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師心靈系列叢書,把你點燃——與當代藝術大師對話,圖文珍藏版。滄桑的閱歷鑄造出厚重的文化,真、美、美,宛如一條絲帶將你們串聯著熠熠閃爍人生的光華。
該套叢書聚集中外文學、音樂和繪畫等領域里成就顯赫的大師級人物,選取他們的經典作品作為切入點,對他們的傳奇經歷和學術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評判。我們每本書選取適當的敘事對象,選取大師們的生活片斷作為主要內容,文字清新活潑,敘事朴實簡練,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勵志性相統一,寓教於樂,以真正實現我們所追尋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學術、泛美術」的創作目的。
本書是《走進大師心靈系列叢書》叢書中的《把你點燃:與當代藝術大師對話(圖文珍藏版)》。
目錄
我喜歡的書(序)
總序
作家
第一章 棲居鄉村,追尋生活的陌生化
與作家韓省功對話
第二章 一個知識分子的旅行與寫作
與作家張承志對話
第三章 莫言的兩個下午
與作家莫言對話
第四章 用文學解讀舊制度的瓦解
與作家阿來對話
第五章 走過先鋒之後
與作家余華對話
第六章 寫作:從一個詞到一部小說
與作家葉兆言對話
第七章 讓人疼痛的抒寫
與作家閻連科對話
第八章 再塑晚清士人形象
與作家唐浩明對話
第九章 湘軍風流
與作家唐浩明、王躍文、何頓、何立偉、彭見明、閻真及評論家龍長吟對話
音樂家
第十章 指揮席上的譚盾
第十一章 我一直在奔跑
與指揮家譚盾對話
畫家
第十二章 無愁河上的浪盪漢子
與畫家黃永玉對話
第十三章 光與形創造的東方意境
朱畫有朱德群對話
第十四章 溪山積彩輝映東西
與畫家蕭瀚對話
第十五章 是鬼亦是仙
與畫家宋雨桂對話
後記
總序
作家
第一章 棲居鄉村,追尋生活的陌生化
與作家韓省功對話
第二章 一個知識分子的旅行與寫作
與作家張承志對話
第三章 莫言的兩個下午
與作家莫言對話
第四章 用文學解讀舊制度的瓦解
與作家阿來對話
第五章 走過先鋒之後
與作家余華對話
第六章 寫作:從一個詞到一部小說
與作家葉兆言對話
第七章 讓人疼痛的抒寫
與作家閻連科對話
第八章 再塑晚清士人形象
與作家唐浩明對話
第九章 湘軍風流
與作家唐浩明、王躍文、何頓、何立偉、彭見明、閻真及評論家龍長吟對話
音樂家
第十章 指揮席上的譚盾
第十一章 我一直在奔跑
與指揮家譚盾對話
畫家
第十二章 無愁河上的浪盪漢子
與畫家黃永玉對話
第十三章 光與形創造的東方意境
朱畫有朱德群對話
第十四章 溪山積彩輝映東西
與畫家蕭瀚對話
第十五章 是鬼亦是仙
與畫家宋雨桂對話
後記
序
第一,我喜歡這本書。
第二,為什麽喜歡?因為我欣賞這本書的這種寫法。
第三,雖然,我對這本書里畫家、音樂家有些隔膜,但在他筆下出現的一些作家,應該說,我是都有一點或淺或深的了解。因為這其中,有的是朋友,有的不怎麽熟悉,或見過兩面,或素昧平生,可他們的作品,我是曾經拜讀過的,就是所謂的文字之交了。因此,再次與作者一起審視這些了解的文壇中人,便多了一份相距甚近的親切感情。
熊育群的這種寫法,我欣賞。他對這些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到的文學主張,很多的看法和想法,我也是很贊同的。昕以,這本書我感興趣,我想很多讀者也會感興趣。
