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行,積極救世;隨緣設教,不離正宗。鈍根眾生,弗喻厥旨,輒流消極;開明之世,漸成國家贅疣;長此不思奮勉,恐難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於其問矣。然如何前進,方適於時代性?眼光淺近者,寧得其宜?則佛教之積極發揚,不可不賴智識界優秀分子之興起。
一部大藏,權、實雜陳,各標對機之說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識所不能辨。苟無指針,學人或滯於一偏,或廢於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彌綸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夢方覺。
目錄
上卷
序
佛學起源
第一節 發端
第二節 業感
第三節 實習
第四節 降魔
第五節 成道
第六節 垂教
佛教源流
弁言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佛法要論
弁言
世界篇
三界篇
世法篇
小乘篇
大乘篇
凈土篇
佛教真面目
序
緒言
第一章 教源
第一節 佛身
第二節 教法
第三節 小乘發展期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
第五節 密乘發展期
第二章 傳譯
第一節 幼稚時代
第二節 發達時代
第三節 極盛時代
第四節 復興時代
第三章 研究
第一節 法相宗
第二節 三論宗
第三節 天台宗
第四節 華嚴宗
第五節 余六宗
第四章 修證
第一節 禪宗
第二節 真言宗
第三節 凈土宗
第五章 解題
第一節 四種緣起
第二節 眾生問題
第三節 世界問題
新時代的佛法
……
下卷
序
佛學起源
第一節 發端
第二節 業感
第三節 實習
第四節 降魔
第五節 成道
第六節 垂教
佛教源流
弁言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佛法要論
弁言
世界篇
三界篇
世法篇
小乘篇
大乘篇
凈土篇
佛教真面目
序
緒言
第一章 教源
第一節 佛身
第二節 教法
第三節 小乘發展期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
第五節 密乘發展期
第二章 傳譯
第一節 幼稚時代
第二節 發達時代
第三節 極盛時代
第四節 復興時代
第三章 研究
第一節 法相宗
第二節 三論宗
第三節 天台宗
第四節 華嚴宗
第五節 余六宗
第四章 修證
第一節 禪宗
第二節 真言宗
第三節 凈土宗
第五章 解題
第一節 四種緣起
第二節 眾生問題
第三節 世界問題
新時代的佛法
……
下卷
序
一乘妙旨,寓解於行,以行為主,以解為輔,解行相應。凡得其妙旨密行於身心者,莫不運用自在,且轉利益群眾焉。新時代的佛法,自蘭普放光芒,與日俱進,乃至擴充到無量無邊的虛空,與十方佛土互相輝耀。
「無修證之講解,每落凡情」。此論著乃馮達庵大阿閣黎以真修實證為基礎之心得體會,與六祖惠能大師「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妙旨互相輝應,且更以密法發揚之、深化之。密宗行者,以達般若波羅蜜為正機,進求如來果位,精修三密,即身成佛,是為密宗宗趣。
大阿閣黎馮達庵(1887~1978)名寶瑛,字玉衡。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有奇志。其年既長,雖於世間法有所成就,但覺人生無常,遂生探求真理之志。曾深入探討東西哲學和世間宗教,總覺皆非究竟圓滿。后因拜讀《六祖壇經》,引生了對六祖的敬慕和贊嘆,從而明確並堅定了人生的終極旨歸——長素學佛。
