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看到,當代出版一個重要的事件是互聯網出版的興起,推動了傳統出版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網絡出版提升了人們對出版功能的再認識,對內容資源的遴選、加工,甚至集成,體現了出版產業的核心價值。內容創新成為出版產業發展爭奪的制高點。有人將網絡出版看做是繼造紙術、印刷術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與傳統出版相比,網絡出版拓展和革新了出版的理念和傳播的模式,它更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即時性、多媒體性特點。交互性包含「工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較之傳統出版的「一對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交互性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即時性是由高技術帶來的,互聯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此外,互聯網出版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並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一位英國的出版評論家曾說:「我相信在未來的網絡型經濟中,出版社還是需要的,只是不再會是原來的模樣。橫亘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出版社,必須證明自已的存在是添加了價值的。出版社可以起的作用有五種:選擇作用、融資作用、組織作用、集散作用和營銷作用。」要實現這五種作用,出版產業必須適應新變化,依據新的游戲規則出牌。出版產業以內容創新為主、依靠高科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將會是必由之路。
人才興事業興。完成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轉型,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出版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缺乏,這是制約當前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中國的出版業要發展壯大,要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有一大批懂得出版規律、洞悉國際國內出版發展趨勢、善經營、會管理的出版專門人才。培養政治敏銳、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強,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出版家隊伍,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着長遠的戰略意義。
目錄
第一章出版和出版學
第一節出版和出版物
第二節出版活動與出版工作
第三節出版學
第二章中國出版簡史
第一節出版的起源
第二節秦漢時期的出版活動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出版活動
第四節唐宋時期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五節元明清時期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六節近代以來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七節出版物形制的演變
第八節出版介質與印刷技術的演變
第三章出版系統
第一節系統論與出版體系
第二節出版系統的特征、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出版控制論
第四節出版人員系統
第四章出版法規
第一節憲法和法律
第二節行政法規
第三節部門規章
第五章出版策划
第一節策划與出版策划
第二節出版策划的基本要素和類型
第三節出版策划方案的制作
第四節出版策划的實施
第五節圖書的營銷策划
第六節出版物的整體設計
第六章編輯與校對
第一節編輯、編輯人員和編輯工作
第二節編輯與作者、讀者的關系
第三節編輯過程
第四節審讀與簽訂出版合同
第五節編輯加工整理、審定發稿及校樣整理
第六節圖書、期刊的輔文
第七節圖書的重印和再版
第八節編輯分論
第九節校對工作的要求與方法
第十節電子原稿及激光照排校樣的編輯和校對
第七章印制與裝訂
第一節國家關於書刊印制的管理規定
第二節書刊印制概述
第三節書刊的印前制作
第四節書刊的印刷
第五節書刊的裝訂
第六節書刊印制質量的控制與檢查
第八章音像電子網絡出版
第一節音像制品出版
第二節電子出版物出版
第三節互聯網出版
第九章發行工作
第一節發行工作概述
第二節圖書市場調查
第三節發行的組織與管理
第四節圖書的營銷與促銷
第五節發行人員
第十章版權與版權貿易
第一節版權
第二節著作權法
第三節版權貿易
第十一章出版管理
第一節出版行政管理
第二節出版單位經營管理
第三節出版單位財務管理
第四節出版業的風險管理
第十二章出版資源與出版產業化
第一節出版資源及其特點
第二節出版資源優化配置
第三節出版的產業化建設
第四節出版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節出版和出版物
第二節出版活動與出版工作
第三節出版學
第二章中國出版簡史
第一節出版的起源
第二節秦漢時期的出版活動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出版活動
第四節唐宋時期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五節元明清時期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六節近代以來的出版機構與出版活動
第七節出版物形制的演變
第八節出版介質與印刷技術的演變
第三章出版系統
第一節系統論與出版體系
第二節出版系統的特征、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出版控制論
第四節出版人員系統
第四章出版法規
第一節憲法和法律
第二節行政法規
第三節部門規章
第五章出版策划
第一節策划與出版策划
第二節出版策划的基本要素和類型
第三節出版策划方案的制作
第四節出版策划的實施
第五節圖書的營銷策划
第六節出版物的整體設計
第六章編輯與校對
第一節編輯、編輯人員和編輯工作
第二節編輯與作者、讀者的關系
第三節編輯過程
第四節審讀與簽訂出版合同
第五節編輯加工整理、審定發稿及校樣整理
第六節圖書、期刊的輔文
第七節圖書的重印和再版
第八節編輯分論
第九節校對工作的要求與方法
第十節電子原稿及激光照排校樣的編輯和校對
第七章印制與裝訂
第一節國家關於書刊印制的管理規定
第二節書刊印制概述
第三節書刊的印前制作
第四節書刊的印刷
第五節書刊的裝訂
第六節書刊印制質量的控制與檢查
第八章音像電子網絡出版
第一節音像制品出版
第二節電子出版物出版
第三節互聯網出版
第九章發行工作
第一節發行工作概述
第二節圖書市場調查
第三節發行的組織與管理
第四節圖書的營銷與促銷
第五節發行人員
第十章版權與版權貿易
第一節版權
第二節著作權法
第三節版權貿易
第十一章出版管理
第一節出版行政管理
第二節出版單位經營管理
第三節出版單位財務管理
第四節出版業的風險管理
第十二章出版資源與出版產業化
第一節出版資源及其特點
第二節出版資源優化配置
第三節出版的產業化建設
第四節出版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要求。出版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積累傳承文化、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新時期的出版工作要遵循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總要求,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以出版業的繁榮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出版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出版生產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突出表現為「六個明顯增強」,即出版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行業的競爭意識明顯增強;產業規模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實力提升,資源整合能力明顯增強;經營水平提高,品牌建設能力明顯增強;國際視野擴大,資本運營能力明顯增強;人才建設水平提高,領軍人物的引領作用明顯增強。這一時期是我國出版業發展得既快又好的時期,出版在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版賴以生存發展的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出版業面臨着轉型,無論是在出版理念、出版產業布局、出版增長方式都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現代出版業體系將會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建立起來。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科學發展,做強主業,多媒體、多形式的出版將會成為未來出版業內在規律的要求。
