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書中具體收錄了:《唐德宗貞元末皇位之爭考辨》、《略論大理寺在唐代司法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唐宋城市公共空間的變遷》、《唐代河朔藩鎮武職僚佐的遷轉流動——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等文章。
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7年11月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這次會議是由唐史學會和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因為包括出版本論文集在內的全部會議經費由上海師大中國古代史學科點調度籌集,所以學會要求我來主持論文集的出版工作。
參加本次會議的論文有近百篇之多,學會為了保證論文集的質量,指定了一些專家對全部論文進行了嚴格認真的閱看,提出了選用建議。通過如此的程序,就保證了本論文集的學術水平,但這並不等於說參加這次會議的優秀論文都包括在本論文集里了。由於一些論文在參加會議之前已經被其他刊物預定發表了,還有一些論稿因為趕不上本論文集出版的預定時間而不得不有所割舍。這對本論文集的編輯來說頗感遺憾,但也反映了這次會議在學術上的盛況。
目錄
序言
唐德宗貞元末皇位之爭考辨
從皇帝遺詔來看唐代的中央和地方
明抄本宋《天聖令·雜令》校錄與復原為《唐令》中的幾個問題
唐人的律法觀——以太學生為例
略論大理寺在唐代司法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唐代鍾紹京五通告身的初步研究
成都:唐宋城市公共空間的變遷
再論長城區域在唐史研究中的位置
公元7-8世紀「河曲」地域的民族分布與農牧演替
唐代河朔藩鎮武職僚佐的遷轉流動
——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
「河朔故事」再認識:社會流動視野下的考察
——以中晚唐五代初期為中心
唐後期多元思想融通對傳奇小說創作的影響
論隋唐道教統一的宗教神學理論基礎
唐玄宗《禁斷妖訛等敕》研究
怪異、書寫與闡釋:唐宋士人對安史之亂的「預見」
新羅人在中國南方地區的活動
——以中國地方志記載為中心
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研究
《大隨求陀羅尼咒經》的流行與圖像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關系發展
唐大明宮玉晨觀考
從「剖冰求鯉」到「卧冰魚躍」
——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個案
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後記
唐德宗貞元末皇位之爭考辨
從皇帝遺詔來看唐代的中央和地方
明抄本宋《天聖令·雜令》校錄與復原為《唐令》中的幾個問題
唐人的律法觀——以太學生為例
略論大理寺在唐代司法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唐代鍾紹京五通告身的初步研究
成都:唐宋城市公共空間的變遷
再論長城區域在唐史研究中的位置
公元7-8世紀「河曲」地域的民族分布與農牧演替
唐代河朔藩鎮武職僚佐的遷轉流動
——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
「河朔故事」再認識:社會流動視野下的考察
——以中晚唐五代初期為中心
唐後期多元思想融通對傳奇小說創作的影響
論隋唐道教統一的宗教神學理論基礎
唐玄宗《禁斷妖訛等敕》研究
怪異、書寫與闡釋:唐宋士人對安史之亂的「預見」
新羅人在中國南方地區的活動
——以中國地方志記載為中心
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研究
《大隨求陀羅尼咒經》的流行與圖像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關系發展
唐大明宮玉晨觀考
從「剖冰求鯉」到「卧冰魚躍」
——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個案
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後記
序
歲在丁亥,時序三秋,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假座上海師大舉行。上海是當代中國最繁榮的國際性大都市,曾經在中國近代社會和學術文化的轉型中,發揮過領袖群倫的重要作用。中國唐史學會成立27年來第一次在上海召開年會,端賴耀中兄及上海師大執事諸君之努力,從摹划組織,到操辦會務,出版文集,辛苦劬勞,與會同道,無不心存感激焉!
