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

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中期傳播學大發展以來,世界各地的傳播學研究風起雲涌,蔚為壯觀。進入新世紀之後,在新媒介、新媒體、新傳播形式迅猛發展、快速更新的推動之下,傳播學大有發展成為顯學的勢頭。

長期以來,國內傳播學界關注的重點是傳播學的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所謂經驗學派是以實證主義為信條、技術統計為手段、效果研究為焦點、服務體制為導向的美國主流學派。所謂批判學派則以德國法蘭克福的新馬克思主義、法國和英國的文化批評以及歐美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為代表。

沃爾特‧翁(Walter J.On9,1912—2003)。生前任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教授。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第二代核心人物。他以研究中世紀人文學者彼得‧拉米斯《Peter Ramus)和口語文化著稱。他提出了口語文化一書面文化的兩極性概念。首創原生口語文化和次生口語文化的分野。界定了原生口語文化的九大特征。
 

目錄

譯者前言
謝辭
作者自序
第一章 語言的口語屬性
 1.1 語文的頭腦與口語的歷史
 1.2 你說的是“口語文獻”嗎?
第二章 原生口語文化的現代發現
 2.1 古人的口語傳統意識
 2.2 荷馬問題
 2.3 米爾曼‧帕利的發現
 2.4 後繼的和相關的研究
第三章 口語文化的心理動力學問題
 3.1 作為力量和行為的有聲詞匯
 3.2 你知道你能夠記住什麼︰記憶術和套語
 3.3 再論基于口語的思維和表達的特征
 3.4 口頭記憶
 3.5 “言語馬達”的生活方式
 3.6 英雄的“厚重”形象和古怪形象的精神作用
3.7 語音的內在性
3.8 口語文化、社群與神聖情懷
3.9 語詞不是符號
第四章 文字對意識的重構
4.1 獨立話語的新世界
4.2 柏拉圖、文字與電腦
4.3 文字是技術
4.4 什麼是“文字”或“真正的文字”?
4.5 文字有多種,但拼音字母表只有一種
4.6 書面文化的濫觴
4.7 從倚重記憶到倚重文字記錄
 4.8 文本特征的心理動力因素
4.9 文字產生的距離和精確性,書面語方言與詞匯變異
4.10 文字和口語的互動︰修辭與主題
4.11 文字和口語的互動︰承載學術的語言
4.12 口語文化的韌性
第五章 印刷術、空間與封閉空間
 5.1 听覺主導讓位于視覺主導
 5.2 空間與意義
 5.3 印刷術的其他影響
 5.4 印刷文本與封閉空間︰互文性關系
 5.5 後印刷文化︰電子文化
第六章 口頭記憶、故事情節與人物刻畫
 6.1 故事情節的首要地位
 6.2 敘事與口語文化
 6.3 口頭記憶和故事情節
 6.4 情節的封閉空間︰從游記到偵探故事
 6.5 “豐滿”的人物、文字與印刷術
第七章 一些定理
 7.1 書面文化的歷史
 ……
參考文獻
索引
譯者後記
譯者介紹
 

近年來,人們發現原生口語文化(渾然不知文字為何物的文化)里管理知識和口語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深受文字影響的文化迥然有別。這些新發現隱含的意義令人震驚。在文學、哲學和科學里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許多思考和表達的特征.甚至文人墨客口頭話語里的許多特征,其實和人類生存的本源並沒有直接的關系︰這些特征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文字這種技大給︰、類的意識提供了新鮮的資源。有了文字之後,我們就不得不修正我們對人類身份的理解了。

本書旨在探討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的差異。本書或其他書籍的讀者已經對書面文化有所了解,因為他們置身其中。有鑒于此,本書的首要課題是口語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表達。不過,這個課題對我們頗為陌生,有時我們甚至覺得有點怪異。本書的第二個課題是書面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表達,我們將探討這些思想和表達在書面文化里的興起以及它們和口語文化的關系。

本書的研究課題不屬于任何闡釋“學派”。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里是沒有任何“學派”的,這里沒有任何與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恰好對應的“學派”。當然,如果我們意識到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關系,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里諸如此類的“學派”和“運動”就必然會受到影響。一般地說,對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反差和關系的了解,不會產生對理論派別熱情洋溢的忠誠,而是促使我們反思人類境遇的方方面面,這些情況難以在此一一列舉。本書只能夠適度探討其中的一些側面,窮盡無遺的論述需要許多卷帙浩繁的著作。

用共時法研究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頗為有用,所謂共時法就是對同一時期共存的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進行比較。然而,用歷時法即歷史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也是絕對必需的,這種研究方法要對時間上前後相繼的文化進行比較。人類社會起初是憑借口語形成的,過了很長一段時期才出現文字,起初的文字僅見于一些種群之中。智人生存的歷史在3萬-5萬年之間;而最早的文字距今只有6000年。對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歷時研究,以及對人類進化的歷時研究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框架。借助這個參考框架,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質樸的口語文化和後繼的書面文化,而且能夠更好地認識印刷文化和電子文化;印刷文化把書面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電子文化則建立在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的基礎之上。在這樣的歷時研究框架之內,古與今、荷馬與電視就可以互相啟發了。

不過這種互相啟發的局面來之不易。了解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關系及其隱含命題,絕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們不可能立即獲得心理演化或現象學的洞見。這樣的局面需要廣博甚至浩瀚的學識,需要進行殫精竭慮的思考和小心翼翼的表述。其中的問題深奧而復雜9而且觸及我們的偏向。我們這些讀書人深深沉浸在書面文化里,難以想象一個只存在口語交流和思考的世界,我們傾向于把這樣一個口語世界只當作書面文化世界的變異體而已。本書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們的偏向,從而開闢理解這個口語世界的新途徑。

本書的重點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的關系。書面文化始于文字的濫觴,自不待言;稍後涉及印刷術,亦不言自明。所以,本書既講印刷術也談文字。此外,本書還要談一談運用電子手段的文字處理和思維加工,也就是廣播、電視和通訊衛星對語詞和思維的加工。我們對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了解始于電子時代,而不是電子時代之前。電子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反差使我們對歷史上書面文化和口語文化的差異更加敏感。電子時代又是“次生口語文化”(second orality)的時代,電話、廣播、電視產生的文化是次生口語文化,次生口語文化依靠文字和印刷術而生存。

人類社會的變遷從口語文化走向書面文化再走向電子信息處理,這樣的變遷必然要引起社會、經濟、政治、宗教等結構的變化。不過,社會、經濟、政治、宗教的變化僅僅是本書間接關注的問題,因為本書論述的重點是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不同的“心態”。

迄今為止,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的對比研究,幾乎只專注于口語文化和拼音文字的比較,而不是口語文化和其他文字(楔形文字、漢字、日文的假名、瑪雅象形文字等)的比較;再者,這些研究涉及的拼音文字又僅限于西方使用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也會以東方為家,比如印度、東南亞或韓國就使用拼音文字)。本書的探討將遵循現有學術研究的路子,當然,在一些相關的地方,我們也會注意拼音文字之外的其他文字,注意西方之外的其他一些文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