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化論思潮的影響下,本書作者馮特力圖從心理學角度考察人類文化的進化過程,描述民族心理的發展簡史,揭示民族心理的發展規律。為此,作者以心理發展水平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划分為四個階段:原始時代、圖騰時代、英雄和諸神時代以及人性發展時代。並以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資料為材料,以心理學原理為工具,對人類文化各要素的發展歷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充分的闡述,特別是對民族宗教的起源、發展、本質以及宗教和其他文化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做出了獨特的分析和回答。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52—1920)生於德國的巴登地區,卒於德國萊比錫。曾任海德堡大學生理學講師、蘇黎世大學哲學教授,從1875年直至1920年離開人世,一直被萊比錫大學聘為哲學教授。馮特學識淵博,著述豐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醫學、哲學、邏輯學、倫理學、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宗教、神話、藝術、法律、社會、文化、歷史等諸多領域。馮特是科學心理學創始人,其心理學體系由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兩大部分組成,他把自己的前半生獻給了前者,把生命中的後二十年獻給了後者。其民族心理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民族心理學》、《民族心理學諸問題》和《民族宗教心理學綱要》這三部著作中。
目錄
序
馮特的宗教心理學思想研究(代中文版譯者序)
英文版序
德文版自序
導言
第一章 原始人
一、發現原始人
二、原始文化的外在表現
三、婚姻和家庭的起源
四、原始社會
五、語言的起源
六、原始人的思維
七、對巫術和魔鬼的最早信仰
八、藝術的起源
九、原始人的智力和道德特點
第二章 圖騰時代
一、圖騰崇拜的一般特征
二、圖騰文化的不同階段
三、圖騰部落組織
四、異族通婚約起源
五、契約婚姻
六、圖騰制度下異族通婚的原因
七、一夫多妻制的形式
八、圖騰信仰的發展形式
九、圖騰觀念的起源
十、禁忌法則
十一、圖騰時代的靈魂觀念
十二、物神的起源
十三、動物祖先和人類祖先
十四、圖騰崇拜
十五、圖騰時代的藝術
第三章 英雄和諸神的時代
一、英雄時代的一般特征
┅┅
第四章 人性的發展
後記
馮特的宗教心理學思想研究(代中文版譯者序)
英文版序
德文版自序
導言
第一章 原始人
一、發現原始人
二、原始文化的外在表現
三、婚姻和家庭的起源
四、原始社會
五、語言的起源
六、原始人的思維
七、對巫術和魔鬼的最早信仰
八、藝術的起源
九、原始人的智力和道德特點
第二章 圖騰時代
一、圖騰崇拜的一般特征
二、圖騰文化的不同階段
三、圖騰部落組織
四、異族通婚約起源
五、契約婚姻
六、圖騰制度下異族通婚的原因
七、一夫多妻制的形式
八、圖騰信仰的發展形式
九、圖騰觀念的起源
十、禁忌法則
十一、圖騰時代的靈魂觀念
十二、物神的起源
十三、動物祖先和人類祖先
十四、圖騰崇拜
十五、圖騰時代的藝術
第三章 英雄和諸神的時代
一、英雄時代的一般特征
┅┅
第四章 人性的發展
後記
序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這個名字,在中國學術界並不陌生。心理學家們公認他是用科學實驗玎方法來研究心理現象的開創者,被尊為「實驗心理學之父」。但如果有人間:他在宗教學領域內究竟有什麽貢獻?一般人(甚至是宗教學者)大概就會有些茫茫然,說不出個一二三了。應該說,這反映了中國宗教學者在宗教心理學方面的落後。事實是,馮特不僅是「實驗心理學之父」,也是「宗教心理學之父」。「宗教心理學」這個學術名稱並不是馮特的發明,第一次使用這個名稱的是一個美國人埃德溫·迪勒爾·斯塔伯克(1866
- 1947)「宗教心理學」作為近代宗教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中期的興旺發達之地也在美國,但美國卻不是這門學科的發源地,而是從馮特那里學習和引進而來。第一個到馮特的心理學實驗室學習和研究的美國人是格蘭維爾·斯坦利·霍爾(1844-
1924),是他把馮特的宗教心理學引進到了美國。霍爾指導的博士詹姆斯·H·柳巴,以及威廉·詹姆士、斯塔伯克等人則把宗教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推向前進,使之成為頗有影響的宗教學分支學科。在我們弄清了宗教心理學的發展淵源之後,把馮特尊為「宗教心理學之父」,應該不算過譽之詞吧!
