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中國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禪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資源,它結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剎里的老和尚才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一種智慧的人生哲學,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禪是一種人生態度,禪是一種科學精神,禪是一種思維方式,禪是東方人智慧的結晶;禪是一杯茶,禪是一首詩,禪是一幅畫,禪是一本書……
禪像一盞明燈,能點亮心靈,開啟人生的智慧;禪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對世界,邁出踏實的腳步,走向充實圓滿的幸福人生。本書收錄了禪偈百則,供世人悟道。
洪修平,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研究學者,獲國務院「改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二百部)副主編,並兼任國際儒聯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的研究,在海內外出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佛教文化歷程》等學術著作二十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四十多篇。
目錄
總序:禪是智慧
第一章 傳法偈
1 吾本來茲土
2 本來緣有地
3 華種雖因地
4 華種有生性
5 有情來下種
6 心地含諸種
7 心地含諸種
8 心地隨時說
9 沿流不止問如何
10 學者恆沙無一悟
11 不是嶺頭攜得事
12 船子當年返故鄉
13 夢幻空花
第二章 示法偈
14 身是菩提樹
15 菩提本無樹
16 從來共住不知名
17 吾心似秋月
18 無來無去本湛然
19 摧殘枯木倚寒林
20 三間茅屋從來住
21 百尺竿頭不動人
22 趙州南,石橋北
23 空門不肯出
24 塵勞迥脫事非常
25 千尺絲綸直下垂
26 我有一布袋
27 手捏青苗種福田
28 學道先須且學貧
29 擁毳對芳叢
30 孤猿叫落中岩月
31 色見聲求也不妨
32 春雨與春雲
33 一年春盡一年春
34 桶底脫時大地闊
35 幾年鏖戰歷沙場
第三章 開悟偈
36 切忌隨他覓
37 一擊忘所知
38 三十年來尋劍客
39 清風樓上赴官齋
40 也大差,也大差
41 光明寂照遍河沙
42 處處逢歸路
43 我有神珠一顆
44 山前一片閑田地
45 金鴨香消錦綉幃
46 刀刀林鳥啼
47 終日看天不舉頭
48 實際從來不受塵
49 只是舊時行履處
50 沔水江心喚一聲
51 東坡居士太饒舌
52 春天月夜一聲蛙
53 諸法從本來
54 盡日尋春不見春
55 崇天門外鼓騰騰
第四章 頌古
56 江國春風吹不起
57 犀牛扇子用多時
58 對揚深愛老俱胝
59 一口吸盡西江水
60 拂拂山香滿路飛
61 團團秋月印天心
62 一拳拳倒黃鶴樓
63 韶光三月景和融
64 煙籠檻外差差綠
65 花落花開百鳥悲
66 廓然無聖不須征
67 雪覆喬林同一色
68 涼風落木楚山秋
69 多謝尊前窈窕娘
70 隱隱煙村聞犬吠
71 垂垂楊柳暗溪頭
72 一葉扁舟泛渺茫
73 鶴立松梢月
74 春有百花秋有月
75 誓掃匈奴不顧身
第五章 宗綱偈
三種生頌
76 想生頌
77 相生頌
78 流注生頌
三照語頌
79 本來照
80 寂照
81 常照
四料簡頌
82 奪人不奪境
83 奪境不奪人
84 人境俱奪
85 人境俱不奪
86 總頌
黃龍三關頌
87 生緣頌
88 佛手頌
89 驢腳頌
90 總頌
偏正五位頌
91 正中偏
92 偏中正
93 正中來
94 兼中至
95 兼中到
雲門三句頌
96 函蓋乾坤
97 截斷眾流
98 隨波逐流
99 華嚴六相義頌
100 通玄峰頂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傳法偈
1 吾本來茲土
2 本來緣有地
3 華種雖因地
4 華種有生性
5 有情來下種
6 心地含諸種
7 心地含諸種
8 心地隨時說
9 沿流不止問如何
10 學者恆沙無一悟
11 不是嶺頭攜得事
12 船子當年返故鄉
13 夢幻空花
第二章 示法偈
14 身是菩提樹
15 菩提本無樹
16 從來共住不知名
17 吾心似秋月
18 無來無去本湛然
19 摧殘枯木倚寒林
20 三間茅屋從來住
21 百尺竿頭不動人
22 趙州南,石橋北
23 空門不肯出
24 塵勞迥脫事非常
25 千尺絲綸直下垂
26 我有一布袋
27 手捏青苗種福田
28 學道先須且學貧
29 擁毳對芳叢
30 孤猿叫落中岩月
31 色見聲求也不妨
