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賦研究

俗賦研究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伏俊璉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61478
  • ISBN13:9787101061475
  • 裝訂:428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賦是中國特有的文體,最具文人化、貴族化的特性。賦給人的印象是華麗的、典雅的,但自從敦煌石室出土了俗賦之後,「賦」和「俗」便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書從考察新出土俗賦的文體特征入手,觀瀾索源,對先秦到唐代的「俗賦」或近似於「俗賦」的作品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和勾稽,把俗賦分為故事俗賦、論辯俗賦、詠物俗賦三類,對其文體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俗賦的主要傳播形式「看圖講故事」以及「講誦」的具體方式進行了頗具新意的考證。

伏俊璉,甘肅省會寧縣人,1960年11月生,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負責人,「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任中國辭賦學會副會長,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學會副會長,甘肅《四庫全書》研究會副會長。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出版《敦煌賦校注》、《人物志研究》、《敦煌文學文獻叢稿》等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
 

目錄

序一
序二
俗賦概說
一、「俗賦」概念的產生與「俗賦」的文體特征
二、「俗賦」的類型
三、研究「俗賦」的意義
試論《漢書·藝文志》「賦」的分類
一、劉向父子整理群籍與圖書的分類
二、「詩賦」獨立與文學意識的自覺
三、《詩賦略》分為五家的主要依據
《漢書·藝文志》「雜賦」考述
一、前人時賢對雜賦內容的推測
二、《七略》「別裁法」對我們探討「雜賦」內容的啟示
三、《七略》「小說家」與「雜賦」的對應給我們的啟發
先秦兩漢時期的「誦」與「誦」的表達方式
一、「誦」的源頭及類型
二、「誦」的具體方式推測
先秦時期的民間寓言傳說與故事俗賦的產生
一、汲冢竹書中保存的類似於故事俗賦的作品
二、《庄子》、《楚辭》及楚地作家創作的類似於故事俗賦的作品
三、《史記》中保存的宮廷優人調侃戲謔的故事俗賦
四、《史記》中保存的其他先秦故事俗賦
先秦時期民間爭奇斗勝伎藝與客主論辯俗賦的產生
一、與師曠相關的帶有論辯俗賦因素的作品
二、淳於髡和他的論辯體俗賦
三、戰國時期「大言」、「小言」的游戲與俗賦
四、戰國時期的其他論辯體俗賦
成相雜辭與早期歌訣體俗賦
一、先秦西漢時期的成相雜辭
二、成相體的講誦性質
三、招魂詞與儀式講誦文
四、其他實用性的歌謠體講誦文
五、隱語與歌謠體雜賦
先秦兩漢「看圖講誦」藝術與俗賦的流傳
一、先秦、兩漢時期的故事圖畫考述
二、按圖講誦初探
三、對兩篇看圖講誦文的討論
漢魏六朝故事俗賦考述
一、擬人故事賦
二、人物故事賦
關於《神烏賦》的一點補充
一、《神烏賦》產生的時間
二、《神烏賦》的產地
三、劉安所作到底是《離騷傳》還是《離騷賦》
漢魏六朝的客主論辯俗賦
一、漢魏六朝調笑戲謔類俗賦
二、漢魏六朝時期的冷嘲熱諷、嘻笑怒罵類俗賦
《柏梁台詩》再考證
漢魏晉南北朝的詠物俗賦
一、對西漢枚皋、東方朔等詠物俗賦的推測
二、漢末嘲笑胡女胡人的俗賦
三、魏晉時期嘲諷形貌丑陋的俗賦
四、漢末以來戲謔動物的俗賦
近於俗賦的實用文及其他
一、漢代的招魂辭與驅儺文
二、秦漢以來用韻誦形式傳播的知識性、實用性的文體
三、文人用俗賦的形式創作的其他應用文
四、俗賦與樂府詩的關系
敦煌遺書中的俗賦及其整理研究情況
敦煌俗賦寫卷敘錄
敦煌故事俗賦考述
一、《韓朋賦》考述
二、《燕子賦》(甲)、(乙)考述
敦煌論辯俗賦考述
一、《晏子賦》考述
二、《孔子項托相問書》考述
三、《茶酒論》考述
四、《蚜舸新婦文》考述
敦煌詠物俗賦考述
一、《駕幸溫泉賦》考述
二、《貳師泉賦》考述
三、《龍門賦》考述
四、《酒賦》考述
五、《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考述
六、《秦將賦》考述
七、《漁父歌滄浪賦》考述
八、《丑婦賦》考述
九、《月賦》考述
十、《子靈賦》考述
參考書目
後記
 