阿閣黎夙根猛利,一經發心學佛,即擯除俗緣,息腦運心,返塵歸根,泯識顯智,明體達用,由凈通禪,復由禪入密。其實修凈土法門,三有成就,著《佛法要論》,綜述佛法大要,廣弘凈土精義。甚得凈±宗碩德印光大師的贊嘆與推崇,並親為作序,倡印流通。阿閣黎參禪亦達豪峰,先后經歷昭靈禪、明心禪、無生禪、見性禪四個階段,參琅逞宗三關,入宗門第一句,會《大日經》 「極無自性心」之妙旨,徹悟心源,得大自在!其《禪關隨筆》評見性禪雲:「首山雲『龍袖拂開全體現,象工行處絕狐蹤』,余於此偈頗有實地相應處,故讀此段經文,覺得句旬若從自心流出。」然阿閣黎雖證禪宗最高境界,卻「志不欲盤桓於是,但急求向上」,以破極微之住地無明,實踐即身成佛之旨,乃從王弘願大阿閣黎進修一乘密法。
阿閣黎自識宿命,嘗謂「唐時已受灌頂,今生學密乃增上緣」,加之通禪后學密,是密宗正機,故其學密成就甚速:1927年在香港受黎乙真法師胎藏界學法灌頂,當下即得月輪觀成就;1929年在廣州受王弘願大阿固黎金剛界灌頂,當下即入菩提心三摩地;1936年受王弘願大阿闊黎傳法灌頂,成為唐密第50代祖師。
阿闔黎即身成佛,通宗通教。一生著述甚多,凡有所論「不離性體」,語語皆自胸襟流出。慈心普覆,感憫世人去佛兮遠,迷昧本心。悲心所及,普應眾機,導倡佛乘,洞明性體。其著《學密須知》一書,誠為學密行人之引路明燈,俾有志實修一乘密法者端正知見、迅契悉地。故有緣親值者,無不獲益;根機猛利者,法效尤著。 (「……昔住持解行精含時,嘗有人入壇訪師,遍尋不獲,唯見壇中現大日如來尊形。旋出還入,尊形不見,只見阿閣黎於壇中趺坐。」——參考《戒定慧之抉擇》,劉銳之著,金剛乘出版社出版。)其圓證果位遍照如來究竟法身,去來自在,於1977年8月即預告門人:「我明年入滅」。當時身體健康,紅光滿面。后果於1978年農歷六月二十日以大印身示寂。入滅前數十分鍾還在床上修法,多人共見。
……
「無修證之講解,每落凡情」。此論著乃馮達庵大阿閣黎以真修實證為基礎之心得體會,與六祖惠能大師「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妙旨互相輝應,且更以密法發揚之、深化之。密宗行者,以達般若波羅蜜為正機,進求如來果位,精修三密,即身成佛,是為密宗宗趣。
大阿閣黎馮達庵(1887~1978)名寶瑛,字玉衡。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有奇志。其年既長,雖於世間法有所成就,但覺人生無常,遂生探求真理之志。曾深入探討東西哲學和世間宗教,總覺皆非究竟圓滿。后因拜讀《六祖壇經》,引生了對六祖的敬慕和贊嘆,從而明確並堅定了人生的終極旨歸——長素學佛。
阿閣黎夙根猛利,一經發心學佛,即擯除俗緣,息腦運心,返塵歸根,泯識顯智,明體達用,由凈通禪,復由禪入密。其實修凈土法門,三有成就,著《佛法要論》,綜述佛法大要,廣弘凈土精義。甚得凈±宗碩德印光大師的贊嘆與推崇,並親為作序,倡印流通。阿閣黎參禪亦達豪峰,先后經歷昭靈禪、明心禪、無生禪、見性禪四個階段,參琅逞宗三關,入宗門第一句,會《大日經》 「極無自性心」之妙旨,徹悟心源,得大自在!其《禪關隨筆》評見性禪雲:「首山雲『龍袖拂開全體現,象工行處絕狐蹤』,余於此偈頗有實地相應處,故讀此段經文,覺得句旬若從自心流出。」然阿閣黎雖證禪宗最高境界,卻「志不欲盤桓於是,但急求向上」,以破極微之住地無明,實踐即身成佛之旨,乃從王弘願大阿閣黎進修一乘密法。
阿閣黎自識宿命,嘗謂「唐時已受灌頂,今生學密乃增上緣」,加之通禪后學密,是密宗正機,故其學密成就甚速:1927年在香港受黎乙真法師胎藏界學法灌頂,當下即得月輪觀成就;1929年在廣州受王弘願大阿固黎金剛界灌頂,當下即入菩提心三摩地;1936年受王弘願大阿闊黎傳法灌頂,成為唐密第50代祖師。
阿闔黎即身成佛,通宗通教。一生著述甚多,凡有所論「不離性體」,語語皆自胸襟流出。慈心普覆,感憫世人去佛兮遠,迷昧本心。悲心所及,普應眾機,導倡佛乘,洞明性體。其著《學密須知》一書,誠為學密行人之引路明燈,俾有志實修一乘密法者端正知見、迅契悉地。故有緣親值者,無不獲益;根機猛利者,法效尤著。 (「……昔住持解行精含時,嘗有人入壇訪師,遍尋不獲,唯見壇中現大日如來尊形。旋出還入,尊形不見,只見阿閣黎於壇中趺坐。」——參考《戒定慧之抉擇》,劉銳之著,金剛乘出版社出版。)其圓證果位遍照如來究竟法身,去來自在,於1977年8月即預告門人:「我明年入滅」。當時身體健康,紅光滿面。后果於1978年農歷六月二十日以大印身示寂。入滅前數十分鍾還在床上修法,多人共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