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教授生前的論文集。該書收錄任應秋教授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論文共119篇,臨床驗案21例,以及為他書所寫的18篇序及部分詩詞,反映了作者20世紀中葉前後30余年研究中醫學的概貌。全書分為醫學小議、學習指導、基礎理論、醫學史論、典籍研究、醫學流派、方藥瑣言、爭鳴碎語、論治管見、醫案實錄、診余文鈔等11部分。
任應秋教授學識淵博,其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對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對中醫各家學說的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詣,本書基本反映了作者在以上諸方面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對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科學工作者具有參考價值。同時,書中的學習指導部分,又為初學中醫的人員指出了學習的方法與門徑,因此對初學中醫人員也有參考意義。書中還附有其臨床驗案的詳細記錄和診治思路解析,對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人員也有啟示。因此,本書對從事中醫工作的各方面人員均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目錄
醫學小議
怎樣正確對待祖國醫學遺產
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
培養高水平的中醫理論骨干
中醫文獻亟待整理
中醫古籍整理出版實為當務之急
關于中醫有沒有理論的問題
努力發揚中醫學
共同為發揚東方醫學而努力
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醫古文研究會成立暨首次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講話
人勤春來早,年老志益堅
學習指導
漫談中醫基本功
從頭學習,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
學習中醫典籍七講
一、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二、如何學習《難經》
三、如何學習《本草經》
四、如何學習《傷寒論》
五、如何學習《金匱要略方論》
六、如何學習脈法書
七、如何閱讀針灸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漫談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古文學是中醫學的基礎
文學與醫學的關系
基礎理論
辨證論治中的幾個問題
氣血略論
祖國醫學的陰陽認識論
陰陽五行學說在祖國醫學中的運用
略談辨證與辨病
從中醫的“恆動論”談談體育活動和“導引”
祖國醫學的整體觀
五行生克淺談
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是《黃帝內經》的指導思想
補法的運用
關于八綱辨證
虛實補瀉贅言
中醫學基礎理論六講
第一講 陰陽五行學說
第二講 髒腑學說
第三講 病機學說
第四講 診法學說
第五講 辨證學說
第六講 治則學說
結束語
歷代醫家對運氣學說的評價及近代研究動態
醫學史論
中醫學的偉大成就
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觀念
《紅樓夢》作者的醫學修養
中醫學史概述
《四庫全書‧醫家類》醫籍鳥瞰
百日咳疾病史略
關于醫藥起源傳說的認識
藥物的起源及其演變
明代杰出的大醫學家張介賓
蜀醫淵藪
針灸四講
一、針灸的起源和發展
二、針灸學的外傳
三、針灸學的基本理論
四、針灸學主要文獻介紹
從祖國醫學與痔核作斗爭的成就談到“枯痔療法”的改進回顧
我對醫學史這門科學的一點認識
典籍研究
醫學流派
方藥瑣言
爭鳴碎語
診治管見
醫案實錄
診余文鈔
怎樣正確對待祖國醫學遺產
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
培養高水平的中醫理論骨干
中醫文獻亟待整理
中醫古籍整理出版實為當務之急
關于中醫有沒有理論的問題
努力發揚中醫學
共同為發揚東方醫學而努力
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醫古文研究會成立暨首次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講話
人勤春來早,年老志益堅
學習指導
漫談中醫基本功
從頭學習,全面繼承,打下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堅固基礎!