賦是漢語文學中一種特有的文體,也可以說是一種詩的別體,恐怕在外國文學里很難找到對應的名稱。 「五四」以來,賦學隨着「選學妖孽」的謚號幾乎消亡了。近年來賦學又逐漸有中興復活的趨勢,不但研究的著作陸續問世,而且擬作的也大有人在。《光明日報》還組織了《百城賦》的專欄,摹仿《兩京》、《三都》的名城賦連續發表,似乎將掀起一個賦的創作高潮。這對賦學的研究也是很大的推動。然而賦學的復興和發展,關鍵還在於有沒有創新的能力。

伏俊璉先生把他的大著《俗賦研究》原稿送給我,讓我先讀為快.還命我為他寫篇序。大概因為我曾寫過《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敦煌浴賦的淵源及其與變文的關系》等文章,把我引為同道,我感到非常高興:的確,他對俗賦的不少論點,都支持了我的拙見.不過我只懂一點小說史的常識,只局限於敘事賦傳統的探索;他的研究極為廣泛深人,涉及了許多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使我驚嘆佩服,歆羨不已。在學科的發展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這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我特別高興,不辭僭妄,樂意寫一點讀后的感想。

俗賦的名稱,是在敦煌遺書出現之后才產生的。伏俊璉先生對tau的發生發展作了全面的研究,廣征博引,從它的淵源和流變,到歷代各體的考論,為中國的賦史寫出了新的篇章。他抓住了「韻誦」的特征,嵬羅了各種名稱不一的作品,條分縷析,歸納出了一個俗賦的系列。所謂「誦」與「賦」的關系,見於《漢書·藝文志》引傳日「不歌而誦謂之賦」,說明了賦與詩的區別。但伏俊璉先生則具體分析,又指出了「賦」與「誦」的細微區別。《國語·周語》上曾說: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分別舉出了各種職責。前人往往以「瞍賦朦誦」並稱,而《俗賦研究》卻進一步分析,指出了劉歆、班固已經把二者混淆了。這些地方就顯示了作者研究的精細入微,給了我新的啟示。當然,誦與賦的音調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已經很難說清,不過誦的范圍似乎比賦略小一些。較早的「誦」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輿人之誦日:「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又襄公四年記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都是押韻的民間歌謠,與俗文學的關系更密切。「賦」在春秋時已經確定為賦詩的動詞,成為大夫的專長,而「誦」還保持着民謠的傳統。隨后大概「瞍賦」與「朦誦」就逐步合流,連劉歆、班固也分不清了。誦的傳統,更多地保存在雜賦里,至少一直傳承到唐五代的敦煌俗賦及其變體,與其他三家賦的區別也就在此。我覺得《俗賦研究》就是圍繞這一中心線索展開考論,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

伏俊璉先生勤於搜集資料,善於利用文獻,左右逢源,幾乎是竭澤而漁。不僅廣泛利用了書面文獻,而且充分利用了近年的出土文物和考古成果。如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成相辭、連雲港尹灣村漢簡《神烏賦》和敦煌馬圈灣漢簡韓朋故事殘簡的出土,都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旁證。王國維提出的「兩重證據論」,在本書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運用新資料得出新的觀點、新的結論,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新和深,就是本書的兩大特點,也是本書突出貢獻的原由所在。我從中得到了很多教益,願與讀者共享新知的快樂。

可能是由於目前出版的困難,限於篇幅,本書對俗賦的討論到敦煌的俗賦為止,對它在后世的流變及影響,只作了適當的提示。作為讀者的奢望,希望作者今后能鼓其餘勇,再加擴展,繼續論證,例如明代的通俗文學叢鈔《綉谷春容》、《國色天香》等書中的俗賦以及俗賦的變體如鄧志謨的七種《爭奇》等,還可進行適當的論述。甚至通俗小說里的賦贊,也可以看到俗賦的深遠影響。再如越南的俗賦也有《王陵賦》和《韓王孫賦》等,又是俗賦在域外的傳承,為我們開辟了另一個天地。至於俗賦對小說和曲藝的影響,更是廣闊的原野,大有英雄用武的餘地。如果多講一些,也許可以使我們對俗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有更清楚的認識。

本書在學術上有許多突破點,趙逵夫先生的評論是最有權威的,我只能談一些粗淺的感想,未必有當,願以此求教於作者和廣大讀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