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教法中,“自顯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是“自顯現”才可以“自解脫”。 “六中有”法門,正是“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深法”,強調“自解脫”,所以非把“自顯現”的概念說清楚不可,否則,于生與死的禪法便無可供抉擇之處。
“六中有”法門,正是憑借著“自顯現”這個抉擇見來觀修的道法。所以,並不是將識境除滅,然後待智境顯露,而是通過觀修生起決定,現證識境為智境的自顯現,由是于識境中自解脫。
所以,我們絕不是設法將心中的污垢挖出來加以清除,亦不是進入一種出神的無意識狀態來令了別不起。可是,這兩種教法,卻恰恰是目前流行的“大圓滿”教法。學人追隨著它,可能覺得情緒穩定,甚至有救贖的感覺,只可惜,這卻正是為輪回建立因素。
目錄
我們的心要落妝
讓心自在于生死
在一座中經歷輪回生死
“三自解脫”和“如來藏”
認識“自顯現”
——佛家修行的關鍵
生前死後的“六中有”
鴿子歸巢。現證“本住”
——說“處生中有”之一
把禪法帶人生活
——說“處生中有”之二
念念分明修“勝觀”
——說“處生中有”之三
幻人離幻境
——說“夢幻中有”之一
夢中知夢與轉變夢境
——說“夢幻中有”之二
“四大光明”的理趣
——說“夢幻中有”之三
“三虛空”與“四大解脫”
——說“禪定中有”
臨終的解脫與往生
——說“臨終中有”之一
死相‧臨終‧死光明
——說“臨終中有”之二
“往生”的修習與實踐
——說“臨終中有”之三
怖畏與離怖畏
——說“法性中有”之一
生起四種“現分”
——說“法性中有”之二
意生身與習氣身
——說“受生中有”之一
六種遮胎門
——說“受生中有”之二
三個禪的境界
——完結篇
作者簡介
讓心自在于生死
在一座中經歷輪回生死
“三自解脫”和“如來藏”
認識“自顯現”
——佛家修行的關鍵
生前死後的“六中有”
鴿子歸巢。現證“本住”
——說“處生中有”之一
把禪法帶人生活
——說“處生中有”之二
念念分明修“勝觀”
——說“處生中有”之三
幻人離幻境
——說“夢幻中有”之一
夢中知夢與轉變夢境
——說“夢幻中有”之二
“四大光明”的理趣
——說“夢幻中有”之三
“三虛空”與“四大解脫”
——說“禪定中有”
臨終的解脫與往生
——說“臨終中有”之一
死相‧臨終‧死光明
——說“臨終中有”之二
“往生”的修習與實踐
——說“臨終中有”之三
怖畏與離怖畏
——說“法性中有”之一
生起四種“現分”
——說“法性中有”之二
意生身與習氣身
——說“受生中有”之一
六種遮胎門
——說“受生中有”之二
三個禪的境界
——完結篇
作者簡介
序
本書的寫成實屬偶然。公元二千年,戴天兄來圖麟都,跟我談起熱極一時的“大圓滿”,我隨口說了一些關于對寧瑪派法門的正解與誤解,同時表示,“大圓滿”成為傳法的賣點,實際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反而有可能成為這法門的損害。
戴天兄是位詩人,有點感性,當時他正主編一份月刊,听了我的說法,便立即約我撰寫一些文章,談一談“大圓滿”。
文章發表以後,戴天兄興致勃勃,約我寫一系列連續性的稿。其時正掀起“生死熱”,我便想到,可以將十四世紀初事業洲尊者的“六中有”法門,從生與死兩個層面來表達,于是便用《生與死的禪法》這個標題,寫成目前呈獻給讀者的這一輯文字。
這是一輯通俗的文字,我相信,即使是從來未接觸過佛學的人,看起來都不會覺得困難。為了既能通俗,又能介紹出頗為艱深的法義,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些譬喻,不過“凡譬喻都是跛足的”,所以譬喻絕對不宜引申,一引申,便容易引出不相干的旁義。
藏地佛學界有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有人問上師:“什麼是白色?”上師答:“這有如天鵝的顏色。”那人說:“哦,那麼白色就是有羽毛的了。”上師搖頭,說道:“雪的顏色也是白色。”那人立即說:“那麼,白色是凍的了。”上師又搖搖頭,說道:“白色.即是海螺的顏色。”那人沉思了一剎那,若有所悟地說:“我明白了,白色是生長在海灘,有羽毛而且凍手的東西。那是住在海邊的魚鷹!”于是,黑色的魚鷹便成為一種名叫“白色”的生物了。