學習中醫典籍七講
一、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二、如何學習《難經》
三、如何學習《本草經》
四、如何學習《傷寒論》
五、如何學習《金匱要略方論》
六、如何學習脈法書
七、如何閱讀針灸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漫談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古文學是中醫學的基礎
文學與醫學的關系
基礎理論
辨證論治中的幾個問題
氣血略論
祖國醫學的陰陽認識論
陰陽五行學說在祖國醫學中的運用
略談辨證與辨病
從中醫的“恆動論”談談體育活動和“導引”
祖國醫學的整體觀
五行生克淺談
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是《黃帝內經》的指導思想
補法的運用
關于八綱辨證
虛實補瀉贅言
中醫學基礎理論六講
第一講 陰陽五行學說
第二講 髒腑學說
第三講 病機學說
第四講 診法學說
第五講 辨證學說
第六講 治則學說
結束語
歷代醫家對運氣學說的評價及近代研究動態
醫學史論
中醫學的偉大成就
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觀念
《紅樓夢》作者的醫學修養
中醫學史概述
《四庫全書‧醫家類》醫籍鳥瞰
百日咳疾病史略
關于醫藥起源傳說的認識
藥物的起源及其演變
明代杰出的大醫學家張介賓
蜀醫淵藪
針灸四講
一、針灸的起源和發展
二、針灸學的外傳
三、針灸學的基本理論
四、針灸學主要文獻介紹
從祖國醫學與痔核作斗爭的成就談到“枯痔療法”的改進回顧
我對醫學史這門科學的一點認識
典籍研究
醫學流派
方藥瑣言
爭鳴碎語
診治管見
醫案實錄
診余文鈔
序
《任應秋論醫集》再版了.讓我為此寫序,作為父親的長女,我義不容辭,但作為一個中醫學子,我又未必有此資格,且把這篇《序》看作是和父親的又一次交談吧。
父親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時時還能收到從偏遠地區寄來向他求醫、求教、求助的信,在那些信息閉塞的地方,他們是怎麼知道這樣一個人的,讓人費解;被稱作“現代人”的年輕學子們,對“任應秋”這個名字竟然是那樣的熟悉,而且還充滿了敬意,讓人驚訝;和同道們在一起,他們仍舊無比懷念地、深切感慨地談到父親的學術、學風、學識和為人,讓人感動;時時還能接到父親生前好友們的電話:“我想念應秋醫生,這樣的醫生以後不會再有了”,“應秋要是還在,我還是要和他爭辯的”,“棹仙、應秋和我,曾被稱作渝醫三友,應秋是‘梅’”……這些近百歲長者們的話,讓人深思。一個人在過世這麼久之後,還總是能讓人記起他、懷念他、愛戴他,甚至是有求于他,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此!
在父親病重期間,我才有機會日夜陪伴在他身邊,在短短的一年半中,我們有過幾次推心置腹的交談,了解了父親不為人知的許多方面。從他的求真務實、他的孜孜不倦、他的博學多才、他的奇思妙想,到他的忍辱負重、他的清心寡欲、他的平易近人、他的甘為人梯,以及他的斯文雅趣、他的詩詞歌賦、他的好才惜友、他的真情切誼,直至他的持之以恆、始終如一。尤其是“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給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和父親相處的二十多年中,他從沒有睡過一次懶覺,從沒有一個晚上不挑燈夜讀,我們家單元的樓梯從來都是他打掃,辦公室旁邊的男廁所便池他每天必清。有位老先生曾驚訝地對我說:“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應秋兄會做這些事情,而且是天天如此”。老先生的話讓我想到禪宗的一句格言:“能泡好一杯茶的人,就能應付任何事。”的確是這樣.在我整理父親文稿時,我更深切地體會這一點,幾箱子的文稿,竟沒有一張稿紙上的字是潦草的.就連文革中的“檢查”都寫得工工整整,這可不是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字的文稿.這是上千萬字的文稿啊!看著這些端端正正的字體,你就不難找到他之所以能做出大學問的答案了。孰讀于美國北卡羅那大學的一位醫學人類學博士,想從任應秋成才之路的角度來探索中醫學的文化現象,在得到該校教授委員會的通過和資助後她與我聯系,于是我們就有了一次從父親出生地、求學地、行醫地,到盡職地的旅行。她問我最感慨的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
從學術上了解我的父親,應該說是近幾年的事。在閱讀了父親的諸多論著之後,發現他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就有了系統的、聯系的、整合的思想,並將這些思想方法應用到對歷史文獻的研習之中,于是就有了《中醫各家學說》、《黃帝內經章句索引》、《十部醫經類編》、《內經學》這樣的著作和計劃。1993年,在香港的一次國際性會議上.我意外地發現計算機科學家們競引用了《黃帝內經章句索引》的思路,來談該書對他們“智能檢索”研究的啟發。自父親去世後,我一直從事中醫信息學的研究,數據庫、人工智能、現代教育技術是我接觸最多的,令我非常感嘆的是,如果父親能活到今天,他會發現信息技術對他的研究思路會有怎樣的支持。反過來,系統的、聯想的、集合的、挖掘的方法設計,也非常需要得到像他那樣的學術思想的啟發。
