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佳句,歷朝歷代,自然均有人閱讀,也留下不少鑒賞文字;由于種種原因,對佳句的評價與理解,往往出現分歧。如對李賀的“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兩句,王安石認為︰“是兒言不相副也。方黑雲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麈史》)而《一瓢詩話》則認為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王荊公訾之,豈疑其黑雲、甲光不相屬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對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白居易曾譽為“神助之句”,但《夢曉樓隨筆》認為“最為下劣”,並據此說白居易論詩多不可解。兩人分歧竟如此之大!另,對此兩句詩意的解讀,學者們也持議不一。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對這類佳句,拙稿中盡可能列出不同意見,以讓讀者自辨;有時,筆者也不揣冒昧,說說自己的理解。
還有一些佳句,古今學者對之基本已有定評,至少大多數學者已形成共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的深入,今有人對之提出疑問,這些質疑,雖尚未被大家所接受,但似也不無道理。如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孤煙”,向來認為是指烽火台上的狼煙,但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員和甘肅安西學者寧瑞棟經考證,認為是沙漠中的“龍卷風”,一種天氣現象。又如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烏啼”,有人認為是指一座橋,此橋名“烏啼”;“江楓”,其實是指兩座拱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而“愁眠”則是指愁眠山。“月落烏啼”,是說月亮向烏啼橋那個方向落下去了;“江楓漁火對愁眠”,是說漁船停泊在江、楓兩座橋下,正好遙對愁眠山。諸如這類意見,作為“附錄”中的一部分,摘抄在拙稿中,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