馮特在宗教心理學方面的獨特貢獻是他在其生命的最後20年(1900 - 1920)從對個體心理的實驗研究轉到對人類群體的集體意識和社會經驗的研究,並寫出了數達十卷之多的巨著《民族心理學》。為了便於使讀者和學者從這部卷帙眾多的巨著中掌握其基本思想,馮特又以概要的形式寫了《民族心理學綱要》(1912年)一書。陸麗青博士這次翻譯出版的就是這部著作。
馮特的民族群體心理學獨具特色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類社會建構的各種文化形式(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看成是社會群體的心理活動的產物及其發展的表現,並認為這些心理產物只能在社會群體的集體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而所謂社會群體,在馮特看來,就是原始時代的民族或部落、英雄時代的民族或國家,也就是他所理解的「民族」。他認為,在民族群體建構的各種文化形式中,宗教信仰居於特殊的地位,對其他各種文化有著特殊的影響。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綱要》的主旨,就是研究民族群體的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據及其發生發展的軌跡,並通過對民族宗教心理與其他文化心理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和闡述,力圖揭示人類群體(民族)心理活動的發展規律。據此,我們可以說,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的基本性質和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關於民族宗教的心理學研究。譯者陸麗青博士把《民族心理學綱要》改名為《民族宗教心理學綱要》,更能表現本書的主旨,是恰當合理的。
馮特關於以宗教心理為中心的民族心理學研究,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他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如:在宗教起源問題上,原始人最早的宗教崇拜對象和宗教觀念起源於人類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情緒,由此產生了肉體靈魂觀念,從失去靈魂的屍體產生了魔鬼崇拜和相應的巫術活動;在人類宗教的發展問題上,他提出了魔鬼和巫術崇拜時期、圖騰崇拜時期、諸神崇拜時期、世界宗教時期的宗教發展四階段說;在宗教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文化產品分析法」;在宗教的社會性質問題上,他認為宗教和其他文化現象一樣,本質上都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產物,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宗教發展的規律體現了民族心理和智慧的一般規律┅┅這一系列觀點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宗教學早期開創者繆勒、泰勒、蒂勒、斯賓塞、弗雷澤等人比起來,既有受其影響的雷同之處,也有屬於自己的獨創之見。百家爭鳴,相映生輝。馮特更以對民族宗教的心理學研究,豐富了近代宗教學的內容,推動了它的新發展。
┅┅
馮特在宗教心理學方面的獨特貢獻是他在其生命的最後20年(1900 - 1920)從對個體心理的實驗研究轉到對人類群體的集體意識和社會經驗的研究,並寫出了數達十卷之多的巨著《民族心理學》。為了便於使讀者和學者從這部卷帙眾多的巨著中掌握其基本思想,馮特又以概要的形式寫了《民族心理學綱要》(1912年)一書。陸麗青博士這次翻譯出版的就是這部著作。
馮特的民族群體心理學獨具特色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類社會建構的各種文化形式(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看成是社會群體的心理活動的產物及其發展的表現,並認為這些心理產物只能在社會群體的集體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而所謂社會群體,在馮特看來,就是原始時代的民族或部落、英雄時代的民族或國家,也就是他所理解的「民族」。他認為,在民族群體建構的各種文化形式中,宗教信仰居於特殊的地位,對其他各種文化有著特殊的影響。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綱要》的主旨,就是研究民族群體的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據及其發生發展的軌跡,並通過對民族宗教心理與其他文化心理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和闡述,力圖揭示人類群體(民族)心理活動的發展規律。據此,我們可以說,馮特的民族心理學的基本性質和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關於民族宗教的心理學研究。譯者陸麗青博士把《民族心理學綱要》改名為《民族宗教心理學綱要》,更能表現本書的主旨,是恰當合理的。
馮特關於以宗教心理為中心的民族心理學研究,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他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如:在宗教起源問題上,原始人最早的宗教崇拜對象和宗教觀念起源於人類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情緒,由此產生了肉體靈魂觀念,從失去靈魂的屍體產生了魔鬼崇拜和相應的巫術活動;在人類宗教的發展問題上,他提出了魔鬼和巫術崇拜時期、圖騰崇拜時期、諸神崇拜時期、世界宗教時期的宗教發展四階段說;在宗教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文化產品分析法」;在宗教的社會性質問題上,他認為宗教和其他文化現象一樣,本質上都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產物,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宗教發展的規律體現了民族心理和智慧的一般規律┅┅這一系列觀點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宗教學早期開創者繆勒、泰勒、蒂勒、斯賓塞、弗雷澤等人比起來,既有受其影響的雷同之處,也有屬於自己的獨創之見。百家爭鳴,相映生輝。馮特更以對民族宗教的心理學研究,豐富了近代宗教學的內容,推動了它的新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