有人評價父親就像是一部中醫學的大辭典,不知道還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雖然這是一種贊譽之辭,但在了解、研究中醫學的文化方面,他的確有過人之處,也下了別人難以想像的功夫,他曾經用“篳路藍縷”來形容自己做學問的艱辛。他認為,現今中醫在臨床上能開出好方子的人不少,但能把歷史文獻系統地整理,呈現出來,應用起來的人奇缺。並且他認為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集合,是中醫學術繼承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甚至是主流。只有對中醫歷史文獻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才會有這樣的遠見卓識,他也因此招來了一些質疑。
“有人說您不會看病,您做何感想?”有一次我這樣問父親,他哈哈大笑起來。的確這是很可笑的問題,因為我知道他所有的好友都是因為“看病’’相識,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都是因為“解決了問題”逐步建立起來的。父親去世之後,一位長者把父親的親筆處方交給我,還講述了這個處方讓他的孫子避免了一次腦手術的故事;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由他的父親帶著,將厚厚的一打處方復印件交到我手中,聆听了女孩生命得以延續的始末。我絲毫不懷疑父親出色的臨床療效,因為從小我就看到有多少人是怎樣的感激他、敬重他。為了中醫理論體系的研究,為了中醫文獻的梳理,他才謝絕了很多的臨床,甚至是到國外臨床的機會,因為他要做的事情是個巨大的工程,時間對他顯得太不夠用了。
父親的學術生涯可以十分清晰地分成兩個階段.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之前,他極其重視臨床,從那個時期的論著可以看出,在追求臨床療效方面他下了極大的功夫,他卓越的臨床信譽都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用臨床療效向向國內外醫學界證明“中醫是科學的”。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之後,他的學術目標有了明顯的轉移,幾乎是全身心地致力于中醫歷史文獻的梳理和中醫理論體系的研究中,為此發表了許多的論著.並制定了嚴謹的計劃,直到在他逝世時也遠沒有完成。他始終認為:中醫學的發展在于其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就人性來說,即使是個性很強的學者也很難超脫環境的影響,而被烙上時代的印記。父親是個性很強的人,翻閱他一生的文章.如同和他一起從頭走過,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有的感慨、有的驚詫、有的贊同、有的質疑。也許是血緣的緣故,我還是深深地讀出了他個性的持執,及其對社會思潮和人格統一的苛求。每當此時.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父親浮現在眼前,同時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思潮也呈現出來,可能歷史就是要回頤方可清晰吧。
“您是一位好老師、德高望重德的學者、濟世活人的醫生,但您不是一個好父親。”這是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和父親的爭執中我對他說的一句話。就為這句話,或許有許多人至今都不肯原諒我,但我也不會為這句話道歉,即使在父親病重的時候,即使是在今天。當自己也走過人生幾十年,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的,哪怕是我的父親。但是,我愛我的父親,至今都深深地懷念著他,敬仰著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越來越濃烈了。
二十三前《任應秋論醫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今天再讀父親的論著.發現他的學術思想仍是如此的鮮活,仍能喚起我們的共鳴並給予我們啟迪,仍然這樣貼近臨床的應用。在此之際,我代我的父親,代我的親人,代行業中所有懷念他的人,感謝為這本書的出版和再版作出過努力的人,他們是:魯兆麟、陶廣正、石學文、馬東俊、嚴季瀾、朱勉生、高春媛、任廷蘇、李曉海、孫廣偉、成博諸君。
任延革
2008年1月10日 于父親故居
父親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時時還能收到從偏遠地區寄來向他求醫、求教、求助的信,在那些信息閉塞的地方,他們是怎麼知道這樣一個人的,讓人費解;被稱作“現代人”的年輕學子們,對“任應秋”這個名字竟然是那樣的熟悉,而且還充滿了敬意,讓人驚訝;和同道們在一起,他們仍舊無比懷念地、深切感慨地談到父親的學術、學風、學識和為人,讓人感動;時時還能接到父親生前好友們的電話:“我想念應秋醫生,這樣的醫生以後不會再有了”,“應秋要是還在,我還是要和他爭辯的”,“棹仙、應秋和我,曾被稱作渝醫三友,應秋是‘梅’”……這些近百歲長者們的話,讓人深思。一個人在過世這麼久之後,還總是能讓人記起他、懷念他、愛戴他,甚至是有求于他,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此!
