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編者從事藏、漢佛經對勘這一遠大計划的嘗試之怍,漢文大藏經中像施護所譯《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這樣錯誤百出、詞不達意的佛經比比皆是。若能借助藏文譯本來改正漢譯中的錯誤、提升漢譯佛經的質量,這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
談錫永,筆名王亭之。廣東南海人。童年隨長輩習東密,十八歲入道家西派之門,旋即對佛典產生濃厚興趣,至二十八歲時學習藏地密宗,於三十八歲時,得寧瑪派金剛阿者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之梵文原本與藏、漢文譯本
第一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梵文原本
(一)吉爾吉特本
(二)尼泊爾本
第二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藏譯本
第三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漢譯本
第二章 后世論師對《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之解讀
第一節 安慧造《唯識三十論疏》
第二節 敦煌伯希和藏文卷116號
第三節 蓮花戒造《修習次第》
第四節 無垢友造《頓入無分別修習義》
第五節 努佛智造《禪定目炬》
第六節 《聖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細疏最上心髓》
第七節 阿底峽造《菩提道燈論》
第八節 宗喀巴大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九節 不敗尊者造《辨法法性論釋論》
第三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於大乘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中觀與瑜伽行
第二節 兩系瑜伽行
第三節 真諦與安慧
第四節 彌勒「古學」與唯識「今學」
第五節 瑜伽行中觀
第六節 有關「彌勒五論」
(一)漢傳「彌勒五論」
(二)藏傳「彌勒五論」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梵本及藏譯、漢譯對勘
附藏、漢辭匯對照表
第五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導論及經文結構
第一節 彌勒「離相四加行」
第二節 龍樹「四重緣起」
(一)業因緣起
(二)相依緣起
(三)相對緣起
(四)相礙緣起
第三節 「不遣余外」與中道
第四節 如來藏藏識
第五節 經文結構
(一)說入無分別觀修次第
(二)說「無分別」之定義
(三)后分
第六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疏
第七章 由彌勒瑜伽行與寧瑪派修證說「人無分別」
第一節 彌勒瑜伽行
(一)彌勒瑜伽行的內容
(二)彌勒瑜伽行的修習
第二節 離相加行四位與四正加行
第三節 瑜伽行止觀修習
(一)唯識古學與今學
(二)由《入楞伽經》說止觀修習
(三)由《解深密經》說止觀修習
第四節 寧瑪派修習
(一)三法門與三瑜伽
(二)念修四支與五道
(三)寧瑪派止觀
第五節 說「入無分別」
(一)分別與無分別
(二)入無分別
第六節 余說
第八章 敦煌藏文文書Stein 52:藏譯《聖人無分別總持經》的另一個版本
征引書目
附錄
1) 藏譯本《聖人無分別總持經》(北京版《西藏大藏經》no.810)
2) 敦煌本漢譯《佛說人無分別總持經》(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3) 敦煌本藏譯《聖無分別總持經》(斯坦因52號文書)
Abstract
導論
第一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之梵文原本與藏、漢文譯本
第一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梵文原本
(一)吉爾吉特本
(二)尼泊爾本
第二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藏譯本
第三節 《聖入無分別總持經》之漢譯本
第二章 后世論師對《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之解讀
第一節 安慧造《唯識三十論疏》
第二節 敦煌伯希和藏文卷116號
第三節 蓮花戒造《修習次第》
第四節 無垢友造《頓入無分別修習義》
第五節 努佛智造《禪定目炬》
第六節 《聖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細疏最上心髓》
第七節 阿底峽造《菩提道燈論》
第八節 宗喀巴大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九節 不敗尊者造《辨法法性論釋論》
第三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於大乘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中觀與瑜伽行
第二節 兩系瑜伽行
第三節 真諦與安慧
第四節 彌勒「古學」與唯識「今學」
第五節 瑜伽行中觀
第六節 有關「彌勒五論」
(一)漢傳「彌勒五論」
(二)藏傳「彌勒五論」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梵本及藏譯、漢譯對勘
附藏、漢辭匯對照表
第五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導論及經文結構
第一節 彌勒「離相四加行」
第二節 龍樹「四重緣起」
