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後視鏡(三)

羊城後視鏡(三)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楊柳/主/編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6052146
  • ISBN13:9787536052147
  • 裝訂:平裝 / 31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在于,呈現自清末到“文革”前的廣州歷史中一批鮮為人知的人和事。突出“以民為本”,相當部分涉及廣州普通民眾的生活︰街頭巷尾的盲妹演唱、廣州早期拍電影的曲折、陶陶居茶樓的爆炸案、四護士集體自殺案、越秀山慶祝會壓死人的事件……這在以往的廣州文史類的書中極其少見,許多史料首次披露。此外,還涉及一批在廣州近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如陳濟棠、胡漢民、孫立人、閻錫山、程天固、南海十三郎、江孔殷,還有老市長朱光、粵劇名角靚榮、粵劇作家徐若呆、盲棋高手潘炮,以及作家巴金、“女皇”江青等等在廣州所發生的故事。記錄廣州城的自來水、電車等從無到有的漫長過程,海珠橋興建成功和爆炸後修復的經過,新一軍墓園被毀滅等等。

楊柳,1963年生于廣州。1985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國漢語言文學系。現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從事新聞行業二十余年,先後在《羊城晚報‧港澳海外版》、《羊城晚報‧新聞周刊》、《羊城晚報‧晚會》等采編部門修煉新聞嗅覺,生命的觸覺競向著另一個方向延伸——走進廣州歷史斑斕的後院,在倒轉的時空里解讀今日。
 

目錄


老城紀事
架設海珠橋
重建通車的海珠橋
教堂初立羊城
1932年,“南天王”爭霸戰
1915,廣州人注視蒼穹
一宗教育的悲劇——弒師案
“沃羅夫斯基”號的神秘之旅
1937廣州
盲公餅盒里炸藥包
閻錫山在廣州的謝幕禮
303號,曾降落天河機場
50年代的“蘇聯熱”
25萬噸的夢
1962年的廣州“大地震”
嶺南棋壇“楊陳爭霸”
粵菜大檢閱
羊城珍檔
天聲地語人人家
公共汽車60年
1933年的縣長大考
白雲機場議捉蔣介石
第一公園誕生記
廣州“民初”開馬路
廣州的童子軍
廣州的衛生警察
惠福路,前人留下的綠蔭
落戶羊城的世界名琴
南粵首度美展趣事多
四牌樓的下落
五羊城的電車夢
一城貧富同飲甘涼
中國首問精神病院
最後的校長李金發
呂彥盲身世之謎
復活記憶
我家的衣食住行
我從事過的行業故事
我家的“海外關系”
眾口齊說老市長
《七十二家房客》因禍得福
市並“斗蟀子”
公公婆婆輩的兒童節
加加林飛天消息傳來
江青在廣州受訪記
日寇在羊城的末日
蘇聯城市規劃專家在廣州
一丈三尺六
憶棋父潘炮
永漢路的牛骨湯
在“番薯當飯食”的年代
著名電影《南海潮》為什麼沒有下集?
榕蔭茶坊
粵語差點成為“官話”
“哀樂”往事
城隍廟審鬼
沙基睇相
頑童改歌
廣州人京城打響“譚家菜”
粵語中的方言俚語
廣府舊時年俗
粒粒脆南乳肉
歲晚謝灶
粵劇舊事錄
我得到的陳濟棠印章
後記︰搶救羊城的記憶
 

出版《羊城後視鏡》(續編)有很大意義。

廣州又叫羊城,這是一座歷史悠長的城市。所謂“羊城後視鏡”也就是對廣州歷史的回望追溯。遠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廣州還是珠江溺谷灣內一個小漁村。“蹁躚天上五仙人,羊駕何年到海濱。晉漢相傳半無有,觀中遺石自輪困”,宋朝方信孺之遺篇,便是廣州遠古時代的見證;到公元前214年,嶺南被秦統一,“小漁村”建成俗稱的“任囂城”(由任囂為“南海尉”);至漢初,南海尉據地自立,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又建“趙佗城ˋ東漢末年,歷經滄桑的“小漁村‥已成為南中國的大都會。直至此時,這座南中國大都會才正式稱為廣州。

