對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來說,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術視閾拓展。盡管在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使用上還存在異議,但由該辭條所導引出來的相對確定的研究范圍的確客觀地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問題域。我個人認為,這一學術領域的延展不但改變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的狹隘性,對其學術含量的提高和理論創新的可能性空間之開拓,更是起到了巨大的內在驅動作用。從時間上看,這不能再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但當我們冷靜地面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時,卻實在不敢說這是一塊已被深耕過的土地。在許多次學術討論會上,我都曾表達過這樣一種自我反思:「我們是否具備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權?」對一些論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恭敬的問題。但是,我在此所做的的確不是一種簡單的他性指責,因為以往身處這一研究領域的我自己也同樣不很高明。
在我們以往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當然包括我自己過去曾寫下的一些論著和論文)中,基本運思結構是先直接轉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著述家的觀點,然後再進行一種有支援參照系(主要是傳統教科書體系)的否定性的宣判。我後來發現,這種批判性解讀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而言,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指認他們將馬克思與現當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文化思潮嫁接起來,以建構出種種在現代資產階級學術主流之外的激進主義反抗話語。這里的關鍵在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相當一部分論者的理論邏輯恰恰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心解讀的基礎之上(暫且不談他們可能被證偽的深層解讀構架),如青年盧卡奇在撰寫《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前對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書的理解;弗羅姆在撰寫《馬克思人的概念》一書時對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施米特創作《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時對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一書的認知;而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本身就是文本學的一個重要成果。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沒有認認真真研讀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真研讀過的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將以何為據去判定他們的對錯?難道僅靠傳統教科書體用作為絕對真理的標准?此其一。其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相當一部分人自己就是現當代西方哲學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師,他們用以重釋馬克思的認知構架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的哲學話語,如青年盧卡奇走向馬克思之前的生命美學理論和韋伯的社會學,薩特早期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弗羅姆的精神分析學,以及阿多諾的無調音樂理論等。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不能透視這些現代西方哲學文化視閾,又怎能實現對批判對象的深層理論框架的真正解構?這可能也是我在十多年前,寫作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論文時感受到的一種深深的具有反諷意味的痛楚:明明在馬克思文本的理論支援背景和方法論構架上都遜色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可我們卻說人家錯了。這不能算是科學的研究。這些年來,我之所以認真地重讀式地「回到馬克思」,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研究現當代西方哲學,上述情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因。我以為。要達致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視閾新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有待於我們自己內功的加強。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資料性評述研究以後,中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到了不得不深入一步的時候了。這首先需要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態度,認真踏實的文本學工作,以及高屋建瓴地駕馭當代西方哲學文化的新型深度模式。
┅┅
在我們以往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當然包括我自己過去曾寫下的一些論著和論文)中,基本運思結構是先直接轉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著述家的觀點,然後再進行一種有支援參照系(主要是傳統教科書體系)的否定性的宣判。我後來發現,這種批判性解讀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而言,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指認他們將馬克思與現當代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文化思潮嫁接起來,以建構出種種在現代資產階級學術主流之外的激進主義反抗話語。這里的關鍵在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相當一部分論者的理論邏輯恰恰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精心解讀的基礎之上(暫且不談他們可能被證偽的深層解讀構架),如青年盧卡奇在撰寫《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前對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書的理解;弗羅姆在撰寫《馬克思人的概念》一書時對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施米特創作《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時對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一書的認知;而阿爾都塞的《讀〈資本論〉》本身就是文本學的一個重要成果。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沒有認認真真研讀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真研讀過的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將以何為據去判定他們的對錯?難道僅靠傳統教科書體用作為絕對真理的標准?此其一。其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相當一部分人自己就是現當代西方哲學某一流派的思想大師,他們用以重釋馬克思的認知構架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的哲學話語,如青年盧卡奇走向馬克思之前的生命美學理論和韋伯的社會學,薩特早期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弗羅姆的精神分析學,以及阿多諾的無調音樂理論等。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自己就不能透視這些現代西方哲學文化視閾,又怎能實現對批判對象的深層理論框架的真正解構?這可能也是我在十多年前,寫作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論文時感受到的一種深深的具有反諷意味的痛楚:明明在馬克思文本的理論支援背景和方法論構架上都遜色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可我們卻說人家錯了。這不能算是科學的研究。這些年來,我之所以認真地重讀式地「回到馬克思」,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研究現當代西方哲學,上述情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因。我以為。要達致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視閾新的深度和廣度,首先有待於我們自己內功的加強。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資料性評述研究以後,中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到了不得不深入一步的時候了。這首先需要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態度,認真踏實的文本學工作,以及高屋建瓴地駕馭當代西方哲學文化的新型深度模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