(一)業因緣起
(二)相依緣起
(三)相對緣起
(四)相礙緣起
第三節 「不遣余外」與中道
第四節 如來藏藏識
第五節 經文結構
(一)說入無分別觀修次第
(二)說「無分別」之定義
(三)后分
第六章 《聖人無分別總持經》疏
第七章 由彌勒瑜伽行與寧瑪派修證說「人無分別」
第一節 彌勒瑜伽行
(一)彌勒瑜伽行的內容
(二)彌勒瑜伽行的修習
第二節 離相加行四位與四正加行
第三節 瑜伽行止觀修習
(一)唯識古學與今學
(二)由《入楞伽經》說止觀修習
(三)由《解深密經》說止觀修習
第四節 寧瑪派修習
(一)三法門與三瑜伽
(二)念修四支與五道
(三)寧瑪派止觀
第五節 說「入無分別」
(一)分別與無分別
(二)入無分別
第六節 余說
第八章 敦煌藏文文書Stein 52:藏譯《聖人無分別總持經》的另一個版本
征引書目
附錄
1) 藏譯本《聖人無分別總持經》(北京版《西藏大藏經》no.810)
2) 敦煌本漢譯《佛說人無分別總持經》(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3) 敦煌本藏譯《聖無分別總持經》(斯坦因52號文書)
Abstract
序
本書之寫阼緣起於四年前本書之三位作者與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dt Bonn)漢、藏學研究學者梅開夢(Carmen
Meinert)博士於多倫多的一次聚會。是時,梅女士專程來多倫多就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大圓滿法與汊地禪宗教法之關系一題向談錫永上師請益。討論間,梅女士提到了這部《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並請上師依施護汊譯本逐句詮釋該經之義理。上師慧眼有識,當即指出施護此譯本義多暖昧,有明顯的翻譯錯誤,遂囑參與此次討論的沈衛榮、邵頌雄二位弟子找出該經之藏文譯本,以及梅開夢女士提及的另一種敦煌汊譯本與此汊譯本做對照研究,以為日后正確理解這部經書之甚深義理奠定基礎。沈、邵二位隨即遵矚着手此項工作,不久即以所作汊、藏譯《聖人無分別總持經》對勘之初步果果見示於談上師。上師復據勘定過后的新譯對《聖人無分別總持經》之大義再作開示,此前許多有疑義之處,於今可謂豁然開朗。考慮到此經雖然篇幅不長,然意義重大;就作藏、漢文藏經對勤而言,對此經之對勘研究亦具典型意義,故上J幣起意協力從事對此經之對勘與系統的研究工作,囑咐沈、邵二位子此對勘的基礎上再對有關此經之歷史、教法背景,以及前人之研究成果作一總結,而他自己則將對此經之教法大義從佛教義理的角度出發詳作疏解。
雖然本書之綱目早已確定,但因作者各自忙於他務,本書己寫作竟然歷時四年始告初步完成。本書寫作之具體分工如下:導論及第一、第二兩章,由沈、邵二位合作研究,沈衛榮撰寫;第三章由邵頌雄撰寫;第四章先由沈衛榮初撰,后經邵頌雄補正.再請馮偉強先生補作梵文校勘部分;第五、六、七三章則由談上師撰寫。第八章是沈衛榮依據英藏敦煌藏文文書中的《聖人元:尋J總持經》的藏譯殘本所作的對勘研究。邵頌雄先生最后對全書做了統一的審定、編排工作。
本書是我們從事藏、汊佛經對勘這一遠大計划的嘗試之作,錯誤、不當之處一定不少,懇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正。作藏、漢佛經對勘對於佛學研究之重大意義自不待言,漢文大藏經中像施護所譯《佛說人無分別法門經》這樣錯誤百出、詞不達意的佛經比比皆是。若能借助藏文譯本來改正汊譯中的錯誤、提升汊譯佛經的質量,這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我們衷心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支持,亦衷心希望有兼通漢、藏兩種文字的同道、朋友,和我們一起把藏、汊佛經對勘工作當作推動佛學研究的進步,促進汊、藏文化交流的一項偉大事業,堅持不懈,奮勇精進。
本書之完成得益於許多朋友們的幫助,梅開夢女士首先引起了我們對這音阝經書的注意,中國藏學出版社的馮臭女士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熊文彬教授為本書的出版作了認真、負責的編輯工作,在此我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雖然本書之綱目早已確定,但因作者各自忙於他務,本書己寫作竟然歷時四年始告初步完成。本書寫作之具體分工如下:導論及第一、第二兩章,由沈、邵二位合作研究,沈衛榮撰寫;第三章由邵頌雄撰寫;第四章先由沈衛榮初撰,后經邵頌雄補正.再請馮偉強先生補作梵文校勘部分;第五、六、七三章則由談上師撰寫。第八章是沈衛榮依據英藏敦煌藏文文書中的《聖人元:尋J總持經》的藏譯殘本所作的對勘研究。邵頌雄先生最后對全書做了統一的審定、編排工作。
本書是我們從事藏、汊佛經對勘這一遠大計划的嘗試之作,錯誤、不當之處一定不少,懇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正。作藏、漢佛經對勘對於佛學研究之重大意義自不待言,漢文大藏經中像施護所譯《佛說人無分別法門經》這樣錯誤百出、詞不達意的佛經比比皆是。若能借助藏文譯本來改正汊譯中的錯誤、提升汊譯佛經的質量,這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我們衷心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支持,亦衷心希望有兼通漢、藏兩種文字的同道、朋友,和我們一起把藏、汊佛經對勘工作當作推動佛學研究的進步,促進汊、藏文化交流的一項偉大事業,堅持不懈,奮勇精進。
本書之完成得益於許多朋友們的幫助,梅開夢女士首先引起了我們對這音阝經書的注意,中國藏學出版社的馮臭女士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熊文彬教授為本書的出版作了認真、負責的編輯工作,在此我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