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他將改變美國

奧巴馬:他將改變美國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2008年美國大選是美國「黃金般」的過去和「不可捉摸」的未來的較量;不僅會開創美國政治歷史的先河,也是一場兩黨間的世紀大戰。

本書試圖通過解剖2008年的選舉去透視美國政治和社會的變遷,去探測奧巴馬(台譯:歐巴馬)的崛起是一個不會重復的意外還是美國政治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范式的坐標,去琢磨為什麽本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到了選舉時候突然變得如此詭秘多變,去深究這樣的選舉是把美國社會搞亂了,把美國的政治搞成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叢林,還是會讓這個的確不同凡響的國家更加出類拔萃。

劉亞偉,美國帕里米特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創始人。1982年畢業於西安外語學院(現西安外國語大學),後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做英文編輯。1986年赴美留學,先後在夏威夷大學和Emory大學獲得美國歷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編《當代中國農村選舉與治理叢書》和《德賽政治論叢》。
 

目錄

序言什麽樣的美國早晨?
第一章奧巴馬:從哪里來?
芝加哥一次「無聲無息」的演講告訴了我們什麽?
「有朝一日我會是職業籃球隊員!」
不在華爾街掙大錢,要去貧民窟「鬧革命」
從《哈佛法學評論》第一位黑人主編到州參議員
從春田去華盛頓,一路風光

第二章奧巴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發現英國人播下的種子「變質」了
美國「主流」是怎麽被「美國夢」稀釋和溶解的
從瞧不起奧巴馬的拜登和要割掉奧巴馬的「核桃」的傑克遜說起
傑克遜1988年的選舉突破
羅姆尼是條英雄好漢,但他的宗教把他變成了政治侏儒
「我的忠誠不屬於梵蒂岡,而屬於美國憲法和人民」
在玻璃天花板上捅了1800萬個窟窿的女人
奧巴馬在「合眾為一」的國家踩著前人的肩膀摘取勝利的果實

第三章奧巴馬:翻山越嶺去丹佛
春田,從林肯當年走向全國的地方開始
風雪中的開始:衣阿華州
希拉里的眼淚:新罕布什爾州
是未來與過去,而不是黑人與白人:南卡羅來納州
決定性的日子什麽也沒決定:超級星期二
從太平洋到大西洋:連下11城
希拉里絕處逢生:俄亥俄與得克薩斯
賴特事件:誰說我不愛國?
痛苦的人依戀宗教:賓夕法尼亞州
西瓜偎大邊:預選中的「超級代表」
希拉里優雅謝幕,奧巴馬輝煌勝出
誰是那杳無音信的兄弟:副總統的選擇
丹佛托起奧巴馬的星座: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第四章奧巴馬:為什麽是他?
麥凱恩作繭自縛,奧巴馬自食其言
奧巴馬的金礦
電視廣告可以摧毀候選人
電視辯論是候選人的試金石
網絡是候選人的翅膀
「民主」(Democracy)還是「媒主」(Mediacracy)?
媒體的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第五章奧巴馬的美國,奧巴馬的世界
奧巴馬和他的三百謀士
奧巴馬重整美國外交河山的藍圖
全球化是美國經濟繁榮的殺手?
打開中國之門的鑰匙

第六章奧巴馬是「黑色旋風」,麥凱恩是「白色恐怖」
從反對和推翻暴君到選舉自己的「君主」
總統是這樣產生的
選舉人也會背信棄義
華盛頓最厭惡的政黨之爭何以成為美國政治的常青之樹?
2006年共和黨陰溝翻船
「黑色旋風」與「白色恐怖」--美國選舉與種族認同
紅州、藍州、搖擺州
燃燒的戰場

第七章從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到奧巴馬的輝煌
小奧、老麥大比拼
從金的夢想到奧巴馬的現實
奧巴馬能當選嗎?
附錄一2008年美國大選時間表
附錄二主要參選人的籌款與花費
附錄三奧巴馬的重要演講
我不反對所有戰爭
希望就是勇氣,希望就是力量
奧巴馬參選總統聲明
為了更完善的聯邦
奧巴馬黨內初選勝利的演說
我們不能後退:奧巴馬接受提名演說
我的伊拉克計划
附錄四巴拉克·奧巴馬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1980年,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尋求連選連任;共和黨推出的候選人是羅納德·里根,前好萊塢演員、加州的州長。1980年的美國可謂烏煙瘴氣。國內是能源危機和經濟滯漲,國外是蘇聯人侵阿富汗和伊朗的造反派占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美國人民怨聲載道,渴望變革。