最初,當書中的一些篇章,在報紙上陸陸續續披露的時候,我就覺得它應該是一本書,一本值得保存的讀物。我與熊育群通過電話,知道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談得很契合。無論如何,報紙的副刊,版面有限,往往不能全文刊出,必須割愛若干章節。這對作者、讀者而言,都是遺憾之事。現在,很好,出版家識貨,讀者也支持,於是結集出版。看來,與我抱同樣心情,希望一窺全貌者,大有人在。
我認為,熊育群,作為一個記者,對於文學、對於藝術昕發出來的這些聲音,值得傾聽。因為他既具有非職業評論家的自在之氣,無拘束,很放松;也表現出非圈子中人的生猛之氣,少顧忌,多率直。這和我們看慣了四平八穩的、理論權威的官式文章;面面俱到,合乎規范的評論文字,是不大相同的,有一種中新鮮感。也和我們見得太多的,那些捧場的,炒作的,哄抬物價的,有償服務的,好話連篇的,高帽子亂戴的,純屬於商業運作的當代文學評論,絕無共同之處,更多的是一種真實感。
這真,這新,只有熊育群這樣站在圈子外,關注圈子里的記者,無掛無礙,無欲無求,才能做得到。其實,我與這位年輕朋友相識甚晚,但一見如故。記不得是他背了一個背包,到歐洲轉了一趟回來,路過北京,還是他作為副刊編輯,專程跑到北京來組稿。總之,他那孔武有力的外部形象,和他文字中精細耕耘的內心狀態,對人的分寸周到,禮貌謙遜,和寫文章時的慷慨陳詞,直言無諱,使我想起前人將宋代的蘇軾和柳永,也就是對宋詞豪放與婉約兩大派別的譬喻。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十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宋·俞文豹《吹劍錄》)
我認為,精神上豐富多彩,作為作家寫作上多面出擊的熊育群,以記者的敏銳,以關注文學的熱情,寫出這本書來,也是自在料中之事。細節的觀察,和大處的把握,形象的文字,充沛的感情,便是這本書的特色。我也稍稍了解,這其中,有些被訪者,是很內斂的,是不大容易使其剖露心胸的。然而,都經不住熊育群的長於采訪的功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挺佩眼他的本事。
其實,記者兼職文學,作家兼職記者,是太常見的事情。我記得愛倫堡說過,戰爭一打響以後,司令部就該需要作家上前線,作戰地采訪了。這就是說,每一個行當,有其長,必有其短,甚至,其強項有可能正是其弱項。記者以其職業本能,迅速抓住報道的重點,新聞性,時效性,是當記者的特長。但是,鏡頭感,形象感,卻是作家最擅長的表現手段。昕以,作家來寫記者要寫的事件,記者來寫作家關注的題材,往,主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熊育群的這本書,具有現場真實報道的生動性,這就是他當記者的拿手好戲了。在一問一笞之中被訪者告白的可信性,就是第三人稱的評論文章所做不到的了。何況,夾敘夾議的議述,表現出他對文學的精到見解,單刀直入的剖析,其鋒芒,其勇氣,我想這就是年輕人所特有的沖勁了。
因為這種深度的文學采訪,不是常見,所以,我也向熊育群表示過,希望他繼續這樣一個課題,接著寫作下去,視野再開闊些,范圍再廣泛些,討論再深入些,褒貶再放開些。這其中,名人自然是不可或缺,這也是大多數讀者想知道的。但同時,若是看准了,吃透了,把一些正在處於上升趨勢的新面孔推介出來,置於文學舞台的腳光前面,那將是「善莫大焉」的好事了。
第二,為什麽喜歡?因為我欣賞這本書的這種寫法。
第三,雖然,我對這本書里畫家、音樂家有些隔膜,但在他筆下出現的一些作家,應該說,我是都有一點或淺或深的了解。因為這其中,有的是朋友,有的不怎麽熟悉,或見過兩面,或素昧平生,可他們的作品,我是曾經拜讀過的,就是所謂的文字之交了。因此,再次與作者一起審視這些了解的文壇中人,便多了一份相距甚近的親切感情。