在父親病重期間,我才有機會日夜陪伴在他身邊,在短短的一年半中,我們有過幾次推心置腹的交談,了解了父親不為人知的許多方面。從他的求真務實、他的孜孜不倦、他的博學多才、他的奇思妙想,到他的忍辱負重、他的清心寡欲、他的平易近人、他的甘為人梯,以及他的斯文雅趣、他的詩詞歌賦、他的好才惜友、他的真情切誼,直至他的持之以恆、始終如一。尤其是“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給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和父親相處的二十多年中,他從沒有睡過一次懶覺,從沒有一個晚上不挑燈夜讀,我們家單元的樓梯從來都是他打掃,辦公室旁邊的男廁所便池他每天必清。有位老先生曾驚訝地對我說:“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應秋兄會做這些事情,而且是天天如此”。老先生的話讓我想到禪宗的一句格言:“能泡好一杯茶的人,就能應付任何事。”的確是這樣.在我整理父親文稿時,我更深切地體會這一點,幾箱子的文稿,竟沒有一張稿紙上的字是潦草的.就連文革中的“檢查”都寫得工工整整,這可不是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字的文稿.這是上千萬字的文稿啊!看著這些端端正正的字體,你就不難找到他之所以能做出大學問的答案了。孰讀于美國北卡羅那大學的一位醫學人類學博士,想從任應秋成才之路的角度來探索中醫學的文化現象,在得到該校教授委員會的通過和資助後她與我聯系,于是我們就有了一次從父親出生地、求學地、行醫地,到盡職地的旅行。她問我最感慨的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
從學術上了解我的父親,應該說是近幾年的事。在閱讀了父親的諸多論著之後,發現他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就有了系統的、聯系的、整合的思想,並將這些思想方法應用到對歷史文獻的研習之中,于是就有了《中醫各家學說》、《黃帝內經章句索引》、《十部醫經類編》、《內經學》這樣的著作和計劃。1993年,在香港的一次國際性會議上.我意外地發現計算機科學家們競引用了《黃帝內經章句索引》的思路,來談該書對他們“智能檢索”研究的啟發。自父親去世後,我一直從事中醫信息學的研究,數據庫、人工智能、現代教育技術是我接觸最多的,令我非常感嘆的是,如果父親能活到今天,他會發現信息技術對他的研究思路會有怎樣的支持。反過來,系統的、聯想的、集合的、挖掘的方法設計,也非常需要得到像他那樣的學術思想的啟發。
有人評價父親就像是一部中醫學的大辭典,不知道還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雖然這是一種贊譽之辭,但在了解、研究中醫學的文化方面,他的確有過人之處,也下了別人難以想像的功夫,他曾經用“篳路藍縷”來形容自己做學問的艱辛。他認為,現今中醫在臨床上能開出好方子的人不少,但能把歷史文獻系統地整理,呈現出來,應用起來的人奇缺。並且他認為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集合,是中醫學術繼承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甚至是主流。只有對中醫歷史文獻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才會有這樣的遠見卓識,他也因此招來了一些質疑。
“有人說您不會看病,您做何感想?”有一次我這樣問父親,他哈哈大笑起來。的確這是很可笑的問題,因為我知道他所有的好友都是因為“看病’’相識,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都是因為“解決了問題”逐步建立起來的。父親去世之後,一位長者把父親的親筆處方交給我,還講述了這個處方讓他的孫子避免了一次腦手術的故事;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由他的父親帶著,將厚厚的一打處方復印件交到我手中,聆听了女孩生命得以延續的始末。我絲毫不懷疑父親出色的臨床療效,因為從小我就看到有多少人是怎樣的感激他、敬重他。為了中醫理論體系的研究,為了中醫文獻的梳理,他才謝絕了很多的臨床,甚至是到國外臨床的機會,因為他要做的事情是個巨大的工程,時間對他顯得太不夠用了。
父親的學術生涯可以十分清晰地分成兩個階段.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之前,他極其重視臨床,從那個時期的論著可以看出,在追求臨床療效方面他下了極大的功夫,他卓越的臨床信譽都是在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用臨床療效向向國內外醫學界證明“中醫是科學的”。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之後,他的學術目標有了明顯的轉移,幾乎是全身心地致力于中醫歷史文獻的梳理和中醫理論體系的研究中,為此發表了許多的論著.並制定了嚴謹的計劃,直到在他逝世時也遠沒有完成。他始終認為:中醫學的發展在于其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就人性來說,即使是個性很強的學者也很難超脫環境的影響,而被烙上時代的印記。父親是個性很強的人,翻閱他一生的文章.如同和他一起從頭走過,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有的感慨、有的驚詫、有的贊同、有的質疑。也許是血緣的緣故,我還是深深地讀出了他個性的持執,及其對社會思潮和人格統一的苛求。每當此時.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父親浮現在眼前,同時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思潮也呈現出來,可能歷史就是要回頤方可清晰吧。
“您是一位好老師、德高望重德的學者、濟世活人的醫生,但您不是一個好父親。”這是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和父親的爭執中我對他說的一句話。就為這句話,或許有許多人至今都不肯原諒我,但我也不會為這句話道歉,即使在父親病重的時候,即使是在今天。當自己也走過人生幾十年,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的,哪怕是我的父親。但是,我愛我的父親,至今都深深地懷念著他,敬仰著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越來越濃烈了。
二十三前《任應秋論醫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今天再讀父親的論著.發現他的學術思想仍是如此的鮮活,仍能喚起我們的共鳴並給予我們啟迪,仍然這樣貼近臨床的應用。在此之際,我代我的父親,代我的親人,代行業中所有懷念他的人,感謝為這本書的出版和再版作出過努力的人,他們是:魯兆麟、陶廣正、石學文、馬東俊、嚴季瀾、朱勉生、高春媛、任廷蘇、李曉海、孫廣偉、成博諸君。
任延革
2008年1月10日 于父親故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