借水門事件的東風和高舉變革的大旗人主白宮的卡特在位四年應該說建樹不少:在國內搞機構和預算改革,在國外與中國邦交關系正常化,與莫斯科達成限制核武器協議,並歸還了巴拿馬運河。但是美國選民認為他柔弱,太溫和,太沒有骨氣。里根在與他的一次辯論中提出了「美國的早晨」——生活在早晨的美國人朝氣蓬勃,意氣風發。言下之意,卡特把美國變成了黃昏,變得暮氣沉沉,不敢面對蘇聯和伊朗的挑戰)

里根問選民:「你們的生活比四年前更好了嗎?」

選民的答復是一個斬釘截鐵的「絕對沒有。」56歲的卡特被轟出了白宮,69歲的里根從西海岸來到東海岸,號召美國人民回歸沒有種族矛盾、沒有文化沖突的年代,擁抱美國傳統的價值理念,吃飯,種地,自力更生,嫉惡如l丿L。

用《時代周刊》專欄作家喬·克雷恩的話說,里根給人的印象是他把共和黨從華爾街領走,領著它走上了美國小鎮的小街(Main Street)。反共、減稅、小政府、強國防是里根的政策基石。瑪麗蓮·伯格在2004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說,里根似乎具各羅斯福的樂觀向上、艾森豪威爾的小城信仰和肯尼迪的朝氣蓬勃。他驅散了卡特時期美國的萎靡不振,讓美國重新恢復了信心,里根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受美國人民歡迎的總統之一。

2004年里根去世時,當時紐約州的州長喬治·帕塔基說,「那個常常提醒我們美國永遠是早晨的偉人的太陽落山了。里根總統在我們心中永遠是一個剛正不阿、立場鮮明的人,他的希望常在、樂觀向上和機會永駐的性格總讓美國人與人為善。」

但是,問題是共和黨並沒有能走出華爾街,而小街在美國100年前就已不復存在,種族之間的糾葛和不平等在美國還沒有建國時就深深滲入了它的血脈。雖然里根和老布什最後宣布擊敗克里姆林宮的「混蛋」並摧毀了蘇聯這個「邪惡的帝國」,但是共和黨的顏色也越變越白,越來越陷人原教旨基督教的教義里不可自拔。

麥凱恩和佩林的「美國小城」

老布什和小布什在1988年、2000年和2004年的選舉中同樣用「美國的早晨」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兩位均來自得克薩斯州,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頭腦簡單,立場鮮明,明辨是非,是華盛頓的局外人(雖然老布什的整個政治生涯都是在華盛頓度過的),而邁克爾·杜卡基斯、艾爾·戈爾和約翰·克里都來自東海岸(雖然戈爾是田納西人,因為其父是聯邦參議員,他從小到大都是在華盛頓度過的),都畢業於常青藤大學,都有學究氣,都太冷漠,都沒有幽默感並高高在上,都缺乏可以跟普通選民溝通、體會他們的艱難困苦的本事(克林頓是民主黨唯一可以感覺到普通美國人痛苦的總統候選人,也是第一位試圖把民主黨從左派拉向中間的候選人,因此得以在1992年和1996年兩次擊敗共和黨候選人),因此都敗下陣來。

進人2008年,美國的國際地位可能從來沒有像目前這樣脆弱,美國的國內經濟也可能處於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最經不起風吹浪打、最可能進入危機的境地,美國人民對現任政府的不滿也可能是最高漲的時候(民調顯示,80%的美國人對目前國家的走向和發展表示不滿)。因此,無論哪一個民主黨人成為總統候選人,擊敗共和覺的對手都應該是唾手可得的事。從預選開始到8月底,美國的民調也基本反映了選民支持變革、渴望換人的心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