這樣算起來,廣州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廣州在每個歷史時期部支生過巨大變化。

如兩晉、南北 朝,廣州已經和東南亞、印度、北非、歐洲有海上往來,東晉時外國高僧曇摩耶素舍來廣州創建“王園寺”(今光孝寺);南朝梁武帝時,禪宗創始人達摩禪師到印度途經廣州,創建西來庵(今華林寺),“西來初地”之地名至今還存留于西關;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世界著名大港,航線到達東南亞、波斯灣,駐扎廣州的外商上萬人。直至如今,光塔路一帶還有當年與外商交易的痕跡,如瑪瑙巷、象牙街等,其時那一帶叫“蕃坊”;到北宋,廣州先後擴建東城、西城,而以西城最繁華最“聚客”。北京路和上下九,不知蘊涵多少看不見的歷史淵源!到清代十三行,西關更有蓬勃發展,屈大均的《竹枝詞》有雲︰“五絲入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那便是最傳神的寫照。


近代廣州,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涌現了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民國時期,廣州發生過無數影響中國大地的大事,孫中山建立民國政府,民國時期寧粵抗爭,在廣州建立短暫的中央政權,中共三大會議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共產黨舉行的可歌可泣的廣州起義,等等;廣州出現過許多在全國第一次出現的事物,比如最早的民族工商業者就出在廣州,當中有許多人後來還到了上海發展,以至今天上海還有大批廣州籍人士的後代,至于飛行員、留學生、電影人眾多先驅,更為大家熟知。

所以,廣州曾是化外之地、蠻夷荒服,中原大文化的覆被,使她迅速走上封建化的歷程;華南地區經濟文化的匯集,使它成為嶺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歷久不衰的對外貿易,使它具有濃重的海洋文化氣息;文化不斷更新,使它由原昔的邊緣文化上升為文化前沿。如果說廣東有對外開放的傳統,應當說它主要的因素來自廣州。西方文化既是侵略的文化,又是先進的文化。西方文化傳到廣州後,廣州人既得風氣之先,早早將它的先進性為我所周,投身世界潮流,同時也要對它的侵略性進行抵制,這決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廣州能成為中國近代文化和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廣州人的生活自然也經歷曲折的變化。廣州的歷史也應當用重彩濃墨給予描述,以激發廣州人民的歷史自豪感,更加有信心建設未來,也使外國、外地的朋友更加了解廣州。書寫廣州的歷史,應把廣州人祖祖輩輩生存狀況的方方面面記錄下來,讓老百姓更深切了解祖輩的狀況,也更具體了解我們這片土地的過去。一個地方的歷史,應當是這個地方文化的支柱。

書寫歷史閱讀歷史,廣州滯後于北京上海。京、滬的《北京記事》與《上海灘》,已經風行20年。而廣州的《文史縱橫》、《廣州文史資料》出版周期長且不普及,弘揚本土歷史的圖書品種也較少。可喜的是,近年來廣州的歷史意識加強了,《嶺南文化叢書》縮編成《嶺南文化知識叢書》,圖文並茂出版了幾十種,使廣大讀者也能接受歷史的基礎教育。《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新聞單位,都開闢了本地歷史專版,這對在群眾中普及本地歷史非常有意義。

30年來,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對歷史的態度采取了更加開放的政策,歷史寫作的自由度加強了。如今編辦歷史欄目,應當還有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視野,從而達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中央領導同志在2007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 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是周來同志親自倡導和培育起來的,希望廣大文史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始終保持文史資料“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做到“廣征博采,精選精編”。運特別強調,搶救是當前文史資料工作中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要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這些話,值得大家記取,更應成為弘揚廣州歷史的工作指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