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醫學家李時珍用30余年心血著成的《本草綱目》,是中國歷史上涵蓋內容最豐富的醫學巨著,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影響著後世醫學的探索和發展,也深深影響著現代家庭對中醫藥的應用。北京中醫藥大學李興廣教授,總結其20余年對中醫藥的教學研究及臨床應用經驗,將《本草綱目》的精華引入到現代家庭生活的應用中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也使得這一古老的巨著重新綻放出時代的魅力。
作者簡介︰
李興廣,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綜合課程教學中心主任。1983年自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20余年來,一直活躍在教學和臨床的第一線,主講中藥學、本草文獻學、中藥飲片辨識等課程。並堅持臨床教學工作,開設特色門診,針對各種常見病癥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先後承擔各級科研課題10余項。主編和參加編寫的著作40余部,其中主編有14部,副主編有10部,編委有12部。2003年獲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目錄
第一章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紫蘇葉
香薷
生姜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蒼耳子
辛夷
本
西河柳
辛河解表藥
牛蒡子
薄荷
蟬蛻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柴胡
升麻
淡豆豉
浮萍
葛根
第二章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知母
竹葉
淡竹葉
蘆根
天花粉
鴨跖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石膏
青葙子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
秦皮
苦參
白鮮皮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穿心蓮
大青葉
板藍根
魚腥草
金蕎麥
敗醬草
射干
山豆根
白頭翁
馬齒莧
邪膽子
拳參
半邊蓮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土茯苓
熊膽
漏蘆
白蘞
四季青
綠豆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柴草
水牛角
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第三章 瀉下藥
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峻下逐水藥
甘遂
芫花
商陸
牽牛子
巴豆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祛風寒濕藥
獨活
威靈仙
川烏
蘄蛇
烏梢蛇
海風藤
木瓜
蠶水
伸筋草
松節
雷公藤
祛風濕熱藥
秦艽
防己
桑枝
(豕希)薟草
臭梧桐
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第五章 化溫藥
廣藿香
豆蔻
蒼術
厚樸
砂仁
草果
草豆蔻
第六章 香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薺菜
茯苓
薏苡仁
豬苓
澤瀉
冬瓜皮
玉米須
葫蘆
香加皮
澤漆
利尿通淋藥
海金沙
車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麥
(�扁 bian)蓄
地膚子
冬葵果
燈心草
利濕退黃藥
茵陳
金錢草
虎杖
……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紫蘇葉
香薷
生姜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蒼耳子
辛夷
本
西河柳
辛河解表藥
牛蒡子
薄荷
蟬蛻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柴胡
升麻
淡豆豉
浮萍
葛根
第二章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知母
竹葉
淡竹葉
蘆根
天花粉
鴨跖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石膏
青葙子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
秦皮
苦參
白鮮皮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穿心蓮
大青葉
板藍根
魚腥草
金蕎麥
敗醬草
射干
山豆根
白頭翁
馬齒莧
邪膽子
拳參
半邊蓮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土茯苓
熊膽
漏蘆
白蘞
四季青
綠豆
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柴草
水牛角
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第三章 瀉下藥
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峻下逐水藥
甘遂
芫花
商陸
牽牛子
巴豆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祛風寒濕藥
獨活
威靈仙
川烏
蘄蛇
烏梢蛇
海風藤
木瓜
蠶水
伸筋草
松節
雷公藤
祛風濕熱藥
秦艽
防己
桑枝
(豕希)薟草
臭梧桐
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第五章 化溫藥
廣藿香
豆蔻
蒼術
厚樸
砂仁
草果
草豆蔻
第六章 香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薺菜
茯苓
薏苡仁
豬苓
澤瀉
冬瓜皮
玉米須
葫蘆
香加皮
澤漆
利尿通淋藥
海金沙
車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麥
(�扁 bian)蓄
地膚子
冬葵果
燈心草
利濕退黃藥
茵陳
金錢草
虎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