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

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
定價:141
NT $ 123
  • 作者:吳信如
  • 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30210
  • ISBN13:9787802530218
  • 裝訂:340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船山先生學識極為淵博,不但精於儒釋道及經學史學,而且對天文、歷法、地理、數學均有研究,堪稱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譚嗣同稱他為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的唯一人。

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三家,這三家經過長期論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沒有不受這三家文化影響的,這在王船山身上,反映得尤為明顯,他是三家文化融合過程中極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秉承儒家正統,既學習佛道,又排斥佛道,其研習佛道之深,與其抨擊佛道之厲,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彰顯了其為學能入能出,出入自在,唯我所用的大家風范。

本書主要介紹王船山的佛學思想(其道學思想將另文刊出),重點是其法相唯識學專著《相宗絡索》》該書在唯識學上標新立異,有「唯識秘密法」之說。讀者通過本書不但可以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掌握法相唯識學的基本脈絡和修持重點。

參加、協助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徐蓀銘、岳小丁。
 

目錄

唯識法幢 斯書為鑒(代序)
上篇
論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一章 關於中國文化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點
第二節 文化的結構與層次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本質與分期
第二章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第一節 傳入期的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二節 成長期的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三節 成熟期的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四節 產果期的佛教與中國文化
中篇
船山與佛家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一處處女地 埋跡耐尋蹤
第二節 六經開生面 別路常問津
第三節 入壘襲其輜 推故致其新
第二章 船山與佛家
第一節 追溯源流話傳承
第二節 絡索相宗開生面
第三節 方外之交研禪理
第四節 談禪說詩興味濃
附錄
王船山小傳
下篇
相宗絡索通釋
第一章 本書之版本及著作之緣由
第二章 相宗之判教與研究綱領
第三章 《相宗絡索》通釋
相宗絡索
九緣
四緣
十二支[自注一曰十二因緣]
三境
三量
三性
見分三性
五位唯識
二障
我法二障各二
四分
五受
三界九地
三有身
二類生死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緣生圖
八識心王流轉圖
六識五種
八識十證
八識三藏
八識所熏四義
七識能熏四義
邪見五種
迷悟二門
八識轉四智次第
四加行
資糧三位
十地
八識轉成四智
附錄
《相宗絡索》內容提要
略談《相宗絡索》創作的根源
《相宗絡索》初探
析阿賴耶識
析末那識
析真如
《愚鼓詞》注釋余論
 

《相宗絡索》一書,乃船山先生讀相宗經論之筆記。全書29條,約1.9萬字,對相宗唯識理論基本觀點、方法,析之頗精,出之甚顯,要言不煩,脈絡分明,可與《成唯識論》、《八識規矩》互相印證,亦唯識綱要之作也。但言如來藏、阿賴耶識,兼采《楞嚴》、《起信》之說,與唯識原旨不盡相符。其言九識,獨宗《深密》,有類《攝論》,加行次第,偏重色基,又取《俱舍》。特提「相宗顯標漸教,密示頓宗」,直以禪法講唯識,乃先生別具只眼之獨見,非金剛道上過來人,不足以言此。其言「七識命根,一刀斬斷」,直似臨濟宗風,獅吼棒喝,砍殺無前,何等斬金截鐵,勇猛精進!五位唯識,須經三大阿僧祗劫行證,先生反唱,只一剎那頃,融三世十方於一定轉,直透台宗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之秘奧,約難於易,融易入密,又何其偉也!其斥「此土玄門」,「今世天主教之類」及古今種種外道之邪見,純為佛教正統立場。至於用能所說認識,用熏習說成性,主器而以氣貫之,皆深有得於唯識者也。

世上無形無質而又非即無者,最顯著者有三:一氣、二理、三心。三者之實,有日心法,有日色法,有日非色非心法,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乃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一大公案。唯識宗以「無表色」詮之,船山吸其精髓,用以批判程朱陸王道理心性之學,自是高人一着。

唯識之學,乃印度佛教瑜伽學派正統哲學,玄奘承傳於印度,弘揚於中土,中唐盛極一時,窺基數傳之后,即告衰微。武宗毀佛,中土相宗經籍,大都散失。有明中葉,研究《八識規矩》成風,注釋不少,然無正典依據,創見者渺。先生生於明末亂世,缺書籍之流傳,寡師友之交往,能在哲理上特重唯識法幢,不啻在中國哲學史上放一大異彩也。

先生深入唯識,並不愜意唯識,先有信仰而后並其信仰者揚棄之。故其著作中,對佛家「寂滅輪回」、「唯識唯心」、「能所消人」、「見相空有」等說,屢予批判,鞭辟入里,自出心裁,甚至深惡痛絕,駁斥無余。如批寂滅日:「浮屠謂真空常寂之圓成實性,止一光明藏,而地水火風根塵等,皆由妄現,知見妄立。執為實相。」「生滅者,釋氏之陋說也。倘如散盡無余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雲:「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則此太虛之內,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於滅而不匱邪?」如言無其器則無其道日:「釋氏瞀於此,而日道在寂,寂亦器之寂也。淫詞炙(車果),而不能離乎器,然且標離器之名以自神,將誰欺乎?」其辟以己之利害為天地之得喪日:「釋氏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置之不見不聞,而即謂之無。天地本無起滅,而以私意起滅之,愚矣哉!」又雲:「萬化之屈伸,無屈不伸,無伸不屈。耳目心知之微明,驚其所自生,以為漚合,疑其屈而歸於無,則謂凡有者,畢竟歸空,而天地亦本無實有之理氣,但從見病而成眚。其雲『同一雨而天仙見為寶,羅剎見為刀』,乃盜賊惡月明,行人惡雨濘之偷心爾。是蔽其用於耳目口體之私情,以己之利害為天地之得喪,因欲一空而銷隕之,遂謂『一真法界,本無一物』,則溺其志以求合,而君父可滅,形體可毀,皆其所不恤已。」其論能必副其所日:「乃釋氏以有為幻,以無為實,『唯心唯識』之說,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於是詭其詞日:『空我執而無能,空法執而無所。』然而以心合道,其有能有所也,則又固然而不容昧。是故其說又不足以立。則抑能其所,所其能,消所以入能,而謂能為所,以立其說,說斯立矣。故釋氏凡三變,而以能為所之說成。」「惟吾心之能起為天下之所起,惟吾心之能止為天下之所止,即以是凝之為區宇,而守之為依據,三界惟心而心即界,萬法唯識而識即法。嗚呼!孰謂儒者而有此哉!」類此批判,多不勝舉。其中不少批判,如上所列,乃直搗唯識理論。對照《相宗絡索》本著,不只大相徑庭,冰炭不容,而且全部推翻,重新來過。比若兩位船山先生打架,大有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之慨,則又何說?是則先生之根本思想,乃繼儒家張子之絕學而排斥佛老者也。故每自表日:「孰為儒者而有此哉!」其宗唯識,本亦不純,揚而破之,舍而變之,亦可謂一刀斬斷,不執法執,入而能出者也。先生治學求理之真精神,於此可見。其難能可貴者,正在此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