32 春雨與春雲
33 一年春盡一年春
34 桶底脫時大地闊
35 幾年鏖戰歷沙場
第三章 開悟偈
36 切忌隨他覓
37 一擊忘所知
38 三十年來尋劍客
39 清風樓上赴官齋
40 也大差,也大差
41 光明寂照遍河沙
42 處處逢歸路
43 我有神珠一顆
44 山前一片閑田地
45 金鴨香消錦綉幃
46 刀刀林鳥啼
47 終日看天不舉頭
48 實際從來不受塵
49 只是舊時行履處
50 沔水江心喚一聲
51 東坡居士太饒舌
52 春天月夜一聲蛙
53 諸法從本來
54 盡日尋春不見春
55 崇天門外鼓騰騰
第四章 頌古
56 江國春風吹不起
57 犀牛扇子用多時
58 對揚深愛老俱胝
59 一口吸盡西江水
60 拂拂山香滿路飛
61 團團秋月印天心
62 一拳拳倒黃鶴樓
63 韶光三月景和融
64 煙籠檻外差差綠
65 花落花開百鳥悲
66 廓然無聖不須征
67 雪覆喬林同一色
68 涼風落木楚山秋
69 多謝尊前窈窕娘
70 隱隱煙村聞犬吠
71 垂垂楊柳暗溪頭
72 一葉扁舟泛渺茫
73 鶴立松梢月
74 春有百花秋有月
75 誓掃匈奴不顧身
第五章 宗綱偈
三種生頌
76 想生頌
77 相生頌
78 流注生頌
三照語頌
79 本來照
80 寂照
81 常照
四料簡頌
82 奪人不奪境
83 奪境不奪人
84 人境俱奪
85 人境俱不奪
86 總頌
黃龍三關頌
87 生緣頌
88 佛手頌
89 驢腳頌
90 總頌
偏正五位頌
91 正中偏
92 偏中正
93 正中來
94 兼中至
95 兼中到
雲門三句頌
96 函蓋乾坤
97 截斷眾流
98 隨波逐流
99 華嚴六相義頌
100 通玄峰頂
主要參考文獻
序
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詩《書焦山綸長老壁》,是他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被流貶黃州,詔移汝州,途經今鎮江焦山,造訪一位禪師的題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法師非無語,不知所答故。君看頭與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一日或人問,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一夜無着處。展轉遂達晨,意欲盡鑷去。
此言雖鄙淺,故自有深趣。持此問法師,法師一笑許。
這是一篇典型的所謂「明禪」作品,大意是說他向禪師綸長老請問佛法,對方卻沉默不語,他不得已用一個譬喻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說有一個人平時對自己超長的胡須並不在意,可是一旦當他對這胡須有了「自覺」,就不知所措,夜不成眠了。詩的結尾說,他的這番話得到了對方的印可。這首詩講的本是禪「無言無說」、「不可說」的道理,但幽默的譬喻卻包含另一層「深趣」。用禪的語言說,就是要人心無所住(執著),能夠「放下」;用世俗的話說,就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他身陷冤獄、各遭凌辱之后,從中可以看出他因應人生患難態度上瀟灑、超脫的一面。當時他正當壯年,四十幾歲,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間,又屢經波折,年事日高,親人亡歿,更曾遠貶到嶺南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州。對他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他絕不是那種消極頹唐、灰心滅志的人,這有他一大批不朽的文字為證。當他面對人生困境,能夠(起碼是努力做到)無憂無懼,無怨無悔,表現得毀譽不經於心(當然內心不會沒有煩惱怨抑),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種涵養,這種境界,或者說這種人生智慧,也是成就他一生文學、藝術以至政治、思想業績的重要因素。這種智慧得自持之以恆的學養,包括中國傳統的儒學和老、庄,而十分重要的還有佛教的禪。蘇軾乃是古人中好禪、習禪深有所得,並做出積極發揮的一位。
禪是宗教,禪是思想,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也是智慧。
