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

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
定價:288
NT $ 251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一個異域學者的視角,觀照“異”概念在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中從文類、主題到敘事話語的衍生與嬗變,以科學的方法、精到的筆觸、多年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及教學的經驗,深入淺出地闡發了中國文學史中“異”的藝術的創造及其接受歷史。

作者簡介︰

莫宜佳(MonikaMotsch),生于1942年,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莫宜佳致力于中國古典及現代漢語文學、中西比較文學的研究及教學工作。她歷經多年的“錐指管窺”,“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盡管在中西現代學術的視野觀照下的中國文學已不再只是“經簡而直”,卻已達到了“傳新而奇”的境界。著有《龐德與中國》、《管錐編與杜甫新解》、《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一從古代到近代》、德譯《圍城》,目前工作重點是德譯楊絳《我們仨》,將于2009年在慕尼黑出版。
 

目錄

鳴謝
引言
第一部分 概念與價值判斷
第一章 歷史真實的標準
第二章 文學與史學的區別
第三章 通過“異”的概念定義中短篇敘事文學
第四章 中西概念比較
第二部分 六朝︰神,靈、鬼
第一章 戰爭與文化的輝煌
第二章 敘事文學的誕生
第一節 “異”真“異”幻
第二節 藝人與弄臣
第三節 志怪
第三章 文本與集成
第一節 秦漢之前的文本
第二節 《搜神記》
第三節 其他集成文本
第四章 四種題材類型
第一節 妖怪
第二節 俠客
第三節 神仙
第四節 鬼魂
第三部分 唐代︰從神話到文學
第一章 戰爭與異域文化的影響
第二章 傳奇
第一節 “異”概念的嬗變
第二節 借助于歷史與詩歌的寫作技巧
第三節 唐代傳奇的語言與結構
第三章 文本與集成
第一節 發軔時期(618—780)
第二節 全盛時期(約781—880)
第三節 衰微時期(約880—907)
第四節 集成
第四章 主題
第一節 中國主題研究
第二節 源自印度及中亞地區的影響
第三節 中西平行主題
第五章 主體觀照方式與敘事視角轉換
第一節 源自道教、佛教與詩歌的影響
第二節 空間的不定概念
第三節 時間的不定概念
第四節 自我分離和人妖變相
第六章 多重性格的塑造
第一節 異邦英雄
第二節 異樣女子
第四部分 明代︰日常生活中的妖怪
第一章 白話敘事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 宋代以來思想及社會生活的嬗變
第二節 敦煌變文
第三節 話本
第四節 “異”概念的嬗變︰商賈的世界
第二章 語言和形式
第一節 為普及白話文學而奮斗
第二節 敘述者的身份
第三節 “入話”和“正話”
第四節 說唱兼用,雅俗共賞
第五節 韻白並行,不厭其詳
第三章 文本與集成
第一節 《清平山堂話本》
第二節 馮夢龍與《三言》
第三節 凌瀠初和《二拍》
第四節 《今古奇觀》
第五節 宋、元、明三代的其他小說
第四章 題材類型
第一節 志怪小說
第二節 英雄故事
第三節 公案小說
第五章 愛情及婚姻故事
第一節 關于女性社會角色的不同見解
第二節 禁欲和自由戀愛
第三節 通奸
第四節 強奸
第五節 怕老婆
第六節 離婚
第七節 寡婦
第五部分 清代︰提煉與媚俗
第一章 文化生活
第二章 白話作品
第一節 李漁
第二節 艾衲︰《豆棚閑話》
第三章 文言“筆記”
第一節 袁枚︰《子不語》
第二節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第四章 其他作品
第一節 文言作品
第二節 白話作品
第六部分 蒲松齡︰“異”術大師
第一章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第二章 形式與修辭
第一節 文言文和白話文
第二節 “傳奇”和“筆記”
第三節 敘事與評論
第三章 妖魔鬼怪
第四章 公案故事
第五章 社會諷刺作品
第六章 愛情故事
第一節 天堂與地獄
第二節 精神戀愛與肉體性愛
第三節 愛情與暴力
第四節 異樣女子
第七章 “異”的藝術
第一節 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
第二節 愛情與藝術
第三節 笑
結語︰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在西方的鏡像
譯後記 作為文學理論基礎的文類研究
參考文獻
 

