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歷來重視教育。家訓,便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訓誡其后輩兒孫的家庭教育讀物。早期出現的這類作品,如三國·蜀諸葛亮的《誡子書》、西晉杜預的《家誡》之類,或者未能流傳,或者篇幅短小、內容簡略,對后世影響不大。至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成《顏氏家訓》一書,分七卷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兼論字畫音訓,並考證典故,品第文藝,內容全面而詳備,立論平實而多切實用。作者寫作此書,雖意在「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但由於書中內容適應了封建社會中儒家知識分子教育其子女的需要,因而得以廣泛流傳,對后世產生了比較普遍而深遠的影響。宋人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評此書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清人王鉞在《讀書叢殘》中也稱贊道:「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可見此書在封建社會一般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此書的內容,涉及范圍頗廣,除《序致》一篇主要談寫作《家訓》的宗旨外,其余十九篇則分別談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大體說來,《教子》篇談如何教育子女;《兄弟》篇談如何處理兄弟關系;《后娶》篇談男子續弦及非親生子女問題;《治家》篇談如何治理家庭;《風操》篇談在避諱、稱謂、喪事等方面所應遵循的種種禮儀規范並評論南北風俗時尚的差異優劣;《慕賢》篇談對待賢才應持的正確態度;《勉學》篇談學習問題;《文章》篇談文章理論;《名實》篇主張崇實而不務虛名;《涉務》篇主張接觸社會實際,辦實事;《省事》篇主張用心專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張少欲知足;《誡兵》篇反對文人參預軍事;《養生》篇談養生之道。以上十五篇內容主要涉及個人在立身、治家、處世等方面所應遵循的儒家倫理道德規范。除此而外,《歸心》篇為佛教張目;《書證》《音辭》兩篇考證古書,涉及文字、音韻、訓詁、校勘方面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