「禪」是梵文「禪那」(Dhy Ena)的音譯,漢語以意譯為「思維修」,或音意合譯作「禪定」,等等,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采用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創建佛教加以吸收,發展出一整套正審思慮、調御身心的法門,作為修習佛法的主要內容和體悟佛法的基本手段。中國輸人佛教,也接受了禪的一系列新穎觀念和新鮮修持方法。古代中國那些佛教大德和好佛的知識精英們更賦予外來佛教的禪以豐富的思想內容,包括本土傳統的儒家、道家與道教的某些內容(主要是關於心性方面的);進而又加以發揮,把基本是作為修行法門的禪發展為相當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形成了以「見性」、「頓悟」為綱領的中國宗派佛教里的禪宗。禪宗創立起宗派在唐初,衰敗在兩宋之際。就是說,它興盛了五百年左右。在中國佛教諸宗派里,這又是一個徹底「本土化」的宗派,是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消化外來佛教的禪觀、禪法再加以發揮、創造的成果。由於它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濃厚的文化色彩,特別受到廣大知識階層的歡迎,並長時期在佛教諸宗里居於主導地位,對於唐、宋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影響也就特別巨大和深遠。
……
法師住焦山,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法師非無語,不知所答故。君看頭與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一日或人問,每睡安所措。
歸來被上下,一夜無着處。展轉遂達晨,意欲盡鑷去。
此言雖鄙淺,故自有深趣。持此問法師,法師一笑許。
這是一篇典型的所謂「明禪」作品,大意是說他向禪師綸長老請問佛法,對方卻沉默不語,他不得已用一個譬喻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說有一個人平時對自己超長的胡須並不在意,可是一旦當他對這胡須有了「自覺」,就不知所措,夜不成眠了。詩的結尾說,他的這番話得到了對方的印可。這首詩講的本是禪「無言無說」、「不可說」的道理,但幽默的譬喻卻包含另一層「深趣」。用禪的語言說,就是要人心無所住(執著),能夠「放下」;用世俗的話說,就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他身陷冤獄、各遭凌辱之后,從中可以看出他因應人生患難態度上瀟灑、超脫的一面。當時他正當壯年,四十幾歲,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間,又屢經波折,年事日高,親人亡歿,更曾遠貶到嶺南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州。對他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他絕不是那種消極頹唐、灰心滅志的人,這有他一大批不朽的文字為證。當他面對人生困境,能夠(起碼是努力做到)無憂無懼,無怨無悔,表現得毀譽不經於心(當然內心不會沒有煩惱怨抑),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種涵養,這種境界,或者說這種人生智慧,也是成就他一生文學、藝術以至政治、思想業績的重要因素。這種智慧得自持之以恆的學養,包括中國傳統的儒學和老、庄,而十分重要的還有佛教的禪。蘇軾乃是古人中好禪、習禪深有所得,並做出積極發揮的一位。
禪是宗教,禪是思想,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也是智慧。
「禪」是梵文「禪那」(Dhy Ena)的音譯,漢語以意譯為「思維修」,或音意合譯作「禪定」,等等,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采用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創建佛教加以吸收,發展出一整套正審思慮、調御身心的法門,作為修習佛法的主要內容和體悟佛法的基本手段。中國輸人佛教,也接受了禪的一系列新穎觀念和新鮮修持方法。古代中國那些佛教大德和好佛的知識精英們更賦予外來佛教的禪以豐富的思想內容,包括本土傳統的儒家、道家與道教的某些內容(主要是關於心性方面的);進而又加以發揮,把基本是作為修行法門的禪發展為相當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形成了以「見性」、「頓悟」為綱領的中國宗派佛教里的禪宗。禪宗創立起宗派在唐初,衰敗在兩宋之際。就是說,它興盛了五百年左右。在中國佛教諸宗派里,這又是一個徹底「本土化」的宗派,是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消化外來佛教的禪觀、禪法再加以發揮、創造的成果。由於它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濃厚的文化色彩,特別受到廣大知識階層的歡迎,並長時期在佛教諸宗里居於主導地位,對於唐、宋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影響也就特別巨大和深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