四十年來,我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中匡文學之中!但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在討論我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幾個論點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從《詩經》到魯迅,中國文學傳統無疑屬于世界文學,是世界文化遺產堅實的組成部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中國人)卻不了解這一點。但以貌似客觀、積極的方式來談論1949年以後幾十年的中國文學卻是無益的,這也與觀察者缺乏應有的距離有關。評論一位唐代的作家比評論一位2007年的女作家顯然要容易得多。此外,相對于一個擁有三千年歷史的、高度發達而又自成一體的文學傳統,當代文學在五十年間的發展又是怎樣?它依然在語言上、精神上以及形式上尋求著自我發展的道路。這不僅漢在中國如此,在德國也不例外。當今有哪位德國作家敢跟歌德相提並論?又有哪一 位眼下的中國作家敢跟蘇東坡叫板?我們應當做到公正。在過去鼎盛時期的中國也有幾十年是沒有(偉大的)文學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期待每一個時代都產生屈原或李白這樣的文學家嗎?一些文學家的產生是人類的機遇。一個杜甫只可能並且只可以在我們中間駐足一次,他不可能也不會成為大眾商品。

1967年我在大學學習神學時,首先通過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的譯文發現了李白,因此,中國的抒情詩便成了我的最愛。這種最愛不僅僅局限于悠久的中國文學史,而且超越了中國文化的界限。早在第一批德國詩人開始創作前的兩千年,中國詩人就已經開始寫作了。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後,德國才有詩人可以真正同中國詩人抗衡。

我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中的三卷(詩歌、戲曲、20世紀中國文學)以及散文卷中的將近半部都是由我親自執筆的。事實上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能獨自一人完成這麼多卷書稿。其間又有其他的事情發生,個中緣由我在此不便細說︰對我來說寫作有時並不困難,特別是詩歌史這一卷更是如此。我很慶幸可以在此回憶一下往事。20世紀70年代初我有幸在波鴻魯爾大學師從霍福民(Alfred Hoffmann,1911—1997)教授,他于40年代在北平和南京跟隨中國的先生們學習過解詩的方法。胡適也靄于他當時的先生和朋友之列!幾乎在每節課中霍教授都向我們少數的幾個學生講解分析古典(唐)詩的“三步法”(破、轉、結)。霍教授解唐詩的視角使我銘記在心.一直到今天我還在用這些方法。他所擁有的這門藝術似乎在漢學界(在中國也不例外)幾近失傳,而正是在這一藝術的基礎之上,王國維提出了中國抒情詩的兩種意境之說,而劉若愚又在此之上擴展為三種境界的理論。

正是借助于這三種境界的理論,我在書中描述了中國思想的發展,因此我的中國詩歌史並非一篇簡單的論文,而是對中國思想的深度和歷史之探求!我前面提到的其他兩部半著作也可作如是觀!我所寫的每一卷作品都有一根一以貫之的紅線,這點我在每一部的前言中都提到了,在此恕不贅言!

德國漢學界在中國文學史研究方面可謂碩果累累。從1902年以來,德國漢學家一再探討中國古典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其中不少漢學家也將哲學和歷史納入其中。因此,作為作者和主編,我只是這無數漢學家中的一位,絕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想,之後的來者不再會想寫一部整個的中國文學史了,而只是斷代史,以及具有典範作用的有關古代,或中世紀,或近代的文學史。我和我的前輩們在文學史書寫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方法和選擇。我們不是簡單地報道,而是分析,並且提出三個帶W的問題:什麼(was),為什麼(warum)以及怎麼會這樣(wie)?舉例來說,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為什麼它會以現在的形態存在,以及如何在中國文學史內外區分類似的其他對象?

在放棄了福音神學之後,我接受了古典漢學的訓練,也就是說我成為了一位語文學家,盡管我能讀現代漢語,但既不能說,也不能明白是什麼意思。1974年‥月我快30歲的時候,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給我提供了一個到北京語言學院學習現代漢語的機會。在北京的一年里,我認識了魯迅和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價值。一年之後,我于1975年到了日本,在那里更加勤奮地閱讀了大量譯成日文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從而為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今天我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來回首往事:1967年我是從李白開始慢慢接觸中國文學的,1974年通過現代漢語的學習,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意外的深度,這兩個年份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二者都與語言和文學有關,其核心當然是中國了。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命運!

顧彬
2008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