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影展宗旨,回放單元,競賽單元,學生單元,觀摩單元,現場對話,影像倉庫,影展檔案,影展機構幾部分,其中展出的作品有《彼岸》、《山洞里的村庄》、《阿魯兄弟》、《背簍電影院》等。
本影像展對紀錄影像的倡導,既是回應「讀圖時代」的現實,也試圖尋找個人和社會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
序
要追尋一個影像展的起點,首先得尋找個人和集體視覺經驗的歷程。
我1955年出生,從那時直到1980年代初,可以說是電影一統影像之天下的時代。當時昆明有幾家國營電影院,我們由家長或老師帶領,差不多一年看兩、三次黑白電影,大多數為國產的戰爭片和大躍進片。偶爾看到一兩部外國片,如前蘇聯的《列寧在1918》、英國的《鬼魂西行》,還有不知哪個國家的《十字軍》,印象便很深刻。文革期間電影的樣式極少,可樣板觀影片卻大大普及了電影教育,片中的對白和音樂,當時大多數人都能背下來。
文革后的70年代中、后期,我們開始從電影時代轉向電視時代。最初是某家人有了一部黑白電視機,便在過年過節時拿到院里供所有鄰居圍着看。那時往往要出國回來的人,或有門路的人,才可以到歸國辦公室之類的機構憑票買電視等「大件」,所以家晨有電視是件很榮耀的事。
記得是1985年,父親搞到一張內部票,買了台黑白電視。之后短敵后四、五年間,我們家就從黑白電視進步到彩色電視。1996年,妻子單位發了一台電腦,兩過兩年,我們家又添了DVD。就在同時,周圍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或前或后跑步進入了「電子影像時代」。而同樣的過程,在我調查的德欽藏族農村也正在發生着。1997年我第一次去明永村時,村里的男女老少每晚都聚集在有電視和放像機的活佛家,看到一兩點才離開。到2001年,大部分人家的平頂上就架起了接收電視信號的天鍋。
變化的步伐還在加快。當電視機在明永村普及的時候,我借錢買了一部SonyVX1000(數字攝像機),到周圍幾個村子拍自己的作品。不久,村里的詩人扎西尼瑪說他也想拍錄像,他於是成了我們項目組的成員,拍攝了一第一部紀錄片:《冰川》。
在毫無察覺的轉眼間,我們居住的故土就成了電視機生產的大國,電腦生產的大國,拼貼廣告的大國,制造正版和盜版影像的大國。
去年為國際山地年會的展覽,我到一家制版公司做照片噴繪,見那些技術熟練而溫不經心的年輕專業人員用Photoshop6.0和一大堆四處搜來的照片,幾分鍾就完成一張花哨的廣告,不禁深深被影像制造的便捷所震驚。大海、飛魚、摩天大樓、泳裝美眉、熱帶水果,一切都從遙遠的虛空中匯集而來,供我們留下的唯一一個器官——眼睛所享用。
眼睛經濟,視覺文化,DV時尚,電子游戲,每天涌入視網膜的電子信息,讓身體的其它感官司都快成了瞎子。連戰爭和探險都成了虛擬的影像,我們同真實的交流幾乎被屏幕隔斷。
所以,這個時代確切的命名,應該是「制造影像的時代」。那些被制造出來的以滿足感官刺激為目的的影像,正在改變着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改變着影像被創造出來的初衷之一:記錄真實。
生活越是被憑空制造的視覺符號所充斥,人們越渴望與自然、與地人真實的交流。不管這種真實是關乎外部世界的,關乎內心的,還是從「趴在牆上的蒼蠅」眼里反映出來的,或在紀錄電影作者干預中產生的。因此,紀錄片的存在不僅與影像對於這個時代的價值有關,它畢竟還為人們保留着一條與現實世界溝通的渠道,能夠引導我們回歸我們必須落腳步的土地。
本影像展對紀錄影像的倡導,既是回應「讀圖時代」的現實,也試圖尋找個人和社會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
……
我1955年出生,從那時直到1980年代初,可以說是電影一統影像之天下的時代。當時昆明有幾家國營電影院,我們由家長或老師帶領,差不多一年看兩、三次黑白電影,大多數為國產的戰爭片和大躍進片。偶爾看到一兩部外國片,如前蘇聯的《列寧在1918》、英國的《鬼魂西行》,還有不知哪個國家的《十字軍》,印象便很深刻。文革期間電影的樣式極少,可樣板觀影片卻大大普及了電影教育,片中的對白和音樂,當時大多數人都能背下來。
文革后的70年代中、后期,我們開始從電影時代轉向電視時代。最初是某家人有了一部黑白電視機,便在過年過節時拿到院里供所有鄰居圍着看。那時往往要出國回來的人,或有門路的人,才可以到歸國辦公室之類的機構憑票買電視等「大件」,所以家晨有電視是件很榮耀的事。
記得是1985年,父親搞到一張內部票,買了台黑白電視。之后短敵后四、五年間,我們家就從黑白電視進步到彩色電視。1996年,妻子單位發了一台電腦,兩過兩年,我們家又添了DVD。就在同時,周圍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或前或后跑步進入了「電子影像時代」。而同樣的過程,在我調查的德欽藏族農村也正在發生着。1997年我第一次去明永村時,村里的男女老少每晚都聚集在有電視和放像機的活佛家,看到一兩點才離開。到2001年,大部分人家的平頂上就架起了接收電視信號的天鍋。
變化的步伐還在加快。當電視機在明永村普及的時候,我借錢買了一部SonyVX1000(數字攝像機),到周圍幾個村子拍自己的作品。不久,村里的詩人扎西尼瑪說他也想拍錄像,他於是成了我們項目組的成員,拍攝了一第一部紀錄片:《冰川》。
在毫無察覺的轉眼間,我們居住的故土就成了電視機生產的大國,電腦生產的大國,拼貼廣告的大國,制造正版和盜版影像的大國。
去年為國際山地年會的展覽,我到一家制版公司做照片噴繪,見那些技術熟練而溫不經心的年輕專業人員用Photoshop6.0和一大堆四處搜來的照片,幾分鍾就完成一張花哨的廣告,不禁深深被影像制造的便捷所震驚。大海、飛魚、摩天大樓、泳裝美眉、熱帶水果,一切都從遙遠的虛空中匯集而來,供我們留下的唯一一個器官——眼睛所享用。
眼睛經濟,視覺文化,DV時尚,電子游戲,每天涌入視網膜的電子信息,讓身體的其它感官司都快成了瞎子。連戰爭和探險都成了虛擬的影像,我們同真實的交流幾乎被屏幕隔斷。
所以,這個時代確切的命名,應該是「制造影像的時代」。那些被制造出來的以滿足感官刺激為目的的影像,正在改變着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改變着影像被創造出來的初衷之一:記錄真實。
生活越是被憑空制造的視覺符號所充斥,人們越渴望與自然、與地人真實的交流。不管這種真實是關乎外部世界的,關乎內心的,還是從「趴在牆上的蒼蠅」眼里反映出來的,或在紀錄電影作者干預中產生的。因此,紀錄片的存在不僅與影像對於這個時代的價值有關,它畢竟還為人們保留着一條與現實世界溝通的渠道,能夠引導我們回歸我們必須落腳步的土地。
本影像展對紀錄影像的倡導,既是回應「讀圖時代」的現實,也試圖尋找個人和社會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