因此,我在用譬喻的時候,其實很小心,老是怕譬喻會引申出不相干的旁義。現在特別說明這點,也正是怕批評這本書的人,用旁義來質疑書中的說法。
在這教法中,“自顯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是“自顯現”才可以“自解脫”。“六中有”法門的標題,正是《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深法》,強調“自解脫”,所以非把“自顯現”的概念說清楚不可,否則,于生與死的禪法便無可供抉擇之處。
其實所謂“自顯現”,也即是《入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藏識”。關于這點,可以一說。
如來藏,是佛內自證境界,這個境界,可以說是佛的法身,更不容易引人誤會的說法,是將它等同佛內自證的智境。
然而,佛的智境無可說,亦不可見,因為我們不可能用識境的語言、文字、概念來形容,亦不可能用凡夫的識來見佛證智的境界。不過,雖不可說、不可見,是即謂“不可思議”,可是這智境卻其實與我們同在,因為佛的內自證智境已自顯現為我們的藏識——一個與人生死與共,呈現生生世世輪回狀態的根本識。
這個根本識,在《入楞伽經》譯為藏識,唐玄奘法師則譯之為“阿賴耶識”。它有一個別名,叫做“阿陀那”(adana)。施設這個別名,為的是要說明根本識有一個作用,它即是支持人身體與根官不壞的生命力。
……
戴天兄是位詩人,有點感性,當時他正主編一份月刊,听了我的說法,便立即約我撰寫一些文章,談一談“大圓滿”。
文章發表以後,戴天兄興致勃勃,約我寫一系列連續性的稿。其時正掀起“生死熱”,我便想到,可以將十四世紀初事業洲尊者的“六中有”法門,從生與死兩個層面來表達,于是便用《生與死的禪法》這個標題,寫成目前呈獻給讀者的這一輯文字。
這是一輯通俗的文字,我相信,即使是從來未接觸過佛學的人,看起來都不會覺得困難。為了既能通俗,又能介紹出頗為艱深的法義,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些譬喻,不過“凡譬喻都是跛足的”,所以譬喻絕對不宜引申,一引申,便容易引出不相干的旁義。
藏地佛學界有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有人問上師:“什麼是白色?”上師答:“這有如天鵝的顏色。”那人說:“哦,那麼白色就是有羽毛的了。”上師搖頭,說道:“雪的顏色也是白色。”那人立即說:“那麼,白色是凍的了。”上師又搖搖頭,說道:“白色.即是海螺的顏色。”那人沉思了一剎那,若有所悟地說:“我明白了,白色是生長在海灘,有羽毛而且凍手的東西。那是住在海邊的魚鷹!”于是,黑色的魚鷹便成為一種名叫“白色”的生物了。
因此,我在用譬喻的時候,其實很小心,老是怕譬喻會引申出不相干的旁義。現在特別說明這點,也正是怕批評這本書的人,用旁義來質疑書中的說法。
在這教法中,“自顯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是“自顯現”才可以“自解脫”。“六中有”法門的標題,正是《寂靜忿怒密意自解脫深法》,強調“自解脫”,所以非把“自顯現”的概念說清楚不可,否則,于生與死的禪法便無可供抉擇之處。
其實所謂“自顯現”,也即是《入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藏識”。關于這點,可以一說。
如來藏,是佛內自證境界,這個境界,可以說是佛的法身,更不容易引人誤會的說法,是將它等同佛內自證的智境。
然而,佛的智境無可說,亦不可見,因為我們不可能用識境的語言、文字、概念來形容,亦不可能用凡夫的識來見佛證智的境界。不過,雖不可說、不可見,是即謂“不可思議”,可是這智境卻其實與我們同在,因為佛的內自證智境已自顯現為我們的藏識——一個與人生死與共,呈現生生世世輪回狀態的根本識。
這個根本識,在《入楞伽經》譯為藏識,唐玄奘法師則譯之為“阿賴耶識”。它有一個別名,叫做“阿陀那”(adana)。施設這個別名,為的是要說明根本識有一個作用,它即是支持人身體與根官不壞的生命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