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新時期的30年,對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來講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任何一個時代條件下嶄新的社會實踐,總是強烈地吁求和催生着思想的變革和理論的創新。而任何真正符合科學精神的理論,總是深深地凝結和表征着人們在時代探索與實踐活動中的思考知識和冀望。從這一意義上講,改革開放新時期的30年,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理論創新的30年,是中國人民的理論思維水平和民族智慧不斷進發噴薄的30年,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成長創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走向未來的30年。
只有正確地總結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正逢30年發展歷程之際,組織出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30年》叢書,正是為了深入反思、科學總結30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創新的寶貴經驗,認真研究新的歷史條件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努力提煉、概括哲學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性、規律性、指導性的重要教益和啟示,引導和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一步創新發展。這一學術工作,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好更快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絕的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錄
導論
一、30年來法學發展的基本歷程
二、30年來法學發展的主要成就
三、30年來困擾法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四、進一步繁榮法學研究
法理學30年
一、國家與法的理論
二、法學基礎理論
三、法理學
法律史學30年
一、中國法律史研究概況與評價
二、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
三、中華法文化研究
四、中國部門法史研究
五、中國斷代法制史研究
六、外國法制史研究概況與評價
七、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
八、西方兩大法系研究
九、中西法律比較研究
比較法學30年
一、比較法學30年來的發展
二、比較法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三、比較法學若干專題研究
四、比較法學發展的趨勢
憲法學30年
一、憲法基礎理論的發展
二、憲法學分支學科的發展
三、憲法具體制度熱點問題研究
四、結語:關注實踐的中國憲法學
行政法學30年
緒論
一、行政法學一般理論研究
二、行政法主體理論研究
三、行政行為研究
四、行政程序研究
五、行政法律責任研究
六、行政救濟研究
七、部門行政法研究
八、政府監管(規制)研究
九、外國行政法與比較行政法研究
十、對行政法學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刑法學30年
一、30年來刑法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30年來刑法學取得的基本成績
三、當前刑法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進
民法學30年
一、30年民事立法發展簡史
二、民法總則研究
三、物權法研究
四、債法研究
五、婚姻家庭法研究
六、知識產權法研究
商法學30年
一、商法學30年發展歷程回顧與評價
二、商法學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三、商法學未來發展趨勢
經濟法學30年
一、從熱鬧浮華到冷靜思考
二、從眾說紛紜到學說統一
三、從務虛到務實
四、從計划經濟到市場經濟
五、從「兩輪驅動」到「三駕馬車」
六、從國際借鑒到自我發展
七、從占有資料到轉識成智
八、從批判到建構
九、在求新求深求真中不斷變革發展
社會法學30年
一、社會法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二、社會法學研究的熱點綜述
三、社會法學研究的前景展望
四、社會保障法學研究
五、社會促進法學研究
六、社會保護法學研究
七、經濟干預法學研究
八、勞動法學研究
九、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
十、其他領域研究
附:社會法各學科論文與專著統計(1979_2008)
訴訟法學30年
一、訴訟法學研究的總體概況
二、刑事訴訟法學研究
三、民事訴訟法學研究
四、訴訟法學研究的前景展望
國際公法學30年
一、國際法基本理論研究
二、國際人權法研究
三、國際海洋法研究
四、國際刑法研究
五、國際條約法研究
六、國際人道法研究
七、伊拉克戰爭與國際法問題
八、聯合國改革和《聯合國憲章》的修改
國際私法學30年
一、國際私法學研究概況
二、基礎理論的發展
三、各種法律關系准據法的確定
四、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
五、各國國內國際私法研究
六、國際私法公約研究
七、國際私法立法研究
八、區際法律沖突和區際沖突法研究
九、立法研究的突破:國際私法學的未來發展之路
國際經濟法學30年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經濟法學:誕生之初的方興未艾
二、20世紀90年代: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日益深入和快速發展階段
三、新世紀的開端:積極參與並推動全球國際經濟法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階段
一、30年來法學發展的基本歷程
二、30年來法學發展的主要成就
三、30年來困擾法學發展的幾個問題
四、進一步繁榮法學研究
法理學30年
一、國家與法的理論
二、法學基礎理論
三、法理學
法律史學30年
一、中國法律史研究概況與評價
二、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
三、中華法文化研究
四、中國部門法史研究
五、中國斷代法制史研究
六、外國法制史研究概況與評價
七、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
八、西方兩大法系研究
九、中西法律比較研究
比較法學30年
一、比較法學30年來的發展
二、比較法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三、比較法學若干專題研究
四、比較法學發展的趨勢
憲法學30年
一、憲法基礎理論的發展
二、憲法學分支學科的發展
三、憲法具體制度熱點問題研究
四、結語:關注實踐的中國憲法學
行政法學30年
緒論
一、行政法學一般理論研究
二、行政法主體理論研究
三、行政行為研究
四、行政程序研究
五、行政法律責任研究
六、行政救濟研究
七、部門行政法研究
八、政府監管(規制)研究
九、外國行政法與比較行政法研究
十、對行政法學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刑法學30年
一、30年來刑法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30年來刑法學取得的基本成績
三、當前刑法學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進
民法學30年
一、30年民事立法發展簡史
二、民法總則研究
三、物權法研究
四、債法研究
五、婚姻家庭法研究
六、知識產權法研究
商法學30年
一、商法學30年發展歷程回顧與評價
二、商法學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三、商法學未來發展趨勢
經濟法學30年
一、從熱鬧浮華到冷靜思考
二、從眾說紛紜到學說統一
三、從務虛到務實
四、從計划經濟到市場經濟
五、從「兩輪驅動」到「三駕馬車」
六、從國際借鑒到自我發展
七、從占有資料到轉識成智
八、從批判到建構
九、在求新求深求真中不斷變革發展
社會法學30年
一、社會法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二、社會法學研究的熱點綜述
三、社會法學研究的前景展望
四、社會保障法學研究
五、社會促進法學研究
六、社會保護法學研究
七、經濟干預法學研究
八、勞動法學研究
九、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
十、其他領域研究
附:社會法各學科論文與專著統計(1979_2008)
訴訟法學30年
一、訴訟法學研究的總體概況
二、刑事訴訟法學研究
三、民事訴訟法學研究
四、訴訟法學研究的前景展望
國際公法學30年
一、國際法基本理論研究
二、國際人權法研究
三、國際海洋法研究
四、國際刑法研究
五、國際條約法研究
六、國際人道法研究
七、伊拉克戰爭與國際法問題
八、聯合國改革和《聯合國憲章》的修改
國際私法學30年
一、國際私法學研究概況
二、基礎理論的發展
三、各種法律關系准據法的確定
四、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
五、各國國內國際私法研究
六、國際私法公約研究
七、國際私法立法研究
八、區際法律沖突和區際沖突法研究
九、立法研究的突破:國際私法學的未來發展之路
國際經濟法學30年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經濟法學:誕生之初的方興未艾
二、20世紀90年代: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日益深入和快速發展階段
三、新世紀的開端:積極參與並推動全球國際經濟法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階段
序
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這場偉大革命,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潮流,社會主義中國走在了時代前列,我們黨成為時代先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指導和推動了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集中論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提出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總結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着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
一、我國改革開放有着深厚的國際國內背景,面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困難,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快速發展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人着力回答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時代課題