這一現象,在傳統的圖書出版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紙介質的出版進入了「多媒體時代」,各種媒體互動,聲、光、電、磁等新媒介出版物大量涌現,改變着我們的閱讀習慣,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媒體出版格局的形成,對傳統的紙質書出版提出了挑戰;出版的市場環境也在變化,國家已經放開了對出版物分銷的限制,各種經濟成分的出版物發行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促進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流轉,有利於打破市場壁壘,形成統一、有序的全國大市場。
我們要看到,當代出版一個重要的事件是互聯網出版的興起,推動了傳統出版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網絡出版提升了人們對出版功能的再認識,對內容資源的遴選、加工,甚至集成,體現了出版產業的核心價值。內容創新成為出版產業發展爭奪的制高點。有人將網絡出版看做是繼造紙術、印刷術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與傳統出版相比,網絡出版拓展和革新了出版的理念和傳播的模式,它更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即時性、多媒體性特點。交互性包含「工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較之傳統出版的「一對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交互性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即時性是由高技術帶來的,互聯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此外,互聯網出版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並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一位英國的出版評論家曾說:「我相信在未來的網絡型經濟中,出版社還是需要的,只是不再會是原來的模樣。橫亘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出版社,必須證明自已的存在是添加了價值的。出版社可以起的作用有五種:選擇作用、融資作用、組織作用、集散作用和營銷作用。」要實現這五種作用,出版產業必須適應新變化,依據新的游戲規則出牌。出版產業以內容創新為主、依靠高科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將會是必由之路。
人才興事業興。完成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轉型,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出版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缺乏,這是制約當前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中國的出版業要發展壯大,要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有一大批懂得出版規律、洞悉國際國內出版發展趨勢、善經營、會管理的出版專門人才。培養政治敏銳、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強,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出版家隊伍,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着長遠的戰略意義。
為了適應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我省一些在出版戰線長期工作的同志,編寫了這部《出版通論》。這批同志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書中的內容結合了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合乎實際,深入淺出,做到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較好結合。希望這部書能夠為培養出版業所需要的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是為序。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突出表現為「六個明顯增強」,即出版的市場化程度提高,行業的競爭意識明顯增強;產業規模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實力提升,資源整合能力明顯增強;經營水平提高,品牌建設能力明顯增強;國際視野擴大,資本運營能力明顯增強;人才建設水平提高,領軍人物的引領作用明顯增強。這一時期是我國出版業發展得既快又好的時期,出版在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版賴以生存發展的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出版業面臨着轉型,無論是在出版理念、出版產業布局、出版增長方式都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現代出版業體系將會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建立起來。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科學發展,做強主業,多媒體、多形式的出版將會成為未來出版業內在規律的要求。
這一現象,在傳統的圖書出版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紙介質的出版進入了「多媒體時代」,各種媒體互動,聲、光、電、磁等新媒介出版物大量涌現,改變着我們的閱讀習慣,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媒體出版格局的形成,對傳統的紙質書出版提出了挑戰;出版的市場環境也在變化,國家已經放開了對出版物分銷的限制,各種經濟成分的出版物發行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促進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流轉,有利於打破市場壁壘,形成統一、有序的全國大市場。
我們要看到,當代出版一個重要的事件是互聯網出版的興起,推動了傳統出版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網絡出版提升了人們對出版功能的再認識,對內容資源的遴選、加工,甚至集成,體現了出版產業的核心價值。內容創新成為出版產業發展爭奪的制高點。有人將網絡出版看做是繼造紙術、印刷術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與傳統出版相比,網絡出版拓展和革新了出版的理念和傳播的模式,它更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即時性、多媒體性特點。交互性包含「工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較之傳統出版的「一對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交互性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即時性是由高技術帶來的,互聯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此外,互聯網出版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並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一位英國的出版評論家曾說:「我相信在未來的網絡型經濟中,出版社還是需要的,只是不再會是原來的模樣。橫亘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出版社,必須證明自已的存在是添加了價值的。出版社可以起的作用有五種:選擇作用、融資作用、組織作用、集散作用和營銷作用。」要實現這五種作用,出版產業必須適應新變化,依據新的游戲規則出牌。出版產業以內容創新為主、依靠高科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將會是必由之路。
人才興事業興。完成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轉型,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出版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缺乏,這是制約當前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中國的出版業要發展壯大,要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有一大批懂得出版規律、洞悉國際國內出版發展趨勢、善經營、會管理的出版專門人才。培養政治敏銳、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強,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的出版家隊伍,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着長遠的戰略意義。
為了適應出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我省一些在出版戰線長期工作的同志,編寫了這部《出版通論》。這批同志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書中的內容結合了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合乎實際,深入淺出,做到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較好結合。希望這部書能夠為培養出版業所需要的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