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

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
定價:198
NT $ 172
 

內容簡介

這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它對留日時代“初期魯迅”的闡釋和對《狂人日記》的解讀,作為。“伊藤魯迅”的本體論,具有著一個出色的學術模型所具有的優點。其對“竹內魯迅”框架的繼承與突破,其把魯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問題提起,其對魯迅與尼采關系的微宏兼備的闡釋,對《狂人日記》的處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道人之所未道,體現著學術的繼承性、獨創性、開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來,“魯迅研究”非但不是一個過去的課題,而更是一個具有現實性和未來性的課題。

作者所用“終末論”,非預告世界末日的流行語,而是指哲學意義上的“終末論意義的個的自覺”。“所謂終末,並不是預想當中這個世界走向最後的事件,而是這個世界本身,在根柢上就是終末的。”“終末論”實際是要“確保乃至詼復歷史,以作為主體的‘個’去愛和決斷的場所”,因此“終末論是希望之學”。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東京。1944年到中國,進旅順工科大學預科,1947年回國,1953年考入東京教育大學東洋文學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禮,1957年起先後在東京教育大學和東京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碩士課程,1963年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以後,歷任廣島大學等校講師.副教授、教授,學校法人和平學院院長、理事長。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魯迅與終末論》(龍溪書舍,1975年),《創造社研究》(亞細亞出版社,1979年)、《魯迅與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委員,譯者。
 

目錄

代序——“戰後民主主義”與大學改革
第一部 初期魯迅中的歐洲——關于作為“精神”的人與文明的整體性
第一章 研究筆記——初期魯迅中的歐洲
前言
第一節 關于初期魯迅的“個人主義”
一、“人”的發現——“主義”的相對化
二、整體性崩潰的感覺——迷信可存
三、何謂“文明”?——新的人的觀念的發現
第二節 關于清末思想界“奴隸”一詞
一、魯迅所使用的“奴隸”一詞
二、清末思想界的“奴隸”一詞
第三節 作為“自由精神”的人
一、作為“主觀內面之精神”的人
二、作為自我=意志的人
三、反抗的人和作為精神的、不斷尋求發展的人
四、作為“自由精神”的人
五、中國“文化革命”的原點
第四節 小結——異質的“語言”
一、語言的整體性
二、異質性的提示——最初的文學運動
三、“預言者的文學”——語言的外在性
第二章 魯迅對尼采思想的接受——關于魯迅與尼采思想的“結構性”類似
前言——魯迅身上所見尼采之影響
一、關于初期魯迅的“個人主義”和“唯心論”
二、關于接受和擺脫超人思想
三、進化論與尼采
第一節 反體系的思考與“生成”的立場
一、不是有體系的思想家
二、反體系的思考
三、“精神和個性”主張的無構造性與“生成”的立場
第二節 “清醒的現實主義”與對傳統的激烈否定
一、關于“清醒的現實主義”
二、激烈徹底地否定傳統
三、否定的邏輯與憎惡的痛烈
第三節 本源的宗教性
一、關于某種宗教性
二、宗教破壞者同時是探求者
三、“上帝之死”——被現世化了的終末論
第四節 志在文明的整體性恢復
一、對“斑斕之社會”的抗議
二、語言的整體性把握
結束語——暫時性結論
一、對歐洲異質性的認識
二、通過對異質語言的把握而整體性地把握了歐洲近代精神
三、對歐洲近代人的觀念的接受
四、從魯迅到毛澤東之路
第二部 魯迅的進化論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
前言
一、關于“終末論”的流行
二、關于進化論的移、入中國
第一章 魯迅留學日本時期的進化論
第一節 對異質的精神原理感到驚異
第二節 “倒過來”的進化論
第三節 從斯賓塞到赫胥黎
第四節 尼采“進化論的倫理觀”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狂人日記》——“狂人”的治愈記錄
第一節 月光與發瘋——發端
第二節 吃人社會——由留學時期的“進化論”所構築的世界心像
第三節 狂人改革的努力及其挫折——作為“預言”的文學
第四節 救救孩子……——關于魯迅的“回心”
第五節 現實主義的成立——從“預言文學”走向“贖罪文學”
第三部 顯現于魯迅論中的“政治與文學”——圍繞“幻燈事件”的解釋
前言
第一章 竹內《魯迅》與戰後民主主義
第一節 關于竹內好的《魯迅》
第二節 圍繞竹內好的“近代主義”批判
第二章 政治與文學
第一節 尾崎秀樹《與魯迅的對話》
第二節 丸山升對《與魯迅的對話》的“異議”
第三節 丸山升《魯迅——其文學與革命》
第三章 文學與科學
第一節 對丸山《魯迅》的批評
第二節 竹內芳郎《魯迅——其文學與革命》
後記
附錄 四篇
魯迅思想的獨特性與基督教——圍繞著接受近代文化
一、前言
1.兩個問題
2.魯迅與基督教
3.作為文化的近代
二、圍繞《復仇(其二)》的耶穌形象
1.“人之子”耶穌
2.惡魔與超人——“預言者”的譜系
三、魯迅思想的基督教性格
1.追求近代的“人”
2.希臘式與希伯來式
3.關于作為近代根柢的“自由”
4.拒絕拯救的教義
四、結論
1.魯迅生平的兩個階段
2.從“個的思想”到“個的自覺”
3.“罪的意識”和“恥的(羞恥)意識”
4.“終末論式的個的自覺”
魯迅中的“生命”與“鬼”——魯迅的生命觀與終末論
一、戰後日本的自我反省與魯迅
1.戰後日本的“反省思想”
2.“民族的反省•懺悔的文學”
二、“生命”的相位
1.作為“生命”的人
2.亞洲近代的初衷
三、大正時代的生命主義與魯迅
1.中澤臨川與魯迅
2.關于大正時代的生命主義
3.“人得要生存”
4.民族的危機感與生命主義
5.不允許“生命”存在的統治結構
四、“鬼”和“迷信”
1.作為“鬼”的祥林嫂
2.作為深暗地層的民眾
3.“偽士與迷信”的構圖
4.“人”“鬼”之逆轉
五、結束語︰幽鬼與生命——魯迅的終末論
再論“魯迅與終末論”——“竹內魯迅”與日本一九三0年代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前言
1.兩個動機
2.“全共斗提起的問題”
二、“贖罪文學”——竹內好《魯迅》
1.宗教性的罪的意識
2.“罪的意識”是比喻
3.“文學的自覺”
4.關于“要對什麼人”
三、“個的自覺”與“終末論”——熊野義孝的《終末論與歷史哲學》
1.從“科學強勢”到“文學強勢”
2.“竹內魯迅”與“文藝復興期”的思想
3.終末論與個的自覺
(一)“終末論”
(二)“自覺”
(三)“個體”與“全體(群體)”的關系
(四)生與死
四、由魯迅論所看到的戰後思想史——戰後民主主義缺少終末論
1.魯迅研究的思想史
(一)小田岳夫《魯迅傳》
(二)竹內好《魯迅》
(三)丸山升《魯迅——其文學與革命》
(四)木山英雄《關于(野草)形成的邏輯及其方法——魯迅的詩與“哲學”的時代》
(五)丸尾常喜《魯迅——人與鬼的糾葛》
戰後中日思想交流史中的《狂人日記》——從“學習中國”到“探求共通的課題”
前言
一、戰後日本人的自我批判與“悔恨共同體”
二、戰爭責任論的分裂與不徹底——作為戰後日本思想史分歧點的中國
1.對中國和亞洲的“侵略之罪”
2.戰爭責任論的分裂與不徹底
三、竹內好的民族主義——“近代主義”批判與“自力更生”路線
1.作為綜合的民族主義
2.政治與文學
3.“近代主義”批判
4.抵抗︰尋求恢復完整的人
四、“轉向型”與“回心型”——比較近代化論的立場
1.批判優等生文化
2.來自中國方面的反論
五、“贖罪文學”——來自中國知識分子方面的接近
1.魯迅的“文學的自覺”
2.“贖罪文學”
解說‧譯後記
 