熊育群的這種寫法,我欣賞。他對這些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到的文學主張,很多的看法和想法,我也是很贊同的。昕以,這本書我感興趣,我想很多讀者也會感興趣。
最初,當書中的一些篇章,在報紙上陸陸續續披露的時候,我就覺得它應該是一本書,一本值得保存的讀物。我與熊育群通過電話,知道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談得很契合。無論如何,報紙的副刊,版面有限,往往不能全文刊出,必須割愛若干章節。這對作者、讀者而言,都是遺憾之事。現在,很好,出版家識貨,讀者也支持,於是結集出版。看來,與我抱同樣心情,希望一窺全貌者,大有人在。
我認為,熊育群,作為一個記者,對於文學、對於藝術昕發出來的這些聲音,值得傾聽。因為他既具有非職業評論家的自在之氣,無拘束,很放松;也表現出非圈子中人的生猛之氣,少顧忌,多率直。這和我們看慣了四平八穩的、理論權威的官式文章;面面俱到,合乎規范的評論文字,是不大相同的,有一種中新鮮感。也和我們見得太多的,那些捧場的,炒作的,哄抬物價的,有償服務的,好話連篇的,高帽子亂戴的,純屬於商業運作的當代文學評論,絕無共同之處,更多的是一種真實感。
這真,這新,只有熊育群這樣站在圈子外,關注圈子里的記者,無掛無礙,無欲無求,才能做得到。其實,我與這位年輕朋友相識甚晚,但一見如故。記不得是他背了一個背包,到歐洲轉了一趟回來,路過北京,還是他作為副刊編輯,專程跑到北京來組稿。總之,他那孔武有力的外部形象,和他文字中精細耕耘的內心狀態,對人的分寸周到,禮貌謙遜,和寫文章時的慷慨陳詞,直言無諱,使我想起前人將宋代的蘇軾和柳永,也就是對宋詞豪放與婉約兩大派別的譬喻。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十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宋·俞文豹《吹劍錄》)
我認為,精神上豐富多彩,作為作家寫作上多面出擊的熊育群,以記者的敏銳,以關注文學的熱情,寫出這本書來,也是自在料中之事。細節的觀察,和大處的把握,形象的文字,充沛的感情,便是這本書的特色。我也稍稍了解,這其中,有些被訪者,是很內斂的,是不大容易使其剖露心胸的。然而,都經不住熊育群的長於采訪的功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挺佩眼他的本事。
其實,記者兼職文學,作家兼職記者,是太常見的事情。我記得愛倫堡說過,戰爭一打響以後,司令部就該需要作家上前線,作戰地采訪了。這就是說,每一個行當,有其長,必有其短,甚至,其強項有可能正是其弱項。記者以其職業本能,迅速抓住報道的重點,新聞性,時效性,是當記者的特長。但是,鏡頭感,形象感,卻是作家最擅長的表現手段。昕以,作家來寫記者要寫的事件,記者來寫作家關注的題材,往,主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熊育群的這本書,具有現場真實報道的生動性,這就是他當記者的拿手好戲了。在一問一笞之中被訪者告白的可信性,就是第三人稱的評論文章所做不到的了。何況,夾敘夾議的議述,表現出他對文學的精到見解,單刀直入的剖析,其鋒芒,其勇氣,我想這就是年輕人所特有的沖勁了。
因為這種深度的文學采訪,不是常見,所以,我也向熊育群表示過,希望他繼續這樣一個課題,接著寫作下去,視野再開闊些,范圍再廣泛些,討論再深入些,褒貶再放開些。這其中,名人自然是不可或缺,這也是大多數讀者想知道的。但同時,若是看准了,吃透了,把一些正在處於上升趨勢的新面孔推介出來,置於文學舞台的腳光前面,那將是「善莫大焉」的好事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