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快速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遇到嚴重困難和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建立在經濟文化落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各國,在發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來由於沒有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制和機制逐步僵化,導致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至⒛世紀7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嚴重的困難。而在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新技術革命興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緩解社會矛盾,表現出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勢頭。
另一方面,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后,極大地發展了經濟社會等項事業,但也走了彎路,甚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停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着巨大的國際性挑戰和壓力。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下,肩負着復興中華民族和發展社會主義雙重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深刻思考為什麼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進程中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資本主義為什麼在發展進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現出新的發展勢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怎樣才能克服困難和挫折,發展起來,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引出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引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走改革開放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抉擇。
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們來說,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這就必須首先回答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又要依次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而上述三個問題最終歸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長期執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歸結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並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又不斷地得到新的解決。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已經創造性地並將進一步深人地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課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問題。鄧小平科學地破解了這個課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第二個問題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鄧小平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的問題。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黨的領導集體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二篇答卷。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是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三篇答卷。對三大問題的依次回答,使我們黨創造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這就不間斷地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理論產物,又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指導和推動了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集中論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提出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總結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着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
一、我國改革開放有着深厚的國際國內背景,面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困難,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快速發展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人着力回答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時代課題
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快速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遇到嚴重困難和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建立在經濟文化落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各國,在發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來由於沒有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制和機制逐步僵化,導致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至⒛世紀7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嚴重的困難。而在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新技術革命興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緩解社會矛盾,表現出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勢頭。
另一方面,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后,極大地發展了經濟社會等項事業,但也走了彎路,甚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停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着巨大的國際性挑戰和壓力。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下,肩負着復興中華民族和發展社會主義雙重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深刻思考為什麼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進程中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資本主義為什麼在發展進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現出新的發展勢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怎樣才能克服困難和挫折,發展起來,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引出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引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走改革開放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抉擇。
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們來說,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這就必須首先回答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又要依次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而上述三個問題最終歸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長期執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歸結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並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又不斷地得到新的解決。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已經創造性地並將進一步深人地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課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問題。鄧小平科學地破解了這個課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第二個問題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鄧小平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的問題。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黨的領導集體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二篇答卷。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是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三篇答卷。對三大問題的依次回答,使我們黨創造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這就不間斷地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理論產物,又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