中國唐史學會成立於1980年,是唐長孺、王仲犖、史念海等老一輩學者發起創建的。此前的9次學會年會中,出版了6本論文集。本次年會以「唐代罔家與地域社會」為主題,收到論文有一百多篇,選題集中而又不拘泥於此,反映了學會的年會通常特有的集中而不失多樣性的風格。
近代意義上的唐代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以來,研究隊伍的發展尤其迅速。上個世紀80年代初學會成立之時,全國會員不過百人,能培養唐史研究生的單位亦屈指可數,如今會員人數增長數倍,僅每年畢業、進入唐史研究隊伍的新科碩士、博士亦當不下百名。今日之唐史園地,解放前培養的學者們大都退休,現今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學者幾乎都生長於新中國建立之後。假如以十年左右為一個學術年代,從唐、王、史以及我的老師楊志玖等五四以前出生的學者算起為第一代,傳承到文革看前三屆研究生和77、78級本科生,應該算是第四代了。文革十年浩劫,使這些1947年以後至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成為前後同學,他們之間的年紀相差10歲左右。1980年以後上大學、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學者,應該算第五代了。如今,第四代學者已經是大學教學的主要力量,第五代學者正成為沖鋒陷陣的中堅。與往年的唐史年會論文集相比,這次收入的論文作者中,已經完全不見前三代學者的蹤影,而60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年學者則占了相當大的部分,甚至還有一些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通過了嚴格的匿名評審而獲准入選。「一葉知秋」,本次唐史年會論文集作者的變化,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唐史研究隊伍的新陳代謝。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學者的快速成長,無疑預示著中國唐史研究美好的未來。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變革,歷史學研究工作者的生存環境和學術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電子產品和網絡的普及也影響到唐史研究,使研究手段發生新的改變,我們面臨著與前輩學者完全不同的時代氛圍和治學條件。這可謂喜憂參半:從積極方面說,「左」的干預大為減少,各個高校特別是國家及各省市的重點高校,用於學術研究、交流和出版的經費已經比以前有所充裕,新的資料文獻(如墓志、唐令、出土文書)的整理出版也專唐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從消極方面說,市場經濟風高浪急,學卡之舟在五光十色的物質誘惑中風雨飄搖,有迷失方向之虞,而青年掌者們面臨的生存壓力尤其巨大。因此,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變化.聖守學術陣地,奉獻學術精品,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耀中兄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本次會議論文集的審查和編選工作,付印前夕,命我作序。鑒於學會論文集的出版工作已經中斷數年,今次因了耀中兄及上海師大同仁的努力,得以接續本會創會以來的優秀傳統,故倉促寫下上述文字,聊以表達感慨、感激之情雲。
丁亥臘日序於北京清華園
中國唐史學會成立於1980年,是唐長孺、王仲犖、史念海等老一輩學者發起創建的。此前的9次學會年會中,出版了6本論文集。本次年會以「唐代罔家與地域社會」為主題,收到論文有一百多篇,選題集中而又不拘泥於此,反映了學會的年會通常特有的集中而不失多樣性的風格。
近代意義上的唐代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以來,研究隊伍的發展尤其迅速。上個世紀80年代初學會成立之時,全國會員不過百人,能培養唐史研究生的單位亦屈指可數,如今會員人數增長數倍,僅每年畢業、進入唐史研究隊伍的新科碩士、博士亦當不下百名。今日之唐史園地,解放前培養的學者們大都退休,現今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學者幾乎都生長於新中國建立之後。假如以十年左右為一個學術年代,從唐、王、史以及我的老師楊志玖等五四以前出生的學者算起為第一代,傳承到文革看前三屆研究生和77、78級本科生,應該算是第四代了。文革十年浩劫,使這些1947年以後至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成為前後同學,他們之間的年紀相差10歲左右。1980年以後上大學、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學者,應該算第五代了。如今,第四代學者已經是大學教學的主要力量,第五代學者正成為沖鋒陷陣的中堅。與往年的唐史年會論文集相比,這次收入的論文作者中,已經完全不見前三代學者的蹤影,而60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年學者則占了相當大的部分,甚至還有一些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通過了嚴格的匿名評審而獲准入選。「一葉知秋」,本次唐史年會論文集作者的變化,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唐史研究隊伍的新陳代謝。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學者的快速成長,無疑預示著中國唐史研究美好的未來。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變革,歷史學研究工作者的生存環境和學術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電子產品和網絡的普及也影響到唐史研究,使研究手段發生新的改變,我們面臨著與前輩學者完全不同的時代氛圍和治學條件。這可謂喜憂參半:從積極方面說,「左」的干預大為減少,各個高校特別是國家及各省市的重點高校,用於學術研究、交流和出版的經費已經比以前有所充裕,新的資料文獻(如墓志、唐令、出土文書)的整理出版也專唐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從消極方面說,市場經濟風高浪急,學卡之舟在五光十色的物質誘惑中風雨飄搖,有迷失方向之虞,而青年掌者們面臨的生存壓力尤其巨大。因此,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變化.聖守學術陣地,奉獻學術精品,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耀中兄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本次會議論文集的審查和編選工作,付印前夕,命我作序。鑒於學會論文集的出版工作已經中斷數年,今次因了耀中兄及上海師大同仁的努力,得以接續本會創會以來的優秀傳統,故倉促寫下上述文字,聊以表達感慨、感激之情雲。
丁亥臘日序於北京清華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