在此我獲得了一次機會,得以從這數年間應約而作發表在各處的文章里選出數篇來集為一冊。這些文章,都蕪雜得很,稱怍論文都太缺少實證性,但若叫做“雜文”,它們又都過于迂闊,缺乏戰斗性,都是些難見魯迅的東西。魯迅年輕時曾慨嘆“今之中國,其正一擾攘世哉”,“此其增悲,蓋視寂漠且愈甚矣”。在今天這個輕而易舉就會文星高照,出版物多如洪水的時代,乘潮流而把這些東西出版為一本書,豈不正是要在“一擾攘世”里再加上一點“擾攘”嗎?為此我不能不感到內疚和慚愧。

正因如此,在如是狀況中,既然發出了哪怕是很微弱的一聲,而且又壓根不指望這一聲里會有什麼見識和創造性可以劃破這擾攘和寂寞,那麼至少對這個時代明確地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即讓自己的話語具有相應于自己的意義,這樣的行為,不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是會被容許的最低限度的條件吧。——不過老實說,談到這些令我羞于示人的膚淺文章是否意味著要在汗牛充棟的魯迅論中再增加一冊,我的回答是,它們充其量不過是我以一個大學教師的身份去對應一九六八、六九年以來的所謂“大學斗爭”的副產品。我把這場斗爭理解為“大學改革運動”——我有時會想起“蓬頭垢面”和“廢寢忘食”這些詞來,它們代表著那時的生活,那數年問的慷慨激昂和喜怒哀樂,偶爾會令我自嘲,而在旁人看來恐怕也有些滑稽的罷。

* * *

我的開始關注中國近代文學,其出發點,正如下面(第一部前言)也將談到的一樣,在于以一九四五年的戰敗為契機來反省日本近代,並在此基礎上來比較日本的近代和中國的近代(這是受了竹內好的《現代中國論》的影響)。我自以為這一觀點貫穿在收進本書的幾篇文章里。不過,我當初研究的是郁達夫,說到魯迅,我的態度一貫是“模稜兩可”,雖自學生時代起也加入了“魯迅研究會”,卻從來不曾從正面把他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對我來說,魯迅這個題目似乎太大,坦率地說,我有點不敢去踫。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